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

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

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作者:吴志强来源:《江苏教育·班主任》2018年第01期【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采用学生生活内容构建的综合课程,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蕴含了丰富的育人要素。

教师要立足课堂、走向课外、创新渠道,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教师;德育【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7-0011-03【作者简介】吴志强,江苏省扬州市文津中学(江苏扬州,225000)教师,高级教师,扬州市政治学科带头人,扬州市优秀班主任。

德育课程是指按照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标准开发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学科课程,它是学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的主渠道、主阵地。

本文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为例,谈谈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与实施策略。

从2016年秋学期起,义务教育初中起始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课程要在国家意志、社会良序生活的需要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青少年自身的学习与生活需要之间找到一种既科学又艺术的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进入青少年的精神世界。

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深刻领会本课程的编写原则、总体设计,全面把握课程框架、呈现方式及其意图,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贯彻,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内涵“课程”包含知识、方法、价值三个层面的要素,即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及其构成的体系;基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基于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

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就是核心素养,它直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

以新教材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为例,该课旨在使学生在知识上掌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原因、如何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在能力上懂得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要求;了解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提高自己辨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国家认同”这一核心素养。

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就是要遵循“用教材教”“用教材点燃”的科学逻辑,不只是教给学生写在书本上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而是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实践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只有将教学、课程与育人功能有机统一,才能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目标。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价值1.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以青春生命在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以及全球关系中的自我发展为线索,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遵循生活逻辑,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及国情方面的知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前,学生是作为活生生的、有待健康发展的人而存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促进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学习、法制意识形成、品德和人格形成,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朝向德育目标健康发展。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上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有利于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陶冶审美情趣、增强民族情感;有利于学生发展辩证思维,全面、客观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包容、平等的心态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并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有利于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2.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育的“人”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课程更名后,对本课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如教育理念的形成、课程资源的整合、教育方法的革新、专业知识的更新等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内涵也不断丰富。

这必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课,要上出精彩,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积淀深厚文化素养;探究创新教法学法,增强学习兴趣和热情;关注时事人物和事件,积累丰富详实素材;参与各种活动体验,经历实践洗礼和净化;进行反思感悟,培养浓厚持久情感。

这样的教师上出来的课,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说理而不教条,走心而不填鸭,化行而不生硬,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关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并持久保持。

教师在把一批批学生送上预定“德育轨道”的同时,自己也飞得更高、冲向更远,登上自己事业的高峰。

3.班集体建设的需要。

一个良好班集体要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坚强的领导组织机构和班干部队伍、多样的教育活动,有自觉的纪律性,有团结友爱、勤奋好学的良好班风,有正确的舆论氛围等特征。

这些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包括《道德与法治》课程及执教《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努力。

上《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我有意识地从所教班级班主任管理措施出发,充分发掘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良好个性的有利因素,并以所取得成绩为佐证,使学生产生对班集体的认同与归属需求。

然后,我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由对班集体的认同逐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样的课堂才是一潭活水,才能实现从微观到宏观、从集体到国家的飞跃,才能在实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课三维目标的同时,为班集体建设助一臂之力。

4.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需要。

《指南》要求,严格落实德育课程,要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教育和引导学生认同中华文化。

上好《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有利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这既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自身的价值,也是落实《指南》的需要。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的实施策略1.立足课堂,站稳课堂育人阵地。

《道德与法治》教材自身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素材,整个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每个学习主题背后都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

立足站稳课堂,就抓住了课程育人的关键,为课程育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占领了课程育人的主阵地,牢牢把握了德育工作主导权。

上《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时,要紧紧围绕民族文化认同感,抓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厘清知识概念、讲透原因理由、升华情感价值、激励行为实践。

我们要关注学生成长,关注学情,把握好问题点、兴趣点、引领点、思考点、价值点、困惑点,才能牢牢占据德育的“制高点”。

在潜移默化中,教师既传授了知识,更实现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2.走向课外,开发课外育人活动。

与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德育,才更具有说服力、生命力和持续力,因此要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开发形式多样、容易操作的德育实践活动,把“课程育人”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践行中升华情感。

这就需要从课堂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

结合《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课,我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以描写扬州的诗歌为切入点的课外实践活动“家乡传统文化调查”。

在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教育,达到自我提高。

同学们了解、学习到了扬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门类繁多的文化;提升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古往今来、各界人士对家乡真挚的热爱。

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从而形成浓浓的乡情,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诗意栖居的课外实践活动,陶冶了学生心灵,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实现了课程育人的目的。

3.与时俱进,创新“互联网+”育人渠道。

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技术和工具的进步,为育人拓展了新的渠道,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道德与法治》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抢占德育新前沿,通过引导、互动、渗透等多种方式进行德育工作,探索体验实践式的网络育人手段,激发德育工作的新活力。

为更好地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特别是情感的升华和行动的落实,在国庆假期,我利用家校网络平台,开展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课的实践活动,设计了“向国旗敬礼,做有道德的文津学子”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们拍一张与国旗的合影,写一句祝福祖国的话。

这一活动将德育的场所,从课堂转到课外,从学校走进社会,从试卷走进心灵,大街小巷、商场广场、社区家庭,处处留下了文津学子对祖国深情的目光,发自肺腑的致敬,感人至深的背影……学生将照片通过网络传给我,我整理后再通过学校微信平台向公众推送,使学生们接受再教育,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互联网+课程德育”使育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功能如虎添翼。

这一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起到了传统课堂简单说教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道德和法治》课程育人,是本课程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1]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Z].教基〔2017〕8号,2017-08.[2]教育部,司法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Z].教政法〔2016〕13号,2016-07.[3]曾军良.“课程育人”:才是回归教育本真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3-03-26(6).[4]朱小蔓.《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解读与新课标介绍[EB/OL].http:///zt/16pxh/2016czdf/sp/201611/t20161123_1504401.shtml,2016-11-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