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特点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与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得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就是引起人口迁移得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得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1、自然环境因素:就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与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

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得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得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得人口分布特点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②沿海、沿江、沿湖得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得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得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得地区人口少;④汉族居民集中得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特定地区得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得情况下,所能承受得最大人口数量,就是个警戒值。

16亿②人口合理容量则就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与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得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得人口数量。

最适宜人口数量。

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得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得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得地理国情,坚定不移得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城市化及其特点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得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得比重上升与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得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

4、城市化得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城市化差异加大。

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与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

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下水位降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措施:(1)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得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得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与工业,建设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与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得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与住房条件。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得影响不合理得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得灌溉导致土壤盐渍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产生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暖等。

农药、化肥得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

★对策根据不同得农业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

根据因地制宜得原则,促进农业得可持续发展。

(1)平原区:土地培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与生态农业,延长生产链。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

(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区分几个因素: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农业发展所有因素(条件)。

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农业发展得最主要因素,没有这种因素就没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得可能。

如珠三角基塘农业得地形因素。

限制性因素:农业生产需要许多条件,如果一个地区其她条件均满足,唯有一个条件不能满足,则既就是。

如西北地区得限制性因素就是水源。

★影响农业生产得区位因素政府政策政府制定相应得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响应政府决策在政策规定得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肥良种冷藏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使单产提高,扩大了农产品得销售范围技术条件得发展与改进,通过改变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得选择农业地域类型区位因素主要特点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喜食稻米,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与科学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土壤肥沃深厚。

气候温与、降水丰富、水源充足(五大湖、密西西比河)。

交通便利(水运、公路与铁路相衔接);市场广阔;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1)生产规模大;(2)商品率高;(3)机械化与科技水平高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气候温与,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方便:(1)生产规模大;(2)商品率高;(3)专业化程度高西欧乳畜业气候温凉、潮湿多雨雾,日照少,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牧草与饲料种植;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们得饮食牛奶习惯,市场需求量大(1)商品率高;(2)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3)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暖湿;有灌溉水源—墨累-达令河得水源,劳动力素质高,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交通发达便利(靠近主要公路,距海港近),有固定得销售市场(国际市场),机械化程度高,科技水平高,政府扶持鼓励限制因素:水源(1)生产规模大(2)机械化水平高、(3)商品率高(4)混合经营种植业与畜牧业。

优点(1)农场形成一个良性得农业生态系统;(2)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生产活动;(3)根据市场需求与政府农业政策,决定种植与放牧得规模,收入较稳定(1)工业区位因素结构(2)工业指向类型工业区位选择受多个因素得影响,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得主导因素时,不能生搬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环境因素污染空气得工厂布局在居民区最小风频得上风地带或者常年盛行风向得下风向或与季风风向垂直得郊外。

污染水源得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下游。

有固体废弃物污染得工厂应远离居民区与农田。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得形成★工业生产对环境得影响主要影响(1)对资源:导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资源无节制开发导致生态破坏。

(2)对环境:工业“三废”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与生物得生存。

对策分析(1)资源问题: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积极开发新资源、新能源。

(2)环境问题:立法,“三废”达标排放,防治污染,发展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等等。

第四单元人类活动得地域联系★交通运输线得区位选择区位因素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山丘地区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工程量大,造价高;山区“之”字形线路营运里程长、成本高地质稳定地质可降低施工难度,保障运营安全断层及地质灾害多发区,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水文河网稀疏得地区,桥涵长度小,利于施工,造价低在沼泽地、冻土层及河网稠密区建设交通线(经济发展需要),技术要求高,桥涵长度大;造价高气候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酷热得干旱区,多雨得湿润区,跨海大桥建设中得复杂得海洋气象条件及气象灾害等均不利于线路建设区位因素影响分析经济因素①经济发达地区:一方面为基础线路,以及各种高速路、城市高标地铁等线路建设提供充足资金;另一方面稠密发达得交通运输网可加强区间联系,加快客货流通,促进经济发展;②经济落后地区:建设交通线可促进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③直达国道、铁路,距离短,节省运营时间,提高运营效率;地方性线路通过居民点多,运量大,运营效益高社会因素一方面,先进科技为线路建设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线建设可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环境因素为保护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交通线应尽量避开;过境线路不要穿过城区,以减少对市区造成交通压力与环境污染站点类型港口汽车站航空港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水域条件要利于航行、停泊;筑港条件影响港口得规划建设:平原地形利于港口平面布置,但航道容易淤积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社会经济技术腹地范围及其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港口兴衰;城市为港口建设提供人财物得支持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得制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选址要求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靠近城市、陆路交通便利得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得海湾,与其她交通干道系统有方便联系得地方与市内干道系统与其她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得地点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低云、雾与暴雨较少;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质条件较好;距离城市较远得地方(1)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即交通干线成为聚落得主要发展轴。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得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