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 4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教学思路:先展示大雁的图片,诗文等资料,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的大雁的特点,接着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怀.进而概括本文的主旨.由此进行延伸,展示我国境内骤减的动物种类的图片及资料,展示一则来自新华网的关于动物灭绝的资料,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四、物品清单(请从以下十五项物品中,挑选最重要的五项):
1、一支闪光信号灯(内置四个电池)2、一把军刀3、一张该沙漠区的飞行地图4、七件大号塑料雨衣5、一个指南针6、一个小型量器箱(内有温度计、气压计、雨量计等7、一把45口径手枪(已有子弹)8、三个降落伞(有红白相间图案)9、一瓶维他命丸(100粒装)10、十加仑饮用水11、化妆镜12、七副太阳眼镜13、两加仑伏特加酒14、七件厚衣服15、一本《
⑸简要概括“鸣沙”现象的表现?
⑹用一句话概括课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
四、课程的迁移和引申
㈠提出相关思考问题
1、课文在分析鸣沙现象产生的原因时用了“据一些专家的意见”这句话,看来竺可桢1961年.写作本文时人们对鸣沙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还没有定论,上网查找解决。
2、大家一定知道探险家余存顺困死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故事,法显《佛国记》中说“沙漠是这样的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鸟,地上看不到一只走兽”。沙漠对人类来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不尽的危机,沙漠求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阅读下面文字,上网查找有关资料,独立完成文中问题。用简练的话说明选择的原因(见附录)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教学重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每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安排一课时。
教法:应用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施:
一、“事理说明”单元主题词解说
二、课题解说:
㈠初识大漠网络链接,沙漠的有关图片展示
A、神奇的塔克拉玛干(大漠鸟瞰、沙海风光、奇景瑰观、生命之泉、大漠生灵、瀚海春光)、
B、沙漠的狞狰一面(沙尘暴http://202.84.17.11/ssjj/bjsha/huigu.htm)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写于1925年。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的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特别是七八年前父亲南京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便写下了这篇《背影》。他父亲的来信说了些什么呢?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一段有些语句今天初一的学生较难理解,先学这一段,既可扫除难点,又弄清了.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前文的内容。教师用讲读法进行讲解。)
形状略像家鹅,群居水边,往往是千百成群。主食嫩叶、细根、种子、或农田谷物。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选自《辞海》
讨论,.总结
:《辞海》中的语言重说明,客观介绍科学知识.
课文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二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㈡、沙漠现状及成因等相关知识的介绍
㈢竺可桢和《向沙漠进军》
三、简析课文
㈠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第一部分
2、问题落实
⑴课文为何不一开始就介绍沙漠里的两个奇怪现象,引用古代典籍里的亲身倒过沙漠的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⑵沙漠里的“鬼怪”为何到了解放后穿越沙漠的人员就没有再碰到类似的事情?(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㈢上网操作,浏览相关网页,分组解决问题。
㈣解答相关思考问题
五、布置回家作业
1、将“沙漠求生”的问题写成一段话,说明选择的原因
2、1961年竺可桢在《向沙漠进军》一文的结尾段中讲:“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会更快的成为现实。我们一定能逐步改造沙漠,使沙漠变成耕地和牧场,为人民服务。”四十多年过去了沙漠的现状如何,竺可桢生前的愿望实现了吗?上网了解。
㈡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朗读课文
2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⑵在课文中找出这一现象的科学解释,并用自己的话回答。
⑶“魔鬼的海”和“海市蜃楼”的现象的成因完全相同吗?为什么
⑷“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一句在段落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课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特色。
三、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真挚的父子之情,认识尊长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教学设想
一、《背影》这篇传统名作,现在编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要求不能过高,须紧扣单元教学要求,加强语言的基本训练。
讨论,明确:(1)十一月南飞的大雁.
(2)三月的大雁.
(3)大雁归来的情景.
(4)春雁觅食.
(5)孤雁
(6)四月夜间大雁的集会
字里行间充满着爱鸟之情.
四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
1出示《辞海》中对大雁介绍的文字,分析在语言上与课文的区别.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大雁,属鸟纲,鸭科,是雁亚科各种类的通称,一种大型游禽。
3、课外自学《向沙漠进军》等有关沙漠情况的资料,以组为单位自编班刊小报《半亩方塘》特刊——“沙海探奇”
附录:沙漠求生记
一、个案内容
1、炎热的八月,你乘坐的小型飞机在撒哈拉沙漠失事,机身严重撞毁,将着火焚烧。
2、飞机燃烧前,你们只有十五分钟时间,从飞机中领取物品。
3、问题:在飞机失事中,如果你们只能从十五项物品中,挑选五项。在考虑沙漠的情况后,按物品的重要性,你们会怎样选择呢?请解释原因。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①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②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③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④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方法:1 .文献法.
2自主合作法.
3延伸迁移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鸟.据说,它还能传递书信.(李清照《虞美人》: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情思.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如:
1 [唐]李益: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⑤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n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教学目标:
讲析课文内容,学习简单的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说明方法。
2、指导学生了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激发学生用科学方法解释自然现象规律的求知欲。3、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的基本
方法。
教学重点:
使用网络资源,浏览相关网页,独立解决科学疑难教学设计思路;《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我校“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研究的一次尝试,依据课题“由老师给出网址,确定专题,让学生自己浏览后讨论并解决学习疑难”的要求。
二、沙漠情况
1、飞机的位置不能确定,只知道最近的城镇是附近七十公里的煤矿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