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邵东市场情况汇报

邵东市场情况汇报

邵东市场情况汇报2011-05-18 10:03 文章来源:邵东县商务局王文央内容分类:调研一、邵东商贸市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邵东县地处湘中腹地、衡邵干旱走廊。

总面积1768平方公里,水田面积人平0.42亩,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84人,水资源缺乏。

邵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占优势,而人口众多,为谋生计,历史上,邵东人就能工善贾。

正是邵东人传统的经商意识,推动了邵东商贸市场的发展。

(一)发展历程1、地摊市场阶段1952年冬季在两市塘以摆地摊的方式举行了首届物资交流会,1956年集贸市场发展到28处,1966年增加到41处。

文革时期,17处市场被关闭,市场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湖南省邵东县集市贸易的调查》,对邵东县集市贸易的成绩作了肯定,放开了市场,对市场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2、门店市场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邵东商贸进入门店时代。

从1983年县工商部门在县城老体育场建一座交易市场起,先后新建和扩建了34个市场,拥有场地5.6万平方米。

1990年,经商人数骤增,商品流通,崭露头角,新建一所大市场已势在必行。

1993年,邵东工业品市场正式开业,打响了邵东在全国市场建设的品牌,拉开了邵东市场建设的序幕。

1996年,全县正式投入运行的大小市场78处,市场占地面积161万平方米,市场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室内摊位19988个,累计投入市场建设资金5.8亿元。

3、专业市场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邵东市场建设体系日趋成熟,各类市场星罗棋布,遍及全县。

全县市场共占地面积1800余亩,在面积近100万平方米,经商门店15000多间,摊位20000余个。

以邵东工业品市场为中心,中南五金大市场、邵东家电城、邵东建材城、邵东农林城、中南皮件城、邵东服装城等10多个投资上千万元的大型专业市场,闻名遐迩。

4、现代市场雏形阶段2005年,邵东工业品二期工程参照浙江义乌“国际商贸城”和株洲“中国城”的建筑风格,总投资1.2亿元,占地50余亩,建设面积63000平方米,新建高档门面1800多间。

之后,邵东(国际)皮具商贸园,投入资金6千多万元,新建专业经营门店900余间;廉桥药都科技产业园总投资4亿元,占地面积535亩。

目前,全县有26个专业批发市场,58个乡镇农贸市场。

尽管这些商贸市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化市场,但市场已开始向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现实困境市场建设的发展过程是邵东县城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邵东市场建设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交通区位的根本变革、现代市场的风起云涌,邵东商贸市场在全国商贸市场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下降、竞争力明显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

1、市场空置率较高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空壳”现象日益严重,如农林城、鞋业城、服装城、眼镜城、保健品城等,门店利用率不高,空壳率达70%以上。

入驻率最高的工业品市场,饱和率也只有59.4%。

2、市场交易量萎缩随着商贸市场的一步步繁荣,邵东市场商品成交额也由1993年的40亿元一路攀升,到2004年达到145亿元,随后逐年下跌,到2008年下降到12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市场的辐射范围也逐年减少。

上世纪90年代,邵东市场产品销往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北、河北、河南、江西、浙江、大西北和省内各地及东南亚国家,目前,市场商品只销往西南的农村及省内部分地区。

3、经营户大量外流在邵东商贸市场繁荣的上世纪90年代,仅工业品市场就有来自浙江、广东、河南、河北等地的交易大户1000多户,现在减少到只有150余户。

特别是2003年市场贸易开始下滑后,总代理、总经销流失更快。

仅工业品市场,每年就有50户总代理、总经销离场外出,有300余户的批发大户和中户流失到省内外市场,目前,总代理、总经销不足100户。

4、社会贡献力度减弱一是对就业的贡献力度减弱。

统计数字表明,邵东县市场从业人员数呈下降趋势,1993年全县市场从业人员为2.4万人,到2002年达4.8万人之后一路下降。

二是对财税的贡献力度下降。

1993年邵东全县市场税费收入2200多万元,2005年达1.1亿元,此后逐年下跌。

二、邵东商贸市场存在的问题(一)传统优势渐失邵东商贸市场的兴起、繁荣,得益于邵东人的亲商重商传统,得益于邵东人的经商意识。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小手工制作、小商小贩就在邵东盛行,在改革开放个体私营经济合法化后,邵东已在商品经济发展、市场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国人市场意识的日益增强,以及由此带来的商贸市场风起云涌,使得邵东这种优势不再。

与此同时,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公交航空等现代化的运输方式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物流业的快速兴起,商品跨区域加快流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全国商贸流通经济的布局,尽管邵东有全国最早最大的县域批发市场,但这种优势被现代化的运输方式所湮没了。

(二)商品档次偏低目前,邵东商贸市场的主要商品仍以中低档服装、廉价的针织、皮具、包袋、小百货为主,因此绝大部分只能销往落后的农村市场,这既不符合现代化市场的发展方向,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要。

