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马工程民法学--绪论、第一章
马工程民法学--绪论、第一章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四)民法和社会法
社会法和民法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从法律性质上说,民法是私法,而社会法在性质上并不是私法,它
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福利。 第二,民法以私法自治为原则,表现出较强的任意法的特性,而社会法主
要是强行法,它不允许当事人之间自由设立权利义务。 第三,民法注重维护形式正义,而社会法则注重维护实质正义。 第四,民法的许多规则都具有创造财富的功能,而社会法主要体现满足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一)民法与宪法
宪法与民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作为国家根本 法的宪法,是民法的制定依据;另一方面,宪法对于民法 的解释和适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民法和宪法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宪法在本质上是公法, 主要调整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宪法义务虽然对公民也 有约束力,但宪法所设定的许多义务主要是针对国家的, 并不能直接规制公民的行为;民法属于私法,主要调整平 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所设定的义务主 要是针对民事主体, 每个民事主体都负有遵守的义务。
本章教学要求:讲解、分析民法的概念、民法的 调整对象、各项民事法律制度等,使学生能够正 确理解民法的概念,掌握民法的基本原理,熟悉 各项民事法律制度,并运用这些民法基本理论妥
善处理相应的民事纠纷。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章导语
本章教学重点:民法的调整对象、民法的基本 原则、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法 律行为、代理制度、时效制度。 本章教学难点:民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民事 法律关系的教育出版社
六、民法的基本原则
(六)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 1.合法原则 《民法总则》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
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该条将合法原则表述为 “不得违反法律”,但其应当仅仅理解为不得违反法律的 强制性规定。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民法的基本原则
(六)符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 2.公序良俗原则 《民法总则》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原则
《民法总则》第3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 犯。”这就确立了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该原则包括 如下几方面内涵:
第一,民法主要保护人身、财产等权益;
第二,民法不仅保护权利,而且保护利益;
绿色原则包括如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有效率地利用资源; 二是保护环境和生态。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七、民法的适用
(一)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在时间上所具 有的法律效力。一般来说,民法的效力自实施之日发生, 至废止之日停止。法律规范何时开始实施,可以由法律规 范本身规定,也可以由制定法律的机关以命令或决议予以 规定。如果立法对法律规范效力的停止日期不加规定,应 认为法律一直有效,直至法律明文废止或修改时才停止生 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民法的任务
依据 《民法总则》第1条,我国民法的任务主要包 括如下几点: (一)保障民事权益 (二)调整民事关系 (三)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 (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民法的调整对象
根据《民法总则》第2条的规定,我国民法调整 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民法调整对象的平等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当事人参与 法律关系时,其地位是平等的;第二,适用规则平等; 第三,权利保护平等。
(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1.基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人格产生的人身关系 2.基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一定身份产生的人身
关系
(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2.《恩格斯致康拉德·施米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 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朱塞佩·格罗索著: 《罗马法史》,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吴汉东著: 《罗马法的传播与法律科学的繁荣》,《法商研究》1994年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民法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说明
民法是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 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 律规范的总称。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民事法律专业知识, 培养专业技能,开拓专业视野。
教学重点:应放在民法的基本知识、基本理 论、基本制度上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培养上,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理解法律 与适用法律的能力。
罗马法,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施行的法律。
(二)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
1.近代民法 2.现代民法
(三)我国民法的发展及未来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从民法的历史发展认识民法
(四)从民法的基本特征认识民法 1. 民法是私法 2.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3. 民法是权利保障法 4. 民法是人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
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的财富分配功能。 第五,民法不仅要保护民事主体的生存权,而且要保护民事主体参与市民
生活所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而社会法只以保护公民的生存权为目标。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五)民法与民事诉讼法
民法和民事诉讼法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一方面, 民法所规定的实体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事诉讼法 的规则设;另一方面,民事诉讼法可以从程序上起到对 民事权利的全面保障作用,为民事权利提供了规则化、 体系化的程序保护规则。
(一)中国特色民法学理论体系的含义 (二)中国特色民法学理论体系的特征
1. 本土性 2. 实践性 3. 包容性 4. 时代性 5. 科学性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构建中国特色的民法学理论体系
(三)未来我国民法学的发展
第一,民法价值的发展。 第二,民法内容的发展。 第三,民法体系的发展。 第四,民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衔接。 第五,民法方法的多样性。 第六,民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民法的基本原则
(五)诚实信用原则 该原则常常被称为民法(特别是债法)中的最高指导原则或 “帝王规则”。《民法总则》第7条规定:“民事主体从 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这就在法律上确认了诚信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具有如下内 容和功能: 一是确立行为规则的功能; 二是解释的功能; 三是衡平的功能; 四是填补法律和合同漏洞的功能; 五是降低交易费用和增进效率的功能。
第三,对新型民事权益进行保护;
第四,在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时,民法主要通过民事责任对权利
人进行救济。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民法的基本原则
(二)平等原则 《民法总则》第4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 位一律平等。”该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人格平等; 第二,当事人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三,在补救方法上,也要充分贯彻平等性。
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所谓公序,主要包括社会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 所谓良俗,也称为社会公共道德,善良风俗的含义包含两个
方面:一是指社会所普遍承认的伦理道德,二是指某个区 域社会所普遍存在的风俗习惯。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民法的基本原则
(七)绿色原则 《民法总则》第9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二)民法和行政法
本质上来说,行政法属于公法的范畴,民法属于私法的范畴。 两者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 2.发挥的作用不同 3.规范的性质不同 4.调整的方法不同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三)民法与经济法
民法和经济法的根本区别在于,民法在性质上属于私法, 采取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的原则调整 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横向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经济 法在性质上属于公法,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则调整国家 机关与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之间的纵向经济关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四、民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
(五)民法与民事诉讼法
作为不同的法律部门,民法和民事诉讼法也存在如下区别: 第一,性质不同。民法是实体法、属于私法;民事诉讼法是 程序法、属于公法。
第二,调整对象不同。民法调整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 产关系,而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和民事诉讼关系 的法律。民法主要是任意法,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原则,而 民事诉讼法为强行法,采纳程序法定主义。
第三,从立法目的来说,民事诉讼法以保护民法上的实体权利
为目的。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五、民法的渊源
民法的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它主要表现 在各国家机关根据其权限范围所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之中, 包括裁判规则和行为规则两个方面。
(一)宪法 (二)民事法律 (三)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 (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五)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行政规章 (六)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七)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民法的基本原则
(三)意思自治原则 在《民法总则》中,该原则被称为“自愿原则”,该法第5条 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 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它具体包括 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事人有权依法从事某种民事活动和不从事某种民事活动; 二是当事人有权选择其行为的内容和相对人; 三是民事主体有权选择其行为的方式; 四是民事主体有权选择救济方式。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