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上好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

如何上好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

如何上好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
提要:新课程,这个已被提了多年的名字,作为一线的教师,是多么的耳熟!那么究竟怎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新课程呢?面对这个问题,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新课程标准下,应该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创造参与条件,注重学法指导,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观察想象;求异;创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86-01
所谓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

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

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

这种思维能力一般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1.引导学生观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

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就更不能有创造。

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那么在课堂中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我认为在观察之前,要做到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其次,在观察中及时引导。

比如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引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

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

第四,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将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先将圆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对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学生则观察割拼过程。

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圆柱体拼成了一个近似的什么立体图形?为什么说它是近似的?它的哪一部分不是长方体的组成部分?”学生回答后,接着再进行演示实验2:将圆柱体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长方体。

再问:”这次是不是更象长方体了?”
这时就因该启发学生想象;”把它平分成很多很多等份,这样拼成的图形将会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集体再总结:”将会无限趋近于长方体,并且最终会得到一个长方体。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适宜的环境能有效激发人们的热烈情绪,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他们的学习置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场景中,从而激发对学习的热情。

首先,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缩短时空距离,
扫除学习障碍,有利于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

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

3.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要注重多样化的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把金钥匙。

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法,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地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例如,提问时可说:你能帮老师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你愿将你的答案告诉大家吗?你能替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吗?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和同学商量吗?同时,要多设置不同层次的提问。

对差生应多问”是什么”的问题,如:”你能说出长方形的周长
公式是什么吗?”对中等生应多问”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如:”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道题要先求这个中间问题吗?”对优等生
应多问”有什么不同意见”的问题,如:”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这种形式多样的提问,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打造快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交流学习
4.1微笑态度融入课堂。

教师这一职业要求其必须学会微笑。

教师一旦步入教室走上讲台,就如同演员走向摄影棚一样,需要立即进入角色。

绝不能把个人不良的思想情绪带给学生,因其个人情绪而影响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修养,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始终面带微笑,仪表大方,态度和蔼,如此才能营造课堂愉快详和的氛围,才能给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4.2轻松愉悦活跃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常开展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展示真实的自我。

针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可以私下讨论,也可以高声辩论,然后踊跃发言,对于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给予回应,表达赞许之情,对于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通过语言和表情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表达思想,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4.3表扬鼓励充满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经常表扬鼓励学生,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练习时,学困生如果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可以奖励一面”小红旗”,给予鼓励表扬。

学生获得表扬鼓励,自然就会提高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

5.选择教法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例如:讲授法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大量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谈话法和讨论法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读书指导法则更适用于阅读、归纳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在面对内容比较简单、条理明确的问题时,运用这种方法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不过,就一堂课而言,往往综合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方法,这样既适合教材和学生心理的需要,又可以调整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6.改变评价机制
6.1瞬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激励性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

更重要的一点,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

考察受教育者个体进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善,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
反思,调整心态和评价行为,不断进步。

激励性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做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知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

在课堂中,让不同的学生全力投入、充分发挥,获得发展。

6.2延缓评价,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能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应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

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

如:当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

当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当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谬误,获取真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