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主讲人:姚子雪婷教学步骤:一、导入: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与人的心理健康关系,引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二、通过一个小的互动游戏,得出我们的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还有待提高,并阐述心理健康的涵义。
三、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困惑。
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心理健康。
一、导入:生活有很多常见的例子(如:交通事故、学习困难、戒毒等),这些事例都说明,人的问题是所有社会问题的关键和核心,解决问题也要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才是“治本”之道。
我国著名学者申荷永、高岚曾讲过一个通俗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有三个“钓鱼人”聚在一个大河潭边钓鱼,钓鱼时他们发现有人在上游被水冲进水潭挣扎着求救。
于是,有一个钓鱼人便跳入水中把落水者救了上来,并予以抢救。
但在这时,他们又见另一个被冲下来的落水者,另一个钓鱼人又跳人水中把他救了上来……可是,他们同时发现了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落水者……这三个钓鱼者己经是手忙脚乱,难以应付了。
此时,有一个钓鱼人似乎想到了什么,他离开现场去了上游,想做一项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工作,他在落水处插上一块木牌警告并劝说人们不要在这里游泳,但仍有无视警告者被冲下水潭。
后来,其中一个钓鱼人最终明白这样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要做另一项工作:教会人们游泳。
这似乎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有了好的水性,不易被冲走,即使被冲入急流中,也能够独立应付,自我保护。
如果以此来比喻,那位要教人们水性钓鱼人所做的工作,就好比是心理健康教育了,他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但教人们如何预防危险发生,还教人们处于危急时进行应对的能力。
二、互动游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一)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吗?下面先请全体同学起立,认真听老师的提问,回答否的同学就请坐下。
(准备十道问题)(二)通过游戏可见最后站着的同学只有少数几个,大部分一开始自认为健康的人最后都坐下了,说明我们的心理健康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存在这些问题都是正常的。
因为这些心理问题是和我们大学生心理成长成熟阶段有密切关系的。
那么判断心理健康的标准究竟是哪些呢?作为大学生,是正处于青年的中后期,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个性等。
满意的心境满意的心境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处于顺竟或逆境,都能够随遇而安,积极地寻找到生活的乐趣,发现生活的光明面,满意的心境主要来源于较高的精神修养,与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具有满意心境的人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感。
幽默感可以调节情绪、放松精神、减轻焦虑、保持愉快的心情和氛围。
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成长决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运动过程,每个大学生都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个社会人。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对集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
与同学和老师和睦相处,融洽共事,并通过积极的人际交往有思想和认识上的收获和心理上的良好调节。
坚强的意志力坚强的意志是人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先决心理条件之一,凡事总回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只有克服了各种苦难的人才可能到达辉煌的顶点,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常常有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得了软骨症,看到困难就退却,一有挫折就败下阵去,从而是成功之路上的最凶横的拦路虎。
良好的个性良好的个性是人成材的重要心理因素,人才的类型、人才的层次、人才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等都与人的个性有很大关系。
良好的个性是获得众多朋友的基础,是人际和谐、家庭幸福的基本条件,同时个性良好的人也是最能够善待自己,完善自我的人,不仅在道德上,而且在自我发展上,个性良好的人较易得到和谐发展。
而个性不良的人则完全相反,在走向成功的途中会有更多的坎坷,不仅获得成功比较难,而且即使取得了成功,却由于不一定能够获得幸福等原因,他的人生也充满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时常记住这几点,相信我们都将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但是,我们也要记住一点,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就像我们在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中学到的,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永恒的运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
正如我们人的健康一样,无论生理的还是心理的,都是相对的。
比如,当我们最近为人处事都很顺利时,我们会觉得心情很好,很舒畅。
一旦遇到困难,如果我们自己有很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是最好的。
万一碰上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感觉心理很压抑,我们不妨试着求助师长,可以与老师辅导员进行沟通,还可以求助心理咨询,我相信每个老师都会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的,因为你的主动,能让老师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
三、大学新生主要心理困惑心理学家分析,许多新生,在胜利地走过黑色的七月,高兴地迈入了向往中的大学校园,都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一些同学因为没有做好“适应”的心理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之后,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入大学后,学生一时无所适存。
