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薄膜材料的特征举例说明薄膜材料的用途不少于4例【篇一:简述薄膜材料的特征,举例说明薄膜材料的用途(不少于4例)】第四章薄膜材料与工艺 1、电子封装中至关重要的膜材料及膜技术1.1 薄膜和厚膜 1.2 1.3成膜方法 1.4 电路图形的形成方法 1.5 膜材料 2、薄膜材料2.1 导体薄膜材料 2.2 电阻薄膜材料 2.3 介质薄膜材料 2.4 功能薄膜材料 1、电子封装工程中至关重要的膜材料及膜技术薄膜和厚膜电子封装过程中膜材料与膜技术的出现及发展,源于与电器、电子装臵设备向高性能、多功能、高速度方向发展及信息处理能力的急速提高系统的大规模、大容量及大型化要求构成系统的装臵、部件、材料等轻、薄、短、小化晶体管普及之前真空电子管的板极、栅极、灯丝等为块体材料,电子管插在管座上由导管连接,当时并无膜可言 20世纪60年代,出现薄膜制备技术在纸、塑料、陶瓷上涂刷乃至真空蒸镀、溅射金属膜,用以形成小型元器件及电路等进入晶体管时代从半导体元件、微小型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膜技术便成为整套工艺中的核心与关键。
1、电子封装工程中至关重要的膜材料及膜技术薄膜和厚膜与三维块体材料比较:一般地,膜厚度很小,可看作二维膜又有薄膜和厚膜之分经典分类:制作方法分类:块体材料制作的(如经轧制、锤打、碾压等)——厚膜膜的构成物一层层堆积而成——薄膜。
Al特点Si基IC常用导体材料与作为IC保护膜的SiO间的附着力大对于p型及n型Si都可以形成欧姆接触可进行引线键合电气特性及物理特性等也比较合适价格便宜作为IC用的导体普遍采用随环境、气氛温度上升,Al与Au发生相互作用,生成金属间化合物,致使接触电阻增加,进而发生接触不良当Al中通过高密度电流时,向正极方向会发生Al的迁移,即所谓电迁移在500以上,Al会浸入下部的介电体中在MOS元件中难以使用尽管Al的电阻率低,与Au不相上下,但由于与水蒸气及氧等发生反应,其电阻值会慢慢升高。
al与au会形成化合物al端子与au线系统在300下放置2~3h,或者使气氛温度升高到大约450,其间的相互作用会迅速发生,致使键合部位的电阻升高此时,上、下层直接接触,au、al之间形成脆、弱aual al等反应扩散层。
造成键合不良采用au-au组合或al-al组合。
在au、al层间设置pd、pt等中间层,可防止反应扩散发生,形成稳定的膜结构存在电迁移al导体中流过电流密度超过10 或多或少地发生电迁移现象气氛温度上升,电迁移加速,短时间内即可引起断线al导体膜在大约300长时间放置,会发生“竹节化”,即出现结晶化的节状部分和较瘦的杆状部分进一步在500以上放置,al会浸入到下层的sio 中,引起si基板上的ic短路因此,使用al布线的MOS器件,必须兼顾到附着力、临界电压、氧化膜的稳定性、价格等各种因素,对材料进行选择。
Al-Ti系100~150即形成Al与Ti的化合物,使膜层阻值增加成膜后造成膜异常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严重的热失配,存在过剩应力状态,膜层从通常的基板或者Si、SiO膜表面剥离,造成电路断线二是由于物质的扩散迁移引起,其中包括电迁移、热扩散、克根达耳效应、反应扩散等。
造成物质扩散迁移的外因有高电流密度高温度大的温度梯度接触电阻等,特别是几个因素联合作用时,效果更明显造成物质扩散迁移的内因有构成物质的体系晶粒度内部缺陷Ti/Pt/Au系电流密度高,造成膜内晶粒不断长大,即自发热效应与热处理具有同样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导体温度上升会加速组元之间的相互扩散,形成反应扩散产物,造成机械强度下降及电阻升高等,反过来又造成温度升高,恶性循环,急速造成破坏如超过10的高电流密度是造成导体劣化的主要机制之一该机制是:导体中大量较高能量的传导电子对原子的动量传递作用,使其向阳极方向迁移当原子从导体中的某一位臵离开时,会在该位臵留下空位空位浓度取决于某一场所空位流入量加上产生量与流出量之差。
若此差值为正,则造成空位积蓄,空位积蓄意味着导体的劣化。
克根达耳效应由于扩散组元之间自扩散系数不同引起的自扩散系数大的组元的扩散通量大,自扩散系数小的组元的扩散通量小随扩散进行,若导体宏观收缩不完全,则原来自扩散系数大的组元含量高的场所,将有净空位积累,从而引起导体物质迁移容易沿晶界进行——物质的迁移与其微观结构关系很密切温度不是很高,晶界扩散系数比体扩散系数大得多。
膜层中大量存在有晶界,晶界中离子的活动性与各个晶粒的晶体学取向有关,特别是当许多晶粒的晶体学取向不一致时,易于离子迁移晶粒取向与外加电场之间的角度,因场所不同而异,因此离子的迁移率在各处都不相同,离子沿晶界的传输量因位置不同而异当传导电子从大晶粒一侧向小晶粒一侧移动时,由于界面处也发生离子的迁移,因而引起小晶粒一侧空位的积蓄等平均故障时间MTF与微观的结构因子数相关,特别是导体的长度与宽度、平均粒径与粒径分布、晶体学取向、晶界特性等影响很大为了增加MTF,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取如下措施:减小导体长度增加导体膜的宽度与厚度减小MTF的标准偏差增加膜层的平均粒度等。
