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4.3.1第一类危险源在事故时放出的能量是导致人员伤害或财物损坏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是事故发生的前提;
4.3.2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破坏了对第一类危险源的控制,使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的难易程度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4.4危险源辨识
5.1.2内容介绍
安全检查表内容包括标准、规范和规定,随时关注并采用新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定。正确的使用安全检查表分析将保证每个设备符合标准,而且可以识别出需进一步分析的区域。安全检查表分析是基于经验的方法,编制安全检查表的评价人员应当熟悉装置的操作、标准和规程,并从有关渠道(如内部标准、规范、行业指南等)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如果无法获得相关的安全检查表,评价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编制合适的安全检查表;所拟定的安全检查表应当是通过回答安全检查表所列的问题能够发现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的各个方面与有关标准不符的地方。许多机构使用标准的安全检查表对项目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初步设计到装置报废)进行分析。换句话说,针对典型的行业(如锅炉房、液化气站建设项目等)和工艺,其安全检查表内容是一定的。但是,完整的安全检查表应当随着项目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而不断完善,这样,安全检查表才能作为交流和控制的手段。
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1.3风险
风险是指特定危害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即:风险(R) = 频率(P) × 严重度(S)
2评价目的
2.1为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确保我公司硫酸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设施在安全方面符合国家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定。
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参照GB64418-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危险化学品名录》(2002版)。
第二类危险源是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出现的人—物—环境方面的问题,其辨识、评价和控制应在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类危险源的辨识、评价和控制比第一类危险源辨识、评价和控制更为困难。第二类危险源辨识即查找危险因素。
风险评价作业指导书
1 风险评价相关定义
1.1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也叫安全评价,是对系统或作业中固有的或潜在的危险及其严重程度所进行的分析和评估,并以既定指数、等级或概率值作出定性、定量的表示。
1.2危险源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现实的各种系统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某些种类的危险源。
1.3危害
B、化学性危险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害、危险因素
C、生物性危险因素: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害、危险因素
D、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 心理异常; 辨识功能缺陷; 其他心理、生理性危害危险因素
3评价区域划分
3.1评价区域划分原则
按照以下原则划分安全评价单元
1.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划分;
2.以装置、设施和工艺流程的特征划分;
3.将安全管理、外部周边情况分别划分为一个评价单元。
3.2评价单元划分方法
常用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有:
3.2.1以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为主划分评价单元。
(1)对工艺方案、总体布置及自然条件、环境对系统影响等综合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和评价,可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6)将危险性大且资金密度大的区域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7)将危险性特别大的区域、装置作为一个评价单元;
(8)将具有类似危险性潜能的单元合并为一个大单元。
4危害辨识
4.1有助于危害辨识的三个问题
4.1.1是否存在危险源?即查找危险源。
4.1.2谁(什么)会受到伤害?
4.1.3伤害如何发生?
4.2危险源分类
(2)将具有共性危险因素、有害因素的场所和装置划为一个单元。
3.2.2以装置和物质特征划分评价单元。
(1)按装置工艺功能划分;
(2)按布置的相对独立性划分:
(3)按工艺条件划分评价单元;
(4)按贮存、处理危险物品的潜在化学能、毒性和危险物品的数量划分评价单元;
(5)根据以往事故资料,将发生事故能导致停产、波及范围大、造成巨大损失和伤害的关键设备作为一个单元;
4.4.1危险因素分类
(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A、物理性;B、化学性;C、生物性;D、心理、生理性;E、行为性;F、其他
A、物理性危险因素:设备、设施缺陷; 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电磁辐射低温物质; 粉尘与气溶胶; 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E、行为性危险因素:指挥错误;操作失误; 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行为性危害和危险因素
(2)可能导致的事故分类(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进行分类)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片帮;12)透水;13)放炮;14)火药爆炸;15)瓦斯爆炸;16)锅炉爆炸;17)容器爆炸;18)其他爆炸;19)中毒和窒息;20)其他伤害。
2.2找出我公司硫酸生产系统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主要条件。
2.3对该项目生产工艺和系统运行过程中固有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价和综合分析。
2.4提出消除、预防或减弱建设系统危险性、提高系统安全运行等级的安全对策措施,为今后安全运行以及日常管理提供依据,确保安全生产。
5.1安全检查表法(SCA)
5.1.1概述
安全检查表分析(Safety Checklist Analysis)是将一系列分析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的状态,这些项目包括设备、贮运、操作、管理等各个方面。传统的安全检查表分析方法是分析人员列出一些危险项目,识别与一般工艺设备和操作有关的已知类型的危险、设计缺陷以及事故隐患,其所列项目的差别很大,而且通常用于检查各种规范和标准的执行情况。安全检查表分析的弹性很大,既可用于简单的快速分析,也可用于更深层次的分析,它是识别已知危险的有效方法。
4.4.2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
(1)厂址;
(2)厂区平面布局;
(3)建(构)筑物;
(4)生产工艺过程;
(5)生产设备、装置;
(6)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7)工时制度、女职工劳动保护、体力劳动强度;
(8)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5风险评价方法简介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本身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两类:
4.2.1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包括各种能量源和能量载体);
4.2.2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约束 、限制能量措施失效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人—物—环境)。
4.3危险源与事故的关系
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