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浅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一、引言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是企业长足发展过程中重要保障,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存在于企业之中,是以共同的价值观和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的准则,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企业起凝聚作用、激励、协调、约束和塑造形象的作用,总的来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形象的集合体。
因此,一个企业的文化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好的企业文化就像一个航标,引领这企业这艘船在浩瀚的大海航行而不迷失方向。
但现实的生活中,很多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或者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从而导致了企业遇到不少挫折,走了不少弯路,甚至有的面临着破产。
故此文从企业文化入手,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如何塑造企业文化,进行企业文化改革。
二、企业文化含义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
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是一种从实际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之中形成的组织文化。
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可。
企业文化与文教、科研、军事等组织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它有其特点,有其特色,是其他文化所不能代替的。
著名企业家芬化斯?米勒在《美国企业精神》中说过“每一家公司现在都必须分析其文化,这不仅仅是为了加强本身的总竞争地位。
虽然这已经是充分的理由,但是我们国家未来的财富要由公司的文化来决定,所以公司唯有发展出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能激励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切行为,这样公司才能在竞争中成功” 。
企业文化是为了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延迟长。
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人类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但可以将这个周期的时间延长。
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一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来长期保证企业对环境的主动适应,二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承,使企业避免受到个人及其它不利因素的影响。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企业文化核心是企业精神,而企业精神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经形成就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树立起强大的精神支柱,统一员工的思想,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最终凝结成团结奋斗的合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士气,是企业内部团结的纽带、沟通的渠道,是团队内或团队之间相互默契的“共同语言”。
众所周知,青岛海尔集团是以青岛电冰箱总厂为核心企业,集冷柜厂、空调器厂为一体。
海尔集团为何能如此庞大,归根结底是由于它的企业文化,很多专家把海尔文化归属于“文化控股型”,是因为:一方面,从所有制角度看,海尔集团属于国家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它的核心部分——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已于199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另一方面,海尔文化具有移山填海般的神奇力量,被海尔兼并企业的起死回生,主要不是靠资金和设备,而是靠文化。
海尔总裁张瑞敏说:“理念的领先几乎决定企业的命运,可以这样讲,没有思路就有出路。
”海尔集团从创业伊始便确立了名牌战略,用不断创新来巩固、发展、扩展名牌产品。
海尔企业文化体现在创新、创名牌上。
在创造市场方面采用的是“标新立异”战略,提炼出一些具体理念,比如只有淡季思想,没有淡季市场等等。
例如“小小神童”洗衣机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开发出来的。
按中国的季节,尤其是南方气候,从6月到8月期间,天气最热的时候,也就是洗衣机销售最淡的时候。
但海尔经过分析,认为销售最淡的季节,恰恰是销售者最需要洗衣机的时候,每天换衣服多,像上海市,最热的时候,人均每天换两次衣服,但为什么又不买洗衣机呢,原因是换衣服次数多,但量少,5公斤的洗衣机不合适。
“小小神童”便在这种背景下1产生了。
在上海一面世,立即火爆起来,并迅速由上海销售到全国。
日本、韩国等也从海尔进口这种洗衣机。
1997年10月份,张瑞敏去四川出差,当地人对他说:海尔洗衣机质量不好后来查清原因是当地人用洗衣机洗地瓜,洗衣机经常被泥沙堵塞。
海尔科研人员针对当地农民的需要,将洗衣机进行了改造,上市后受到欢迎。
另外海尔集团的科研人员一直坚持一种信念:要不断地否定自己的过去,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1998年,海尔平均每天开发一个新产品,每个工作日申请1.8项专利,是中国企业获得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
到目前为止海尔集团申请专利达2000多个。
海尔的例子很好的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向发展,就必须有正确的企业文化,这样企业才能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精神,树立起强大的精神支柱,统一员工的思想,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最终凝结成团结奋斗的合力。
从而创造一轮又一轮的新奇迹。
但是,现实的企业当中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想海尔一样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他们在塑造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了很多的误区。
四、塑造企业文化过程中的误区早在五十年代,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很多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如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却只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
后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的运用,人们迅速从精神控制的枷锁中觉醒过来。
