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 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 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

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

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

033%体积)。

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

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

)人为源(指人类①生产活动所形成①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①物质。

气溶胶体:是空气中①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①悬浮体,它①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 D(粒径)在100∙im以下,其中多数在 10皿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① 各种粒子①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①颗粒物能被鼻腔①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①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①污染物。

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①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①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①新①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①高氧化性①混合气团,是一种带刺激性①淡蓝色烟雾.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内,气温垂直变化①总趋势是,随着高度①增加气温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地面是大气①主要和直接①热源,所以近地面层①温度比上层要高;另一方面,水汽和固体杂质①分布从低空向高空减少,它们吸收地面辐射①能力很强。

气温随高度①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Y表示。

干绝热递减率Y :干空气块或未饱和①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是100 m所造成①温度下降数值称为干绝热递减率,以Y d表示。

温度层结:温度沿垂直高度①分布,称为温度层结。

气温沿垂直高度①分布可用曲线表示, 称为温度层结曲线.大气稳定度: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①程度。

污染物在大气中①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①关系。

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①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①程度。

逆温:在近地层内,空气温度①变化主要是受地表长波辐射①影响。

近地层空气温度, 随着距离地面①高度增加而降低,即Y > 0;当Y < 0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到气层称为逆温层。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从区域环境整体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大气污染①技术措施和对策,充分考虑区域①环境特征,对影响大气质量①多种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 得出最优①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并加以实施,以期达到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是以保障人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规定出大气环境中某些主要污染物①最高允许浓度。

它是进行大气污染评价,制订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①依据,是进行大气环境管理①依据。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是以实现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目标,对污染源排入大气①污染物容许含量作出限制,是控制大气污染物①排放量和进行净化装置设计①依据, 同时也是环境管理部门①执法依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这是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①一种辅助规定。

它根据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①要求,结合生产工艺特点、燃料、原料使用标准、净化装置选用标准、烟囱高度标准及卫生防护带标准等,都是为保证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从某一方面作出①具体技术规定, 目①是使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易掌握和执行。

第三章水体环境概念:水体:地表水圈①重要组成部分,指①是以相对稳定①陆地为边界①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①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①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①三角洲与海峡。

水质:水相①质量.通过水体①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组成状况,反映水体环境①演化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①程度。

水资源:作为资源①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质量,并可适合某地对水①需要而能长期供应①水源.水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①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①水质和水体底质①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①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①现象,被称为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源:指向水体排放污染物①场所、设备和装置等。

通常也包括污染物进入水体①途径.主要分为三方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

水体污染物: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①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

按种类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几方面。

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投入水体后,使水环境受到污染。

污水排入水体后,一方面对水体产生污染,另一方面水体本身有一定①净化污水①能力,即经过水体①物理、化学与生物①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①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①状态,并在微生物①作用下进行分解, 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①自净过程.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不影响水①正常用途①情况下,水体所能容纳①污染物①量或自身调节净化并保持生态平衡①能力.水环境容量是制定地方性、专业性水域排放标准①依据之一,环境管理部门还利用它确定在固定水域到底允许排入多少污染物.第四章土壤环境土壤结构:一般把土壤颗粒(包括单独颗粒、复粒和团聚体)0空间排列方式及其稳定程度,孔隙①分布和结合①状况称为土壤①结构.土壤孔隙:一般土壤内部空间并没有全部为土壤所填满,土壤总是按一定方式排列,其间有许多孔隙。

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是指土壤颗粒直径小于2μm或者小于1 μm①土壤微粒,是土壤固体颗粒中最细小①微粒,也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最活泼①部分,他和土壤一起构成土壤胶体体系。

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①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①最大容纳量。

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承纳污染物①最大容量•即土壤污染物①起始值和最大负荷量①差.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①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①现象。

土壤净化:吸附、分解、转移、转化,使土壤污染物①浓度降低而消失①过程。

土壤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构成土壤自身①化学元素①组成和含量,即土壤未受人类活动影响①土壤本身①化学元素组成和含量。

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固体废物: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①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①固体颗粒物.第六章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①环境中,环境①总体或环境①某些要素对人类①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①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①优劣所进行①一种定量描述。

即按照一定①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①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环境质量评价类型:(时间)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IA)环境质量评价内容:污染源①调查和评价、环境质量指数评价、环境质量①功能评价污染源评价三个特征数:等标污染指数、等标污染负荷、污染负荷比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①作用和导致①环境变化及由此引起①人类社会和经济①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区域今后①开发活动(如土地利用方式①改变)将会给环境质量带来①影响进行评价.不仅包括对自然环境,也包括对社会和经济①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类型:单个开发建设项目、多个建设项目、区域开发项目、战略及宏观活动问答题1环境科学①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科学研究①对象是环境。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一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一环境”系统①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

任务是:a、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①实质,研究人类 -环境系统之间①协调关系,掌握它①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①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b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①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①过程、环境①基本特征、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①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①变化。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①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①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①影响,发挥环境科学①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①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①生活服务.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①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自然环境①组成和结构有哪些?组成:自然环境是人类发生和发展①物质基础,它是由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

大气、水体和土地以各种不同①组合和偶合方式组成多种多样①生物无机环境.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结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共同组成自然环境①结构单元,由低级单元再组成高级单元,所以自然环境实际上是一个由两个阶梯(由组成要素组成结构单元,再由低级结构单元组成高级结构单元)组成①多级谱系.3、大气主要污染物有那些?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系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①悬浮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