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班上,作文和写字算是我的“强项”了,然而就是这两门课上,我也受到过申斥。
有一次,作文,题目是“记秋游”。
在文章的开头,我说:“星期天的早晨,我和几个同学在西街外的草场上玩,忽然间闻到一阵花香,我们就一起到棠下村摘桂花去了。
”陈先生阅后在末尾批了“嗅觉特长”四个字。
我不明白这批语的含义,就去问。
先生板着面孔对我说:“棠下村离这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吗?”这话有点刺伤我,不过我还是感到羞愧,因为我确实没有闻到花香,开头那几句是我凭想象编造出来的???????在我的印象里,只有对一门课,老师的态度特别宽容,那就是翻译官上的日语课。
即使逃课,老师们也是不管的。
从这宽严之间,我们这些小学生也领悟到了老师们没有明说的某种道理。
A、这两段话选自《》。
B、“强项”指的是_____________,“申斥”的近义词是_____C、“宽严之间”一词中,“宽”指的是___________,“严”指的是______________.“某种道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D、写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我”不明白老师批评的含义就去问,说明作者对待学习的态度怎么样?平时你是怎么对待作文批语的?请简要地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乐。
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
什么是快乐,快乐何处寻呢?人有最基本,最原始的快乐。
丰盛的筵席饱餐一顿,风味小吃细嚼,固然快乐;打打排球,踢踢足球,或三五成群捉迷藏,尽情尽兴,也是快乐。
人还有特有的快乐。
与朋友共聚谈天说地,默契融洽,陶醉于友情之中,固然快乐;与好友消除分歧,重归于好,不也是快乐吗?人更需要精神上高层次的快乐。
扶盲人过马路,帮孤寡老人做些事,把储存的零用钱捐给灾区人民,这该是多么高尚的快乐。
拥有一颗爱心,时刻不忘给周围的人送去快乐的人,他是快乐的使者,他自己也得到了永久的快乐。
A、给短文加个题目《》B、作者谈最基本、最原始的快乐抓住了()和()两方面。
C、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分歧:____________________.重归于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用“――――”划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
E、你一定感受过“高层次的快乐”,请举例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
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
其实,这就是…煮书‟。
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
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
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 好处可多啦。
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1. 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 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B. 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C. 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
()2. 阅读短文后填空。
(1)使“我”感到奇怪的问题是(2)“我”认为“煮书”是(3)“煮书”的好处是 3. 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 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而爷爷说的“煮书”是指(二)海鸟在西沙群岛波涛滚滚的海面上,成百成千的海鸟在空中飞翔(xiáng),那么的自由自在,真是海阔天空啊!海岛中数量最多的是一种白鸟。
太阳在海平线上升起的时候,白鸟成群地飞向大海,在辽阔的海面上寻找鱼群;暮(mù)色降临的时候,它们又成群地飞回岛上,住进窠(kē)里。
白鸟那么多,它们落在树上,绿色的树林顿时呈现一片白色。
最大的海鸟叫信天翁,它的一只翅膀就有近两米长,飞翔的时候,常常张开翅膀,久久地在空中滑翔。
信天翁能够连续飞行好几百公里,不用停歇。
最珍贵的海鸟是野鸭,用它的羽毛制成的衣服,又轻又软,穿在身上暖和极了。
1. 用“△”把短文分成两段,再归纳各段的段意。
第一段:第二段:2. 短文写了几种海鸟,把它们的名字写在下边。
3. 每种海鸟有什么特点?(三)达尔文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观察花草树木怎样生长、鸟兽虫鱼怎样生活。
他有时爬到树上,看母鸟怎么孵小鸟;有时到河边去钓鱼,把钓到的鱼养起来观察。
蝴蝶啊、蜻蜓啊,他都捕捉来做标本。
达尔文每天工作以后,喜欢在树林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
就是在这休息的时候,他还要认真观察树林里的东西。
一棵小草的变化,一条小虫的蠕动,也能使他产生极大的兴趣。
有一次,达尔文看见树上有几只小鸟,就站住了,仰着头仔细观察。
为了不惊动它们,他一动不动地在树下站了好久。
