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认识论原理

[精品]认识论原理

认识论原理一、认识及认识能力人脑具有的认识思维能力,是人们具有思想意识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认识,哲学上也叫意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主观意识自身)在头脑中的反映,感知并引发关联思考,既指感知和思考的过程活动,也是指其结果——结论。

人的认识思维,绝不是如照相机录音机等仅仅是记录那么简单直接,首先是感知,然后有不同事物概念的建立并储存,最后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现象与关系的总结性思考并得出结论。

或换个角度说,感知并记忆,分析与对照,最后归纳、概括、抽象等总结性思考,就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三大步骤。

就好比计算机,数据输入储存,数据采集和对照,数据逻辑关系计算并得出结论。

人脑的功能,主要优势不在于感知和记忆,也不在于简单的分析对照,这在很多动物中也普遍存在,比如如老马识途,条件反射等。

人脑的复杂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归纳总结、抽象等思维),能够寻找到事物表象背后的因果本质,这才是人脑独有,区别于普通动物的认识能力,是人类认识活动的独特能力基础,是认识能力的关键。

通俗地讲,能够提问和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找出怎么办,这才是认识的本质。

人的认识最初形成,需要倒推到猿人祖先。

最初猿人赤手空拳打天下,与普通动物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凭借身体的本能,没有任何工具的使用,承受着自然界生存竞争的残酷压力。

在猿人的生存活动中,逐渐凭借头脑的初步认识能力,经历了从自然工具的偶然使用,到刻意寻找并保存自然工具,到简陋修整自然工具,再到刻意制作简单的人造工具(旧石器时代),又到较复杂的人造工具(新石器时代)…在此,需要特别指出,语言的发明和发展,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工具的平台,是认识能力提高的先天物质基础条件,没有语言,无法意识思维。

在此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猿人到原始人的转变标志,就是旧石器时代的出现,代表着人对自然的现象和简单规律的初步认识和掌握,标志着人从此具有了认识的能力和意识,这是人与普通动物的划分标准。

原始人的认识,来源于生存活动(认识对象),却对生存能力的提高,生存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强力的物质和方式方法保证。

否则,人的先天体能,远远不足以成为自然万物之灵。

自从人类有了认识能力,即具备了其三大特征:珍贵性——众多生命中的极其稀少和高级;遗传性——先天具有,还可以继续向下遗传;进化性——认识能力在使用中不断提高和发展。

由于认识的感知,认识的思考总结,都是主观的头脑活动,认识的结论,也必然是主观的,唯心的。

正确与否,有多少谬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证明。

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历史积累,逐渐才有更复杂抽象的经验和理论总结,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经验和理论对认识的检验和证明,是相对的,但也是先进的;实践的检验,为根本性的(非唯一性的)。

认识结论的产生,既受到认识者的经验、理论、思考能力的主观制约,也受到认识者的认识角度,立场、方式方法等客观条件制约。

认识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主观客观条件的不同,认识结论会形成明显差异,甚至截然相反,这体现了认识活动的相异性。

其中,认识的错误,归根到底都是人们感知和思考的错误,故而错误的原因,从根本上讲都是主观的。

客观的物质存在,只有存在或灭亡,强大与弱小等等性质,没有对错道德的问题和属性。

由于认识的对象同一,其现象和背后隐含的规律,总是相同的,尽管有人的认识能力的差异,仍然可以得到基本相同的感知,可以形成相似的思考总结。

故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其结论也可以基本相同,这体现了认识活动的相似性。

认识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薄到深刻的过程,认识会在相同中稳固,在相异的争斗中发展,认识结论的发展趋势,必然是一个不断详细、全面、深刻的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必将更加全面、深刻与完善。

在人的认识道路上,没有认识的顶峰。

这就是认识的发展性规律。

二、认识与哲学哲学,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的普遍现象和一般规律的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总结,哲学抛开各具体学科的具体对象,进行一般性、普遍性的抽象思考,归纳、概括、抽象地总结出更加广泛而普遍的现象和规律,为形而之上的学说。

哲学主要研究人们认识活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大部分,是人的关于认识和实践的普遍性特点与规律的学说。

传统上,哲学对自然界及人的分类标准,是人的意识——即认识过程和结论,把不属于意识范畴的客观存在,通通称为物质。

主观性的意识,切割开了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的所有存在,同时也形成了哲学历史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论。

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都是物质的存在,精神意识是人脑物质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主观认为,故而物质的性质最终决定了人的思想意识。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广泛,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发深远。

唯心主义的出现,充分认识到了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鉴定,物质的性质通通都要反映为人的认识,认为只有人(的认识)才是客观性质的本源的体现,再多的客观现象和规律,人的认识不到位(不足),一切与人无干。

意识必须先于物质,才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

由于哲学认识对象的广泛性,既包括了无人的自然界,也包含了人类及其意识自身,唯物主义站在物质的立场,唯心主义站在人类意识立场,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不一样,理解的方式方法不一样,结论的相反则为必然。

人之唯人(心),唯心主义认识到了本质,就是意识,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结果——智慧的思维,彻底分开了人与普通动物的纽带,揭示了人立足于世界的最大凭借和能力。

