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存在培养目标模糊笼统、专业设置雷同和共质化、课程设置脱离实际以及学生能力单一、就业面窄等问题。
应通过更新观念、明确目标、改革专业教育体系、实行供需结合培养模式、辅修第二专业学位模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解决。
关键词: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外语的力量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外语人才各方面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涉外经济活动是否能够顺畅进行。
因此,高校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是符合国际经济大环境的要求的。
一、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笼统
在《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较全面的英语基本理论和知识、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一定的商务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商务、教育、旅游、新闻、科研等部门从事翻译、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
”从这一目标看,其并没有突出英语专业的专业性,可以套用在任何一种专业培养目标上;其对于学生基本功或知识面方面的要求过于泛泛,并没有提出具体标准;其培养目标与英语专业的培养内容不相符合。
这会影响英语专业教学目标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致使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教学要求无法确定以及教学内容无法与教学目标统一。
2.专业设置雷同和共质化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的推动下,很多院校进行了合并、升格及转型,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据统计,我国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中有90%的院校设有英语专业,并且大多数院校对英语专业的设置并未考虑本学校的特色,各院校之间专业设置雷同,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过剩、就业难等恶果。
其次,英语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所有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设计基本上是照搬照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没有体现出本学校特色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点。
3.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课程设置是一个专业建设的基石。
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我国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实际。
据调查,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在英语专业总学时中占了三分之二(67%),其他专业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分别只占15%和18%。
这就使英语专业
学生很难在语言技能之外真正拥有一门“专业”,也就很难在人才市场中拥有竞争力。
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在校的大量时间在研修英语专业知识,而缺少拥有一种实际应用的技能的机会,这也是造成大多数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即失业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4.学生能力单一,就业面窄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仍是传统的模式,过于强调外语专业知识的传授,只注重外语语言基本功的培养,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和渗透,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学生能力单一,毕业后就业面窄。
二、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必要性
首先,随着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对外贸易经济活动中,知识全面的外语人才却极其有限。
因此,外语专业的学生不应只局限于词法、语法等语言技能的学习,必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丰富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使自己成为懂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
由于人才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而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大量需求,我国教育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无论英语专业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都应与市场接轨,着重培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最后,近几年英语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
自1999年各大高校扩招,英语人才激增,而传统的就业行业近于饱和。
近几年,英语专业已被列入高失业率专业之中,单纯性人才几乎无法找到对口职业。
因此,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英语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
三、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学生在拥有外语这门语言能力之外同时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才能增加择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应首先在教职员工中更新观念,确定现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转变原来培养英语教师和专门翻译人才的单一目标。
2.改革专业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体系大多分为三个层次,即专业教育层次、通识教育层次以及综合教育层次。
专业教育主要包括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即语言、文学、文化类课程);
通识教育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综合教育包括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以及体育达标之类的课程。
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体系方面应该加大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培养课程的分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由此,建议建立以下三大模块:专业教育模块、文化修养教育模块以及教育实践模块。
专业教育模块建议分成三个阶段。
1年级为第一阶段,传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开设基础英语、语音、听力、泛读、口语和英语语法等英语语言文学主干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
第二阶段从2年级开始,在夯实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通过教授学生语言理论等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此阶段可开设传统的英语语言学导论、词汇学、文体学和翻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理论课程。
第三阶段在3~4年级,建议开设实践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测试、科技英语翻译、英语教学法以及统计学入门。
尤其统计学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这一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强有意在英语专业发展的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若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多地学习一门技能。
另外,建议在第二、三阶段相应删减英语泛读以及外国报刊选读等与阅读有关的科目,因为有第一阶段教师对于阅读技巧及阅读欣赏角度等指导的基础,扩大阅读范围及阅读资料的类型可以安排到自主学习科目、英语文体学以及英美文学科目里;同时建议将英语口译实践放到教育实践模块中,学校提供具体实践环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口译能力,同时加强综合能力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