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目标略语】新材料作文是指自2006年之后出现的一种材料作文形式。
它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称之为新材料作文。
特点:1.高度的开放性。
表现为“四自”:自主确定角度,自主确定立意,自主确定文体,自主确定标题。
2.严格的限制性。
表现为“三不”: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
”因此,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一步。
【答案】⑴引用材料⑵鲁迅的话⑶当前知识界集体失声⑷面对体制与社会的悬崖峭壁,知识分子成了修栈筑桥的先行者⑸拥有破旧革新的勇气和魄力所必须的条件☆名师点评☆逻辑清晰,层层推进文章先引用材料,巧妙破题,提出社会发展中的困难时期,身为时代的一分子,我们决不能存畏难心理,而应勇于找寻或创造出由天堑走向坦途的桥梁时期。
接着指出现在改革发展之路遭遇了空谷般的瓶颈期,理应有人站出来为种种不公平的现象痛陈时弊,但结果却是知识界集体失声,是整个社会面对峭壁的恐慌和迷茫。
然后提出在面对种种问题时,我们应做那种修栈筑桥的先行者。
最后提出要成为先行者的几个前提。
文章环环紧扣,无懈可击。
视野开阔,眼界不俗文章从材料中引发又跳出了材料,论述在改革发展之路的空谷般的瓶颈期,我们应如何做那种修栈筑桥的先行者的问题。
与单纯从材料中看到乐观悲观问题的同学比,本文作者眼界高了一大截。
在论证时,视野开阔,材料丰富。
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哲学家、文学家的各种言论,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显示出作者广阔的知识面和开阔和视野。
【技法指要】☆自主探究☆1.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类型的新材料作文?2.对于新材料作文,你通常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审题立意的?☆精讲点拨☆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新出来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例⑴:【材料】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
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
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立意】①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
②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地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
③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评点】三个立意都属于准确全面地理解材料,其中①②两点可同时采用,也可从任意一个或几个角度立意。
假如有同学立意“创新塑造成功”“天生我材必有用”则属于对材料的理解存在偏差,没有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符合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整体性原则。
问⑴: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
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
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答:提示: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
(符合题意)苍郁的群山,中间露出庙里的半截旗杆,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
(有新意:准—深—新。
这样绘画,从材料的全局入手,且抓住了“题眼”,把“深山藏古寺”中的“藏”表现得淋漓尽致。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例⑵:【材料】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
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
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
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
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
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
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
【立意】①外表的美不是真正的美。
不应只凭表面现象去评判他人。
②美丽不需要伪装,可以用心去塑造。
不必借外表美来提高自己。
③对吸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成功的人,我们不应该嫉妒和指责,应该宽容和高兴才对。
【评点】①是从宙斯选拔鸟王只看表面的角度来立意的。
②是从乌鸦拾取百鸟羽毛美化自己的角度来立意的。
③是从众鸟嫉妒寒鸦,纷纷拔下寒鸦身上属于自己的毛的角度来立意的。
三个立意都正确。
问⑵:阅读下面的文字,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思考,自主确定立意。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答:提示:①知人难,知己更难;(从乌鸦的角度立意)②人贵有自己之明;(从牧羊人的角度立意)③要大胆地尝试,勇敢地追求;(从孩子的角度立意)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的原则: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自己有话可说。
例⑶:【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
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
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立意】①珍惜友谊,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
②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评点】立意①实际成了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
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和筛选,就会明白这则材料对“珍惜”有着更具体的限制——“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
”所以,立意②才是材料的主旨所在。
问⑶:请审读下面材料,给出准确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
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
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
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
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
”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
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
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
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
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
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
“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
”长者提醒道。
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
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
年轻人举起了枪……答:提示: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
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选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①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②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二、新材料作文的主要类型1. 具有明显体现题意的关键词句的材料。
2. 并列相关类材料。
(言论观点、行为事件,多阐述道理)3. 人物叙事类材料。
(真人真事、传说故事,含生活事实)4. 寓言象征类材料。
(寓言故事,或具有寓意的人物场景、图片等)三、不同材料类型的审题方法1.有明显体现题意的关键词句的材料——(方法)找寻关键,分析内涵。
怎样找到关键词句?①材料中议论性、总结性的词句②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词句③人物之间的对话。
例⑴:【材料】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抑或人生,都存在吸收与给予的现象。
有人强调吸收,有人强调给予,也有人既吸收也给予。
由于立足点不同,给出的答案也会不同。
【审题】关键词:吸收——索取给予——奉献关键句:“有人强调吸收,有人强调给予,也有人既吸收也给予。
”【立意】讨论索取和奉献的关系。
练⑴: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关键句:下一个)【审题】【立意】提示:【审题】关键句:下一个。
初露锋芒时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第二次“下一个”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
【立意】要勇于进取,奋斗拼搏。
2. 并列相关类材料——(方法)求同存异,辩证分析。
需要做到两个“同时”:①找出多则材料内涵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同时也不能忽略他们之间的差别。
②辩证分析几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充、相互对立等),同时又要有侧重点。
例⑵:【材料】①乔布斯说:“不要为别人而活。
”②爱因斯坦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审题】相同点: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为别人?还是为自己?不同点:材料①“不为别人而活”强调不能被别人左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走属于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价值。
材料②“为别人而活”是强调奉献精神,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实现价值的升华。
辩证分析: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又合理。
【立意】既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要有奉献精神,实现价值的升华。
练⑵: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审题】【立意】提示:【审题】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