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护理风险防范措施
1.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质量意识、护理缺陷安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服
务理念,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2.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仪器的使
用,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均需履行告知程序。

对新技术、新业务、自费项目、创伤
性操作、侵入性操作等,需履行签字手续。

4.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

5.维护全局,搞好医护配合,加强护患沟通。

6.按护理级别要求巡视患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特、一级护理患者按要求及
时、规范、准确地书写重症护理记录,抢救病人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

7.进行各项技术操作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查对制度。

8.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9.严格执行病房药品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严格执行药疗原则,注意
药物配伍禁忌,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10.抢救药品、物品、设备要做到“四定”,定期检查,保证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浓KCI、NaCL等高危药品须单独存放,并有醒目标识。

11.按规定认真交接班,对危重患者、新入院、年老体弱、小儿、特殊检查、手
术、带管道及突然发生病情变化等的患者,要床头交接班。

12.按医院规定使用一次性医疗物品,并定期检查,防止过期、包装破损、潮湿、
污染。

13.按规定处理医疗垃圾,防止再次污染及交叉感染。

14.住院期间要保证患者安全,防止一切意外发生。

15.对专科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及时制定护理常规,并使护理人员能够遵照
执行。

16.当出现护理差错或护理投诉时,要按规定及时上报,不得隐瞒。

17.住院患者进行入院评估,评估患者一般情况,筛查病情危重、跌倒、坠床、
压疮、心理等的高风险因素。

对于高风险患者,做好风险告知,床旁悬挂警示标识、取适当的措施预防风险发生。

18.有药物过敏史、药物皮试结果阳性的病人,必须在床头卡、病例夹、体温单
特殊栏内有记录,床旁悬挂警示卡,并告知病人、家属。

19.毒麻药品实施双人双锁管理,定位定柜放置,使用后详细登记并保留空瓶,
及时补充,保持药品基数不变。

20.如出现护理不良事件或护理投诉时,按规定及时上报科室领导及护理部,不
得隐瞒。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1.认真落实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分工明确,团结协作,结合各种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

2.安全管理由专人负责,定期组织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上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3.安全告知:患者一入院,护士就有关住院期间的安全事项及时宣教告知。

4.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与分级护理制度,按时巡视病房,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好记录。

5.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6.对危重、昏迷、瘫痪患者及小儿应加强护理,必要时加床档、约束带,以防坠床,定时翻身,预防压疮。

7.剧、毒、麻、贵重药品专人保管,加双锁,帐物相符。

8.抢救器材做到四定(定物品种类、定量保存、定位放置、定人管理)三及时(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抢救器材及用物保持性能良好,按时清点交接,严防损坏和遗失。

9.做好安全防盗和消防工作,定期检查消防器材,保持备用状态。

10.遵守安全用药管理制度。

11.对科室水、电、暖加强管理,保证不漏水、漏电、漏气,如有损坏及时维修。

护理安全评估及上报制度
1.所有住院患者均被列入护理安全评估范围。

2.由责任护士负责对其进行护理风险筛查和安全评估,评估结果记录于护理评估表。

3.根据患者的高危因素,需评估的安全项目包括:压疮、跌倒、意外脱管、生活自理能力、疼痛、深静脉血栓、静脉炎、营养状况、糖尿病足、意识障碍程度。

4.医院建立患者安全评估系统,从评估标准、预防与防范措施、应急预案等方面实行质量监控。

5.通过筛查和评估存在压疮、跌倒等某项风险的患者,护士应在患者床头设置相印的安全警示标志,告知患者和亲属存在的风险与防范措施,制定并采取相应的护理防范措施,每日进行再评估直至风险值降至相应标准范围。

6.护士长每日对责任护士的评估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危重患者及高危患者护士长至少每隔一日进行再评估,有病情变化随时评估,并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及时制定护理措施。

7.对于入院时评估无风险的患者,住院期间病情、治疗方案变化、转科可能导致风险时(如手术、使用镇静剂、降压药等),需再次进行评估。

8.对评估有高危风险的患者,责任护士要及时上报护士长,需要时护士长上报护理部及相关专科护理小组,护士长、护理部专管人员、相关专科护理小组分别在科室内进行追踪。

9.护理部通过查看科室上报评估表,定时派专职人员到科室督查。

10.危重患者风险评估除执行以上护理安全评估及上报制度外,对危重患者的风险评估应每日进行,护士长应每日检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护理计划,采取相应的护理预防措施,并依据每日的评估结果及风险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护士长给予督导。

11.对存在危险因素的危重患者,护士应提供安全护理,防范风险的发生,包括告知、警示、巡视、提供必要的设施等,执行相关预防跌倒、压疮、脱管、静脉炎、深静脉血栓等护理措施。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务人员在实施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查对,准确识别患者。

识别患者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方法,有交流能力的通过提问识别,对于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识别的患者应采取双向识别方式,由陪同人员进行陈述。

2.识别患者身份的内容至少包括患者姓名、床号、年龄等三种以上内容。

3.禁止仅以房间号和床号做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4.医务人员通过查对识别患者后,在实施诊疗活动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家属)沟通,最后确认无误。

5.对于手术、产妇意识不清、急诊、抢救、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期间、新生儿等,输液、有创诊疗、无名、ICU患者增加腕带标识进行双重标识。

6.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科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总结、反馈、改进措施持续有效。

使用腕带标识制度
1.腕带做为准确识别患者身份的有效方法在部分患者中使用。

2.对于手术、言语交流障碍、产妇、无名、镇静期间以及7岁以下的患者使用腕带标识。

3.腕带上标明患者信息至少应包括:科室、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诊断、入院时间。

4.患者所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松紧适宜,无脱落。

5.腕带佩戴部位为手腕易于辨认处,无特殊情况以男左女右婴幼儿使用粉色腕带为原则佩戴,手术患者视手术部位而定。

危重患者使用红色腕带,其余患者使用绿色腕带。

6.使用腕带不得发生佩戴部位的皮肤擦伤、勒痕等,保证局部皮肤完整,手部血运良好。

7.腕带佩戴时间至危重状态解除,特殊情况者腕带须无破损并保持清晰戴至出院。

8.佩戴腕带应保持完好、信息清晰,有损坏及字迹不清应及时更换。

9.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总结、反馈、持续改进有效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