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零售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零售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李泽人内容提要:零售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是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环节,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保持物价稳定有积极作用。

零售业的生存、发展及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融合和进程中,中国零售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零售业的现状、特点分析及与发达国家零售业的对比,找出面临的差距与挑战,提出中国零售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文: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的发展进程中,中国零售业界(注1)发生重大变化。

其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迅速,从不足1万亿元人民币到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

1991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尚不足1万亿元人民币;1992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1995年达2万亿元人民币;1999年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2002年为4万亿元人民币;2004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大关。

2004年与1978年相比,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4倍,年均增长率达14.6%。

预计2006至2010年,中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可保持在11%以上(注2)。

零售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源源不断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保持社会物价稳定有积极作用。

零售业的生存、发展及健康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与地区一体化的融合和进程中,中国零售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现状及特点近年来,中国零售业长足发展,不断完善吸收国际流行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快速、便捷的销售、流通方式,使业态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超级市场伴随着中国零售业迅速发展,成长为主力业态;原有百货商店的营业规模扩大,设施更新,开业数量稳步上升;各型便利店增幅较快,门类繁多的各种专业店发展迅速。

目前,中国零售业现有各类零售网点约1500万个(注3),已初步建成星罗棋布,遍布城乡的大流通、多网点、相呼应的网络格局。

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具备以下特点:1、市场化程度高从国内市场看,零售业市场在中国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越来越大,已发展成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

其中,96%的消费品已放开,95%的农副产品的流通则完全开放。

中国从事零售行业的企业均已采取及实现“三自主”(自主采购、自主定价、自主经营)的运行与创新发展模式。

2、形成多种零售业态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企业为满足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零售业由单一国营百货商店为主导的经营模式,改造、发展成为由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商场、超级市场、仓储商店、平价折扣店、便利店以及专业商店、专卖商店、家居中心、农贸集市、自由市场、早市等10余种零售业态并存的多元化销售结构。

从中国国民人均生产总值及人均消费水平,尤其是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消费水平较高的情况看,中国零售业具备了业态不断发展更新的“物质基础”。

中国零售业的主要业态有:⑴购物中心。

营业面积约10,000平方米以上,雇员人均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约80,000—100,000元人民币。

⑵百货商场。

营业面积约10,000平方米,雇员人均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约8,000元人民币。

⑶超级市场,又称标准超级市场。

营业面积1,500—10,000平方米,雇员人均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约20,000元人民币,主要销售食品,所销售的商品可达10余万种。

⑷仓储商店。

营业面积10,000平方米,雇员人均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约60,000元人民币。

顾客购物须持会员卡。

主要顾客是专业人士及公司和餐厅经营者,普通顾客则以购买食品为主。

⑸平价折扣店。

主要销售食品,占地少,一般约在600平方米左右。

⑹便利店。

占地面积小,约为100至500平方米,顾客通常进行简单采购,很少购买一周所需要的足量商品(注4)。

3、网点布局日殝完善在全国241个地级城市中,已有50%的地级城市完成了销售及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

北京、上海、重庆、青岛、宁波、哈尔滨、沈阳、郑州、南昌、海口等大中城市在履行法定程序并正式予以颁布实施的基础上,已基本完成销售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

4、非公有制销售企业异军突起1978年,中国国有和集体流通企业销售额曾占到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8%,而25年后的2003年,在中国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中,国有商业企业的销售额只占13.3%,集体商业企业为4.2%,私营企业占为8.7%,其它的公司经营形式,如外资、合资等零售商所占市场份额则超过80%以上。

2004年至今,这一趋势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有增无减。

5、“巨无霸”式零售企业越作越强全国现有零售额超百亿元人民币的企业5家,超5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17家。

近年来,中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通过产权并购组成“巨无霸”式超级零售集团,保持稳健的增长势头。

2005年上半年,中国百强零售企业完成销售额736亿元。

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以364.9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业绩名列全国首位。

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家乐福(中国地区企业)分别以195.7亿元、178.3亿元、129.5亿元和102.3亿元的销售业绩排名第2至5位。

2005年1—6月,全国排名前30名的零、销售企业,销售总额为879.8亿元,同比增长17.5%,完成零、销售额736亿元,同比增长18.3%(注5)。

6、特许经营异军突起随着商业化趋势的发展,特许经营异军突起,显现出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

