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理数11.1 正数与负数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如1,2,3,3.5,1.8%......(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②负数:像-3,-4.5,-1.3等等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正号可以省略,负号可以省略。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④用一对正数和负数可以分别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如南对应北;左对应右;上升对应下降;高对应低;增长对应减少等。
增长-1实际上是减少1,增长-6.4%就是减少6.4%。
0的意义已不仅是表示没有。
1.2 有理数1、(1)正整数:既是正数又是正数。
如1,2,3,…… 负整数:既是负数又是整数。
如 -1,-3,-5,……,正整数、0和负整数统称整数。
(2)正分数:既是正数又是分数。
如53,01.0,32,…… 负分数:既是负数又是分数。
如21-,-1.8,1.1-等。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把某一类数写在一起时,数与数之间用逗号隔开 (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特殊值π不是有理数2、数轴(1)定义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原点左边的数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是正数。
(3)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4)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数轴上从左往右的数依次从小到大。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2)一对相反数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例如2和-2到原点的距离都为2. (3)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就是在这个数前面添负号。
(4)多个符号化简:正号忽略不计,当负号的个数为奇数个时,化简结果为负,当负号的个数为偶数个时,化简结果为正。
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 的绝对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即如果.0>a 那么|a |=a ,如果a =0,那么|a |=0,如果a <0,那么|a |=-a . (3)绝对值大于或等于0,不可能为负数。
(4)设a 是一个正数,则绝对值等于a 的数有两个:±a(5)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分为三步:①求两个数的绝对值,②比较绝对值的大小③得出两个负数的大小;需要化简的数先化简再比较。
(6)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质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1有理数加法法则: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③、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 b ba +=+3.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c b a c b a ++=++这些运算律可以使运算简化,几个数相加时,把相反数结合,把同号结合,把同分母结合可以使运算简化。
4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b a ba -+=-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c b a c b a -++=-+5.算式)7()3()20(-+++-是-20,3,-7这三个数的和,可以省略括号和加号,写成-20+3-7求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大数减去小数,当不知道大小时,可以用其中任意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并加上绝对值。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①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如221和,-3和-31②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几个数相乘时,先确定结果的符号。
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ba ab =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bc a cab =分配律: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c ab c b a +=+)(③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乘除混合运算时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根据除法法则,把除法统一为乘法。
混合运算时,先乘除再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方1一般地,n 个相同的因数a 相乘,即a a a ••…•a ,记作n a ,读作a 的n 次方。
2、求n 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
在a 的n 次方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指数。
当负数和分数作为底数时要加上括号。
3. 23-表示3的平方的相反数,2)3(-表示两个-3相乘,意义不同。
4,任何一个数或字母可以看成是它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51,a=a 15.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7、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 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注意a 的范围为1≤a <10。
8.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n 位整数,其中10的指数是n-1.9、求近似数的原则是四舍五入,从精确到哪一位就看这一位的后面一个数字,大于等于5就进1,小于5就舍去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1、单项式指的是数或字母的积的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式子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且字母不能出现在分母上,若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也不是单项式.2、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里,所有项中次数最高的就是多项式的次数;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符号.4、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2整式的加减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几个常数项也叫同类项。
2、同类项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所含字母相同;(2)相同字母的次数相同,二者缺一不可.3、合并同类项法则: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部分不变;4.把一个多项式按照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排列叫升幂排列,从大到小排列叫降幂排列。
5、去括号法则:去括号,看符号:是正号,不变号;是负号,全变号。
6、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1)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 (2)找同类项. (3)合并同类项。
注意:最终结果不含括号。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x ,未知数x 的指数都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注意: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要抓住三点:1)未知数所在的式子是整式(方程是整式方程);2)化简后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经整理后方程中未知数的次数是1.3、解方程就是求出使方程中等号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这个值就是方程的解。
4、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c b c a b a ±=±=那么,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b a =,那么bc ac =;如果b a =(0≠c ),那么c b c a =3.2 、3.3解一元一次方程①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要漏乘常数项;分子是一个多项式时,去分母后应添加括号; ②去括号:遵从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不要漏乘括号的每一项;不要弄错符号; ③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都移到方程的另一边, 移项要变号;④合并同类项:不要丢项,解方程是同解变形,每一步都是一个方程,不能像计算或化简题那样写“原式=”的形式; ⑤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 ,得到方程的解。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⑴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①审题,特别注意关键的字和词,如大、多、共、 合用加法,小、少,用减法,每人、每天、单价等用乘法,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弄清相关数量关系;②设出未知数(注意单位);③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④解这个方程;⑤检验并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检验包括两个方面:⑴检验求得的结果是不是方程的解;⑵是要判断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目中的实际意义. 6.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⑴行程问题: 距离=速度×时间 速度 =时间距离,时间=速度距离。
⑵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程问题中通常把工作总量看成是1,要n 天完成,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n1。
(3)顺逆流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4)商品价格问题:利润=售价-成本, 利润率=成本成本-售价⨯100%,打八折出售,则用价格乘以80%(5)周长、面积、体积问题:周长:正方形:C =4a ,长方形C =2(b +a ),圆C = 2π r面积:圆:S=πr 2,长方形:S = ab ,正方形:S =2a ,环形:S=)(22r R -π体积:长方体V=abc ,正方体:V=3a ,圆柱V=h r2π,圆锥V=h r 231π (6)当两车相向而行在中间某点相遇,则它们所走路程合起来是总路程;追赶问题时所走路程相同。
1、几何图形: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到的图形叫做几何图形。
立体图形: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平面图形: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
2、三视图:从左面看,从正面看,从上面看3、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
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4、⑴几何体简称体;包围着体的是面;面面相交形成线;线线相交形成点;⑵点无大小,线、面有曲直;⑶几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⑷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⑸点: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