这些“企业文化”也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衰落了。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开始引进外资,但在管理和生产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照搬到我国的企业中。
一时间,许多企业都风起云涌地搞起了企业文化,在全国掀起了企业文化的热潮。
有些企业模仿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中于搞文艺活动、喊口号、统一服装、统一标志,有些企业还直接请广告公司做CI形象设计,认为这样就是塑造企业文化。
固然这些都是塑造企业文化的一般做法,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忽略了在这些形式下面的内涵和基础,因此就给人一种误导,似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开展的文化活动或企业形象设计。
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企业文化热才逐渐降温,许多在当时企业文化热中涌现出来的明星企业也纷纷星辰坠落。
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在此期间,也曾有学者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示过担忧,他们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当时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冷静地思考时,就不难看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几个误区:第一、企业文化是不能照搬的。
企业文化口号化、公式化表现为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没有与企业战略、企业远景目标相结合,在理念提炼上过于抽象化,缺乏针对性和企业个性,因此也无法真正指导企业员工的具体工作与行为表现,让企业产生好的效应。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文体化对企业文化涵义的片面认识。
如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搞些活动,办报纸,做思想教育等,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发展成为了形式主义的企业文化。
其结果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不配套,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不配套,领导者言行与企业文化不配套。
第三、企业文化不是领导者或老板倡导的文化。
有些企业领导者以为企业文化就是领导者或老板所倡导的文化。
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这样会多企业造成独裁、专制的后果,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最后、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不是塑造员工。
在一些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中,采取的行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非常缺乏自下而上的沟通,管理层没有倾听员工的意见,所制定的制度和采取的措施也没有反映员工的愿望与需求,最后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应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其实,员工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的创造者,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共享的信念和期望的模式,它的培育过程要让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将代表多数人观点的人作为典范和执行者,加强交流沟通,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并反馈情况。
那么面对以上的种种企业误区,我们将如何改正呢,下面浅谈一下如何塑造企业文化。
五、如何正确塑造企业文化下面从管理层和员工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塑造企业文化。
2第一、管理层带头搞建设作为企业文化的塑造,管理层的活动对组织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最简单的说如果管理层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那么员工的积极性也就可想而知。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员工。
管理层的活动有很强的示范作用,管理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建立起规范,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组织中。
比如公司领导是否敬业;管理层是否团结;什么样的活动可以得到加薪、晋升或其他奖励等等。
第二、员工培训是基础可以说企业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但由于他们的经历和经验不同,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不同这就需要通过培训的方式,进行教育、宣传,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使企业职工树立正确的、共同的、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行为。
培训工作对员工共同的共同行为养成是一项基础工作。
培训的方法有多种,最常用的方式有故事、仪式、职业教育等。
开滦集团公司到如今已经有整整130年的历史了,这期间有许多的故事发生,这些故事通常传递着这样的信息:面对艰苦的环境,生死的考验,不屈不挠,拼搏奉献。
这些故事也就是企业文化的载体。
所以在员工培训过程中都会进行讲述,使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史和价值观。
例如对新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上,都会把企业中的劳动模范请上讲台,介绍自己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故事。
因为他们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代表。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使新员工对企业文化有一个形象生动的认识,便于理解和接受,知道什么是“干的不错的标准”,减少和企业的磨合与碰撞。
总之,企业要发展、要做成百年老店、要长盛不衰,就一定要了解、发展自己企业的文化,让公司的价值观、发展观、风险观为所有员工认同,同时文化价值观念应同步于社会发展,只有精雕细琢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角落,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上下同欲,最终无往而不胜。
六、结束语企业文化核心是企业精神,而企业精神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一经形成就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时代在发展,企业也在发展,我们必须正确的塑造企业文化,让其引领我们的企业向成功迈进。
参考文献(1)芬化斯?米勒,《美国企业精神》,世界企业文化,2003年第1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