目前,全国已有特许经营体系约2千个,8万余个特许加盟店,覆盖50多个行业,从业者约2百万人,其中包括家用电气专卖店、服装专卖店、药品专卖店以及专业书店、洗衣店、摄影彩扩店等。

许多专卖店加盟超级市场、百货大楼及便利商店,并开设有特别柜台。

近年来,特许经营在中国迅速发展,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年以50-60%的速度发展。

从2005年2月1日起,国家颁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将正式实施。

7、世界零售业“投资热点”指向中国。

截止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40多家在中国“抢滩登陆”。

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华堂等零售业巨头,其销售网点开始在中国形成规模。

从投资规模看:自1992年开始试点至今,已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350多家,总投资额为40多亿美元,其中政府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营商业零售企业46家。

从投资区域看:从沿海到内地,从东部到中西部,外资零售业已经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并形成相当的销售网络。

从经营形式看:在进入国内的外商零售企业中,有大型综合超市(如家乐福、沃尔玛);仓储式会员店(如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便利店(如日本的罗森);超大型购物中心(如香港的新东安百货);商品批发集散中心(如香港的利联仓行);标准化食品超市(如日本的友谊西友超市)等等。

目前,我国零售业的对外开放已初见成效。

但就中国消费品市场的总体情况看,目前外商投资零售企业数量尚不足中国零售企业的千分之一,其在中国境内分布的网点数量约占中国零售网点的万分之三。

即使是在合资企业开业最多的上海和深圳,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亦不足10%。

据认为,外国在它国投资零售业中所占的合理比例应为30%左右,因此,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尚只是在中国大中城市的“点和线”上崭露头角,而中国广大消费市场的“网和面”,即广大农村市场及中小城镇则仍控制在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手中。

200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4万6千亿元人民币,其中批发零售贸易额达3万8千亿元人民币,约占总额的82.2%。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统计数字亦体现出由东部沿海富裕地区向中部、再向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递减之势,其中批发贸易所占份额最大。

面对国际零售跨国公司的扩张,中国零售业一是要注意立足本土,利用对本土市场的了解和网点优势,在与外商零售企业的竞争中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二是要在拓展家业的基础上,采取“洋超市进城”,“土超市下乡”的方法,以优质服务换取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三是在未来的网点布局、业态分布、商店选址、商店设计及其结构建设等方面要与国际连锁跨国公司的发展方向一致并有所创新。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定格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之中”,“护农民利益就是维护国家利益”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

2006年,中国将全面减免农业税,农民将减赋220亿元人民币。

农民就此与“皇粮国税”告别,延续2千余年的农业税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现有2亿多农民外出打工,他们的衣、食、住、行基本依靠国内零售业市场。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为零售业的拓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国际零售业的发展历程中,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历了数次零售业革命,其所形成的经典零售业态,现已基本全部登陆中国本土。

20多年来,中国零售业已走完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

从总体看,目前中国零售业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约为30至50年左右。

中国零售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方式以及服务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主要差距表现如下:1、认识理念差距在中国长达几千年封建意识形成的“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中,“商”的负面影响仍延续至今。

计划经济时代及改革开放初期的“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在社会中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零售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待于从社会及商业发展的理论上加以探索和研究。

在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及阐释的同时,还应重视商业实践。

目前,中国零售业在发展过程中仍不时受到来自认识理念方面的各种阻碍或干扰。

2、企业经营差距中国零售业在业态结构、营销方式、跨国(境)经营以及在采取商业电子等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加之,中国国有零售企业历史负担较重,全国从事零售行业企业的总体效益不高。

在大型综合超级市场中,国内连锁企业的知名度较低,尚只停留在本地区层面上,辐射性欠佳,影响力有限。

国内连锁企业在跨地区发展中受到资金、管理、行政限制以及品牌认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另外,企业的“资金链”不牢靠,没有形成与资金联接的固化模式。

在企业运转的关键时刻,企业所需资金不能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国际营销竞争对手则以强力资金链条作为营运保障。

中国零售业在与国外跨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与纯利之比上相差较大。

中国零售业平均毛利率水平在17%左右,平均纯利水平不到2%;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虽一般都在10%左右,但纯利却达到3~4%(注6)。

国外零售企业尽管人工成本较高,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却使经营成本远远低于中国。

这说明,中国零售业的盈利能力与国外同业相比,经营上差距大,对利润率、资金周转、财务杠杆等方面的利用及潜力开拓也不充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