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提问这一技巧。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备课时预先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和明确提问的目的。

师生互动交换的重要情势就是提问,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腕。

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会疏散精力,糟蹋时间。

因此备课时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领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

如在上《触摸春天》时,我会问:我们的眼中,春天是那么的美好,但是你想过没有,在盲人的眼中春天又是什么样子的?”这两个问题来初读课文的。

目的明确了,学生就知道初读课文要了解什么,这样初读课文的效果也就出来了。

二、设计的提问要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

提的问题应难易适度,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头脑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略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才干够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

如《夜莺的歌声》是一篇精读课文,文中有许多双关语,对于处于和平年代的学生都较难以理解,对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时人们智斗敌人的场景是很陌生的,处理教材时,我先从浅处提出问题:“我们来想像一下野兽来了会是什么样的样子和结果呢?”
三、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
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出上引申和发展的,在新、旧知识过渡的时候,教师通过设计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古诗前,提问一下学过的以前的古诗,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很有帮助,并可以使他们的知识纵向联系起来,便于记忆。

四、在教学重点处提问
学生的思维只有在活跃的状态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防止所提的问题含糊不清,过难、过偏或过于简单,要做到问而生思,答有所得,才能开拓学生思路,达到理想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猫》这一课时,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猫的特点。

教师可以这样问:“课文写了猫的什么?教师抓住最能体现猫的特点的关键词句进行提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了解了这个规律,教师在提问时就会抓住重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重点处设计启发性提问,既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在课文的优美情景处提问
注意把学生带到课文所描述的世界里,让学生去体验、感悟作者的思想,达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

例如教学课文《鸟的天堂》文章写得十分优美,课堂
上借学生的质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地各抒己见。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平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

学生通过朗读,大胆想象是风吹、鸟动、新发的嫩芽、阳光的照耀、绿叶本身蕴育的无限生机……该篇文章用词优美,语句精辟、简练,教师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例如:关于“真是一株大树”一句,学生读时习惯强调句中的“大”字,实际上作者强调的是“一”株大树,所以要启发学生朗读时读出“一”株大树。

读好这句话,读出榕树的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朗读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读。

在学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时,就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时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