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在汉朝末年创立的。
道教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
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教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
一.道教四大名山
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龙虎山为中国道教发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传喻九十九条龙在此集结,山状若龙盘,似虎踞,龙虎争雄,势不相让。
灵山秀水被神灵相中,即差两仙鹤导引张道陵携弟子出入于山,炼丹修道。
山神知觉,龙虎现身,取代云锦。
此后,龙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誉为道教第一仙境。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
武当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据说“武当”二字即“非真武不足以当之”之意。
现存的36处宫观大多是明代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
武当山既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又有黄山之奇秀、雁荡之幽雅。
明代张三丰创建的武当派拳术闻名天下。
青城山公元143年,“天师”张道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齐云山因“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而得名,又称白岳,与黄山比肩而立,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乾隆说“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年之内两上齐云山。
齐云山下的河流与小村浑不在意地分出了“阴阳”,点出了“鱼眼”,被张三丰看破玄机,成就了道教名山下,世界最宏丽壮观、形神兼备的天然太极图。
注:还有另外一说法:终南山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因王重阳在此修道而得名)
二.道教三清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於大殿神像之中位。
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
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
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
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
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
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
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
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
三.道教文化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
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道教文化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挖掘和弘扬道教文化中诸如“无为而无不
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无量度人”“性命双修”“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积极因素,有益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换言之,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诚信至上、互帮互助、平等博爱、融洽相处的和谐生活氛围。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正是道教经典《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所要达到的景象。
“上善若水”,即最上等的善是水。
为什么这么说呢? 老子告诉我们“,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即水滋润着万物,扶持着万物的生长而不去争名夺利,因而,水不与万物相争,万物也不会与水
相争,此乃水“和”之表现也。
试想,我们在全力开拓和谐社会构建新局面时,如果人人都能学学“水”的涵养与和气,净化自己的心灵,那么“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必将处处是春天。
放眼现实生活,我们会发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上选择的努力方向呈现多元化的同时,许多人的思想觉悟、个人涵养并没有同步跟进,从而导致与“诚信友爱”相左的行为屡见不鲜。
单以相对单纯的求知圣殿———大学中的生活而言,不少同学常常将如同手足的同窗友情于不经易间断送在彼此日常交往中的一些“鸡毛蒜皮”的纠纷上,更有误走极端步马加爵后尘者。
其实,只要双方当事人能够坦诚布公,用心沟通,用爱交流,所谓的误解或隔阂都是不难消除的。
毛泽东同志曾寄厚望于青年大学生,把他们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认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
因此,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今天,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校园和
谐建设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它不但影响着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更影响着明天和谐社会的构建高度。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唯有淡薄名利之欲,“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陶冶自己的情操,冶养博爱的胸怀“, 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才会
更好地惠泽人民,造福后代。
四.道教文化在养生文化中的作用
道教有重人贵生的传统,富有“文化养生”的品格,这也是“道教文化”的在养生文化中的深刻意蕴。
关于“本体养生”。
“本体”自然是哲学探讨万有存在基础的基本范畴,在道门哲学中,本体是指道体,即以道为本体。
自在、整全、完美的“道”成为道门一切活动的思想导向,合乎“道”原则标准的言行举止都能得到理想的结果,实现“求以得,有罪以免”的身心安顿和天下大治。
因此道门就提出了“道在养生”的观念,就是修道以养生。
具体说来,就是知道、明道、修道、证道、得道的一系列过程及其结果,也可归结为“生道合一”的理念。
“道”的精髓何以在“养生”呢?这是因为“道”体具有“生”的特性。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不过是万物中有灵者,自然也为道所生。
《云笈七签·元气论》深入剖析了道与人身的关系:“道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天地生父母,父母生我身。
”既然“道”是“我”生的决定者,“我”之“生”(生命、生活、生存、生长等)必然守此道。
只有保有了“道”,“我”之“生”才有了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坐忘论》说:“夫人所贵者,生也。
生之所贵者,道也。
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
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
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
道从本质、本性上说是“周行不殆”地“长
久”存在,永不停息。
在道门看来,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存在只有得到“道”,才能得以像“道”那样永恒地存在下去。
《老子》第七章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从而奠定了“道法自然”的养生根本原则。
在道门看来,得道则生,失道则亡,概莫能外。
《太上老君内观经》曰:“形所以生者,由得其道也。
形所以死者,由失其道也。
人能存生守道,则长存不亡也。
”只有“道”在我身,则我不亡,可得长生。
恰恰因为世人难以知道、信道、行道、得道、守道,所以多未能长存。
于是《内观经》还说:“知道易,信道难。
信道易,行道难。
行道易,得道难。
得道易,守道难。
守道不失,身常存也。
”可见,“道”对于“养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世人不能养生者,并非“道”远人,而是人自远于“道”。
《养性延命录》引《妙真经》曰:“人常失道,非道失人。
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故养生者归结一句话,所谓本体(道体)养生,那就是主体对本体的认知与体悟,进而将这种认知与体悟导向对思想、行为的自我调适,最终达到养生的一种文化养生形态。
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这正是“道在养生”的深刻意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