更为甚者,在邵东“以商带工”的早期,由于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原因,许多企业、作坊盲目模仿一些名牌产品生产,但质量没有达到达到名牌产品的水准,受此影响,人们往往把邵东货当作“假货”,许多外地客户不敢来邵东采购。

发展到如今,我们县的企业规模大部分偏小,以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低,除打火机行业外,多数代理出口,自己加工生产,大部分利润却拱手让给别人,市场缺乏强有力的工业支撑。

(三)基础设施滞后现代商贸流通业的竞争不仅体现在市场基础建设及配套设施等硬件上,还体现在市场经营方式和服务功能以及经营环境等软件建设上,只有市场经营硬环境和软环境同步发展,市场才能繁荣。

目前,除新建的药材市场、皮具城、眼镜城外,邵东大部分市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已无法适应现代商品流通的要求。

有摊位设计不科学、停车场地小、周边道路狭窄、仓储仓位严重不足、消防安全隐患严重、信息化程度低等设施滞后的问题。

(四)市场监管乏力全县的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论证,县里没有项目论证的专门机构,造成许多市场布局不合理,选址不当,隐患较多。

专业市场由房地产老板开发,老板卖完住宅、铺面后就走了,市场管理失控,市场培育无从谈起。

另外,邵东的物流行业垄断程度高,服务差、收费贵,也制约了我县商贸业的发展。

三、邵东商贸市场发展的建议(一)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市场城市规划一定要科学严谨,着眼长远,围绕“住得舒心、看得赏心、发展顺心”而规划。

一要考虑保护传统风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协调好城市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尤其是空间布局结构;二要协调好中心城区、新区和老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三要搞好市场科学布局,立足长远,形成整体优势;四是城市规划法治化,确保其严肃性;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迅速启动邵东县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商业网点规划的内容包括:制定近期和远期商业网点发展目标;县域内商业网点的总规模、结构与布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营业面积、连锁企业销售额或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等综合性指标;商业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指标;县域商业在邵阳地区商贸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要按照《国家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要求,结合《邵东县县城总体规划》和在设计中重点考虑大型综合商业网点的布局和建设。

规划的编制,将使我县商贸流通业的无序发展得到有效改观,对促进城市商业网点健康发展,创建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购物和消费市场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将有力促进商贸流通市场的发展壮大和品位提升。

(二)统筹兼顾,抓好市场的建设、改造和升级⒈要坚定信心,尽快启动邵东综合大市场的建设。

邵东工业品市场,已经无力再承担起整合市场优势的发展载体,场地小,摊位小,配套设施差,安全隐患多,市场管理无序,市场的竞争力低,抗风险能力差,经营的产品大多是微利的便宜货,技术含量不高,没有拳头产品,生意不体面,寒酸得不行,生意难做,却累得要死。

我们不能继续喝这杯苦酒了,应该冲破这个发展瓶颈。

没有核心市场的龙头带动,其他专业市场也不好规划发展。

庆幸的是,为筹建邵东综合大市场,县委、县人民政府已组织调研了2年,现在时机成熟,应该可以启动。

该市场应建设成“环境好、规模大、档次高、管理先进、功能齐全、辐射力强”,并以股份制形式(政府控股全民可参股) 为组合的现代新型综合大市场,建成后要逐步创造条件,迈向“上市公司”。

领导在决策时既要考虑可能存在的问题,又不要被困难所阻,拖缓建设而错失良机。

⒉积极引导,不断培育,加快市场建设坚持“政府统筹规划,市场形式多样”的发展总原则,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权属原则,坚持“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目标,坚持“以产业为依托,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发展方向,坚持宏观上科学规划市场,微观上走多方兴建的路子,重在引导规范发展市场,积极支持集体、个体、私营、外资建设市场,鼓励和引导股份合作制形式建设市场。

市场建设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放手发展、积极引导、先引后建、逐步完善,加快市场建设。

要因地制宜,找准本地优势和潜力,努力发展生产,培植比较稳定的货源,以形成有竞争实力的现代管理制度的特色市场。

要因势利导,根据生产经营发展的程度,适时适度地加强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为市场服务的行业,逐步扩大规模,使市场上水平、上档次。

帮助经营者以最简捷灵活的方式进入各类市场,参与交易,平等竞争,自主发展,逐步完善。

围绕重点产业和核心市场,集聚建设专业市场。

强化专业市场对产业的带动,形成产业与市场互动的效果,推动产业的集聚。

要围绕服务群众生活需求提升、发展市场。

建设一批能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并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

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消费品市场。

在大力发展各类消费品市场的同时,加快建立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形成比较配套的市场体系。

要认真抓好现有的生产资料市场,并积极培育、发展有特色的、能够发挥当地优势的生产资料市场。

同时,要完善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等信息网络建设,搭建农产品信息平台,积极培育、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信息市场。

对于收益低、社会效益强的市场,“欲取先予”,要采取政府适当投入和低税费培育的建设政策。

积极支持建设和完善打火机、小五金、铝制品加工、皮革制品、服装、机械配件等市场。

⒊抓好市场升级改造对原有各类农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综合市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以培育、升级、改造,促其早日兴旺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