物之为物,唯物主义证明了其哲学本质——客观的存在,指出了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改变的最大刚性的特征,也是人的认识对象对认识结论的必然要求,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性标准。

但是,人自身呢?究竟算客观的物质的存在呢,还是主观的精神意识的存在呢?唯物主义首先认识到人的生命组织结构,把人划为物质的存在。

唯心主义更关注人的思想意识对人的绝对重要性,关注人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能力,把人划为意识思维的存在。

哲学的纠结和纠结的哲学由此而生!在漫长的哲学发展史上,两派你来我往,批判争论不休。

唯人主义认为,哲学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片面的哲学思维,把人砍两半而不自知,都没有把握住人本唯心,又不得不唯物的哲学本质。

人的肉体客观存在,是人之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的认识思维能力的物质基础,人的认识思考,能力和最终结论,都是建立在人脑及其指挥的生命活动组织结构基础上的。

人的意识能力(可能性),是人生命进化得到的,也是人天生就具有的(遗传性)。

因此,人就是客观生命存在与主观意识思想的哲学矛盾有机统一体,没有只有生命肉体而无意识思维的人(傻子、植物人、深度睡眠等特殊原因除外),也没只有意识思维而无肉体生命的人,那是神话和宗教里的神。

哲学学说,归根到底还是人的认识结论。

为了哲学本身的认识和发展,用人的意识作为划分哲学内容的标准,也合乎人的认识一般习惯:一刀两半,分别研究认识,甚至可以无限树立标准切分下去,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不能够把半边人当成完整人,各自掌握一半而自认完整,自认全面。

这是典型的片面认识,是盲人摸象。

唯人主义哲学,既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到物质(实践)是意识(认识)的最初来源,同时也认为意识更是认识的主要来源(庞大的基础意识思想是人类成千上万年历史发展得到的正确成果,学习是捷径,重复实践证明不可能)。

承认客观现象和规律对认识的正确性要求,也坦诚接受理论推导和证明的先进性和必要性。

承认意识思想对实践的领导性,即意识指导、支配和制约实践活动,也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最终标准(是根本性而不是唯一性)。

物质决定意识,体现在物质是意识的最初来源上,体现在客观现象和规律对意识的正确性要求上。

意识决定人为的事物,体现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支配、制约上,体现在人为事物背后的隐形思想认识上。

唯心,是人进化出的本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须能力和前提。

唯物,是人不得不认真严肃面对的客观环境和条件,是认识正确性的最终保证手段。

人为的客观存在,由于意识思想的领导,既是客观存在,同时也是思想意识的具体体现,故而就具有了对错道德等附加特点和属性。

三、人类社会的社会文化思想社会文化思想,是人类所有意识思想的总和,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识的结论和认识的方式方法的全集。

自原始人诞生开始,人类社会经历了多个的社会形态,最初的原始社会,紧跟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今后还可能有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哲学,既然是人们各科认识学问的形而之上的总结,必然面对着怎么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

人是物质和意识思维的矛盾有机统一体,人类社会的哲学内质也必然是社会文化思想与生存能力、社会关系两个客观社会存在的矛盾集合群。

生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思想的领导指挥,同时也受到其制约束缚;既对社会关系的建立提供物质基础,也受制于社会关系的总体框定。

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既有赖于生存能力提供的物质基础状况,也能够推动或限制生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既受到社会文化思想的领导,也会限制约束社会文化思想的发展。

社会文化思想,既包括生存能力的认识水平(如科学技术),也包括社会关系的认识水平(如政治意识),生存能力和社会关系都是社会文化思想在两个领域的具体客观体现,并通过这两方面表明了其背后人类社会的总体认识水平。

人类社会的建立和发展,受到这三方面的综合作用:三方既可以相互支撑护持,也会相互诋毁制约,其中,社会文化思想始终处于领导地位。

三角结构既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加大了社会历史进步与发展的艰难。

就个人生存的时间段看,这就是社会的恒稳难改感觉的主要原因所在。

社会革命的爆发,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社会关系恶化的结果,同时更是思想认识转变的必然。

革命的领导者,支持参与者,没有思想意识的转变在前,不可能有革命的行动在后。

社会文化思想意识,决定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形态,尽管生存能力和人际关系是其意识形成的客观基础,但领导权,决定权在人的认识思想上。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相似社会发展的分离性,充分证明了社会文化与生存能力、人际关系的同等重要性。

认识的相异性——社会文化思想的差异,是人类社会文明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四、哲学学说的功用哲学就是形而之上的学问,是道理中的总道理,是人们对各具体学科的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总结,既来源于各学科,反过来也指导各学科的认识发展,是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总指导,观点和方法,都可以在哲学学说中得到浓缩的精华。

哲学是道理源。

通过哲学认识,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抽象原理(不是具体原因),帮助人们提高认识思考的理性与高度,更加总体把握实践活动的大原则与发展趋势。

哲学也是人生方向与道路的指路灯。

哲学不单是能够抽象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能够回答该怎么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