一只小松鼠以为他是一根木桩,竟然顺着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达尔文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观察过许多动物和植物,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他创立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1. 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 第3 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意思?3. 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达尔文认真观察树林里的生物?用“4. 达尔文这样认真观察,有什么作用?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画出。
5. 你从达尔文身上学到了什么?冰雪的启示在美国,每当大雪融化之后,总是看到许多工人在忙着修补路面。
“下大雪期间,行使的车子应该特别少,“为什么路面反倒破了这么多大洞呢?”某日,我不解地问一位修路工人。
“这不是被车子破坏,而是因冰雪侵(jin qing)蚀的。
”工人笑着回答。
“那就奇怪了,你们的工程为什么这么这样差?连冰雪都能将路面损坏呢?”我接着问。
“你一定是初到有冰雪的地方吧?”工人放下铲子,指着远方的山头说,“()你有空(kōng kòng ),()到山上去看看,那里有许多比路面结实几十倍的岩石,也()冰雪的侵蚀而崩(bēn bēng )裂了,()你不要以为雪水算不得什么,()有一点小缝(féng fèng ),被它渗进去,()可能会遭到大麻烦。
雪水在结冰时体积膨胀,然后一点点地移动岩石,在一块块地将碎石推下山头。
渗透、侵蚀、瓦解、崩溃,都是从那些细小的裂缝开始的,都是由那些看来不甚稀奇的雪水推动的,我们真是(fán fáng)不胜防啊!”“谢谢你给我的启示。
”我说,“今天我才知道,许多看来不怎么严重的缺失和不怎么强大的对手,反倒(dǎo dào)可能给我们最严重的打击。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读音,打“√”。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侵蚀:()防不胜防:()4.“我”从冰雪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在原文中用“—”标出并写下来。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启示的启示墙壁上,一只虫子在艰难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跌落了下来。
这是它又一次失败的记录。
然而,过了一会,它又沿着墙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虫子,感叹地说:“一只小小的虫子,这样的执著、顽强;失败了,不屈服;跌倒了,从头干;真是百折不回啊!我遭到了一点挫折,我能气馁、退缩、自暴自弃吗?难道我还不如这一只虫子?!”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
他果然振奋起来了。
这只虫子再一次从墙壁上跌落下来……第二个人注视它,禁不住叹气说:“可怜的虫子!这样盲目地爬行,什么时候才能爬到墙顶呢?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地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愿反省,不肯看一看。
唉——可悲的虫子!反省我自己吧: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闷着头蛮干一气了——我是个有思维头脑的人,可不是虫子。
我该感谢你,可怜的虫子,你启迪了我,启迪了我的理智,叫我学得聪明一些……”果然,他变得理智而聪明了。
第三个人询问智者:“观察同一只虫子,两个人的见解和判断截然相反,得到的启示迥然不同。
可敬的智者,请您说说,他们哪一个对呢?”智者回答:“两个人都对。
”询问者感到困惑:“怎么会都对呢?”“对虫子的行为,一个是褒扬,一个是贬抑,对立是如此鲜明。
然而,您却一视同仁,您是好好先生吗?您是不愿还是不敢分辨是非呢?”智者笑了笑,回答道:“太阳在白天放射光明,月亮在夜晚投洒清辉,——它们是…相反‟的;你能不能告诉我:太阳和月亮,究竟谁是谁非?假如你拿着一把刀,把西瓜切成两半——左右两边是…对立‟的。
你能不能告诉我:…是‟和…非‟分别在左右的哪一边?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不足为训。
但是,世界并不是简单的…是非‟组合体。
同样观察虫子,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他们的感觉和判断就不可能一致,他们获得的启示也就有差异。
你只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异‟,却没有看到他们之间的…同‟:他们同样有反省和进取的精神。
形式的差异,往往蕴含着精神实质的一致。
表面的相似,倒可能掩蔽着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
好,现在让我来问一问你:你的认识,和我的认识,究竟谁是谁非?”询问者羞愧地笑起来。
1. 文中第一人受到的启发是什么?2.文中第二人受到的启发是什么?3、你受到的启发是什么?(一)生命的问句文/田彩虹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
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它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
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进行造句,不需要修饰成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