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
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
所以,老师和同学们自己都应该特别注重新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安全地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曾经,我在读书的时候,每年都参与了学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活动,也做过一些心理咨询,发现新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困惑:1.希望值过高引起的失落心理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
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一部分学生还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
有些同学高中的时候一直担任班委干部,但是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彼此都不了解,竞选班委干部的时候落选了,或者是老师安排的职位不中意,就产生了失落的心理。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就是要让“心”归位,接受现实,再积极向上努力争取。
所以,清楚地认识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保持平常心,是首先要给新生上的一课。
无论过去是高考状元,还是高考中发挥失利的考生,心里都要明白,新一页开始了,大家又站到同一起跑线上,无论过去荣誉也好、失意也罢,全都得放下,轻装上阵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2.目标失去后导致的迷惘心理一般来说,小学的时候目标是上中学,中学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
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再苦再累也能忍受,一旦进了大学,好比船到码头火车到站,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对不少同学来说,大学梦的实现就意味着理想和目标的失落,失去了努力的方向。
我的老师曾对我说过,“到大学里来是学习的,不是来享受的,大学里还有好多目标值得你去追求和实现。
”有一些学生从小就由父母安排好了所有的一切,“一心只读圣贤书”,缺少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到了大学什么都要自己安排,结果就如同刚出笼的小鸟,再加上大学的管理主要是自我约束,这类学生常常凭自己的兴趣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结果考试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书看得太少了,发现自己“应该做的基本都没做,不应该做的倒是做了许多”。
大学是知识储备的阶段,你要搞清楚你将来做什么,你要问自己,我的目标在哪里?为达到这个目标,在大学中我要做哪几件事?今年我要做哪几件事?本学期我要做哪几件事?本周我要做哪几件事?今天我要做什么?把眼睛慢慢地转到现实中来,踏踏实实地学习,会让你的生活充实而快乐。
3.环境生疏造成防范心理进入大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一些口音不同、性格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的新同学。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学习如何与人相处。
有些同学入校没多久,就想换一个宿舍,理由是现在的宿舍太吵了,同宿舍的同学都不自觉,搞得自己没办法睡觉,每天晚上休息不好,结果第二天没有精力听课。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方法的是换一个宿舍。
可是想一想,如果将来你到了一个新的单位,你的同事都不自觉,你是否准备换一个单位呢?现在对你来说是一个机会,一个锻炼与人相处的机会。
如果现在面对十八岁的青年人你都无能为力,将来你如何与社会打交道。
任何经验都是实践中得来的。
你要学会说“不”,但你要明白,这是商量不是下通牒。
对方可能同意,也可能不同意。
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双方的同意,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学会了如何表述自己,我们也学会了理解对方,为什么别的同学不睡觉,莫非他们都是“铁人”不成吗?为什么自己是那样的与众不同。
我们试着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上,人的心理都是不一样的。
4.盲目乐观造成心理受挫高考的胜利和对大学的知之甚少,使一些同学盲目乐观;又由于思想准备不足,一旦遇到不如意,就感到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和打击。
有些同学因此一蹶不振,产生消极情绪,甚至感到前途无望,心灰意冷。
有一个学生曾对我说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人,我问他何以见得?他说:“我做什么事都对自己没信心,总是和别人比,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出色。
”我说:“这哪是自卑呀?这是自信过头了!”“为什么这样说呀!”我给他分析说,如果一个人不是太自信,而是太自卑,他会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不如人的。
那么别人考试考了一百分,他自己考了六十分,他就会非常满足了,因为他本来就不能和别人比。
只有自信过头的人,才会把他的目标定得越来越高,现实中如果有暂时做不到的事,他就订一个更高的目标来证明自己,可是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糟,就像一个人怎么能不上第一层楼就上第二层楼呢?可是他却被自己的自信迷住了双眼,现实中“眼高手低”,越来越觉得:别人做什么都那么出色,心想事成,可自己做什么事都似乎有劲使不出,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没能力的人!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新环境,就像之前所提到的:我们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5.校园文化活动不同引发的矛盾心理相当一部分新生认为学习好则一切都好,除了休息和日常饮食,其他时间都应用来学习。
还有一些人认为,不管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不管什么干部都想争当,其结果将是徒劳无益、适得其反。
也有些人为人处事好高骛远,不热心于参加宿舍、班级的活动,总希望能在院、系活动中展现自己,不愿意做宿舍长、班干部,一心只想当校、系学生组织的主要干部等。
这些都是错误的思想,都是不健康的心态。
现在我们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因为有很多知识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通过真实的参与才能成长。
另外,活动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所谓365行,行行都能出状元。
但这并不意味着全部的校园活动都要参加,越多越好,相反地,我们主张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