相关热词搜索:篇一:薄膜制备及发光特性的研究综述《薄膜技术》课程论文题目:磁控溅射技术在稀土离子掺杂zno 薄膜的制备中的应用姓名:何仕楠学号:1511082678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目录1引言 ....................................................................................................... (3)2 磁控溅射技术 ....................................................................................................... . (3)2.1磁控溅射原理 ....................................................................................................... . (3) (5)2.3磁控溅射技术特点 ....................................................................................................... .. 63 磁控溅射技术制备稀土离子掺杂zno薄膜 (6)3.1 掺杂方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单稀土元素掺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共掺杂............................................................................................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衬底材料对不同稀土离子掺杂zno薄膜的影响 (6)3.2.1衬底材料er3+/yb3+对掺杂的薄膜的影响 (7)3.2.2衬底材料对 zno:eu3+薄膜发光性能的影响 (7)3.3不同稀土离子掺杂zno薄膜的发光性能 (9)4 ......................................................................................................... . (9)参考文献 ....................................................................................................... .. (10)磁控溅射技术在稀土离子掺杂zno 薄膜的制备中的应用摘要:稀土离子掺杂zno薄膜具有优良的光电性能优势,在光电器件、压电器件、表面声波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从制备稀土离子掺杂zno薄膜的原理、生长机制等详细介绍了磁控溅射技术,对制备方法和稀土掺杂zno薄膜的应用及前景进行综述。
1引言今年来,各种新的成膜方法不断涌现,成膜质量也得到大大改善。
其中,磁控溅射法具有沉积速率高,成膜质量好,可以抑制固相扩散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此种方法制备的薄膜范围较广,磁控溅射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始于1974年,j.chapin提出了平衡磁控溅射原理,解决了溅射镀膜中的两大难题,即低温和高速溅射镀膜。
磁控溅射技术的应用领域在20世纪80年代后得到极大的扩展。
磁控溅射技术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薄膜沉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众多领域,比如电子元器件、平板显示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能源、光学、机械工业等产业化领域。
氧化锌(zno)属于第三代多功能半导体材料, 它具有六角纤锌矿型的晶体,属于宽禁带半导体,室温下禁带宽度约为 3.37ev,其激子束缚能高达 60mev,zno 作为一种新型的光电材料,在光波导、半导体紫外激光器、发光器件,压电传感器及透明电极等方面应用广泛。
稀土元素具有特殊的原子壳层结构,具有优异的磁学、电学和光学特性。
常被选作发光材料的发光中心[2][3][4][2][1]。
因此,在薄膜中掺杂稀土离子受到囯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以稀土离子掺杂zno烧结陶瓷为靶材,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石英玻璃和蓝宝石品体桩底上制备共掺的薄膜。
2 磁控溅射技术2.1磁控溅射原理溅射是指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加速成为高能粒子,撞击固体靶表图1 磁控溅射靶材表面的磁场和离子运动轨迹图2 测控溅射工作原理示意图2.2磁控溅射技术过程在一相对稳定真空状态下,阴阳极间产生辉光放电,极间气体分子被离子化而产生带电电荷,其中正离子受阴极之负电位吸引加速运动而撞击阴极上之靶材,将其原子等粒子溅出[7]。
图中的大球代表被电离后的气体分子,而小球则代表将被溅镀的靶材。
即当被加速的离子与表面撞击后,通过能量与动量转移过程如图,低能离子碰撞靶时,不能从固体表面直接溅射出原子,而是把动量转移给被碰撞的原子,引起晶格点阵上原子的链锁式碰撞。
这种碰撞将沿着晶体点阵的各个方向进行。
同时,因在原子最紧密排列的点阵方向上碰撞最为有效,因此晶体表面的原子从邻近原子那里得到愈来愈大的能量。
如果这个能量大于原子的结合能,原子就从固体表面从各个方向溅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