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作文写作:理性看待“莫言现象”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精评)

高考作文写作:理性看待“莫言现象”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精评)

高考作文写作:理性看待“莫言现象”导写(附:文题详解及范文精评)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降临在中国作家莫言身上,在中国人看来是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自从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疯狂地购买他的书,但有多少人只是把它放在高高的书架上充充门面而已。

各大媒体也不约而同地大肆报道他的作品。

他的文章也即将被收入中小学课本,连他住的地方也要被开发为旅游景点。

文学界开始研究“莫言现象”,网上开始流传各种“莫言语录”。

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对这个社会现象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人文底蕴: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审题限制性1.真实情境的限制。

题目提供一则由五句话构成的材料作为写作的真实情境,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疯狂地”购买他的书,各大媒体“大肆”报道他的作品;他的文章即将被收入中小学课本,连他住的地方也要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文学界开始研究“莫言现象”,网上开始流传各种“莫言语录”……这一真实情境是考生思考的起点,莫言还是原来的莫言,他的作品也还是原来的作品,出现这样的情况,由果溯因,只是因为他获得了诺贝尔奖;倘若他没有中奖,人们绝不会为他疯狂。

考生要立足这一情境,思考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2.写作任务的限制。

“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对这个社会现象的看法”,这一任务要求考生阐释的是对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种种“社会现象”的看法,如果考生将立意确定为莫言获诺奖给社会带来了很坏的影响,或者莫言获诺奖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或者莫言获诺奖有喜也有忧,就偏离了材料主旨。

考生要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进行写作。

引导语“怎么看”“谈谈……看法”暗示考生应写成议论文体。

3.价值判断的限制。

“疯狂”“充充门面而已”“大肆”“连他住的地方也要被开发”等词语表达出对莫言现象明显的否定性评价取向,而且诸种现象皆出自于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讽刺意味更浓。

开放性1.切入角度自由。

考生可以多角度思考问题:“自从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后,人们疯狂地购买他的书”,图的是什么?充门面!“各大媒体也不约而同地大肆报道他的作品”,又是为什么?博眼球!“他的文章也即将被收入中小学课本,连他住的地方也要被开发为旅游景点”,你怎么评价?“文学界开始研究‘莫言现象’,网上开始流传各种‘莫言语录’”,你怎么看?考生可从对莫言获诺奖后所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展开分析及反思,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还可以综合立意。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

对材料第二、三句话可侧重于发表主观认识,如对莫言作品“疯狂地购买”“大肆报道”的背后是盲目与跟风;对第四、五句话则需客观分析、辩证思考。

虽然侧重点不同,但考生联想和思考的角度是开放的,可以思考人们盲目跟风的原因;可以联想诸种盲目跟风的现象,做深度挖掘;可以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减少或杜绝这类现象等等。

解题本题属于单则材料作文,但涉及并聚焦的社会问题却是复杂的,主要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本题材料核心内容相对明显,综合分析:一方面,走近名家,理所当然;走近名著,应得到尊重和鼓励;另一方面,这些现象都是莫言中奖后才出现的,这就见出人们盲目崇拜的只是“奖”,是盲目跟风。

社会上有许多盲目跟风现象:炒股买基金跟风、抢购楼房跟风、选秀节目跟风、异地求学跟风、出国求学跟风、小孩上兴趣班跟风,学生上名校跟风、到商场排队买东西跟风等。

考生可以进行更深的思考和挖掘。

参考立意切题立意:1.拒绝跟风,回归理性。

2.与其随波逐流,不如独立思考。

3.“莫言现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4.理性看待“莫言热”,拒绝跟随潮流走。

5.莫被跟风遮望眼,需凭定力看世界。

6.盲目跟风何时休。

7.让欣赏与热爱更单纯——我看社会“莫言热”。

偏题立意:1.杜绝个人炒作。

(内容片面,材料针对的是某个社会现象,并非“个人”问题,且未扣住题意)2.理性行事,快乐生活。

(内容过于宽泛,且未扣住题意)3.我看莫言获诺奖。

(偏离材料,材料强调的是对盲目跟风等社会现象的看法,问题并不在于莫言)范文展示一拒绝跟风,回归理性郑燕玲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社会上便掀起一股“莫言狂潮”,对其作品,有疯狂购买的,有大肆报道的,有收入教材的,更有甚者,将其所住辟为景点……细思“莫言现象”,人们跟的其实不是莫言,而是“诺奖”,倘若莫言没有中奖,人们绝不会为他疯狂。

倘若仅仅是为一个“奖”疯狂,那还是拒绝跟风,回归理性的好。

(分析材料,引出论点。

)诚然,莫言获诺奖,国人欢欣鼓舞,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对优秀作品和正确价值观的追求,大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健康发展。

然而,浮躁的社会,短视的人们,盲目跟风,丧失了理性,他们跟的哪里是文学,不过是在跟一个“奖”而已。

诸如人们争相购买莫言的书无可非议,甚或应当鼓励,但若只是将其束之高阁,充当门面就应受到批评;各大媒体报道他的作品,无非为了博取眼球,实属庸俗和短视。

(紧扣材料分析,批判跟风现象,语言简洁有力。

)盲目跟风,常常让人失去理智。

当诺奖喜讯传来,人们就开始研究“莫言现象”,网络就开始流传“莫言语录”,甚至有些商家视之为无限商机。

这不仅是盲目跟风,也是对文化的过度消费,对莫言先生的极不尊重,应该被制止。

社会上有许多跟风现象,盲目的人们被裹挟其中,随波逐流,诸如炒股买基金跟风、抢购楼房跟风、选秀节目跟风、出国求学跟风、小孩上兴趣班跟风,甚至购买马桶盖也要跟风等等。

如此这般,我们失去了对理性的坚守,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判断,而这也正折射出国民怕落伍、怕寂寞的一种时代焦虑心理。

人们习惯了被裹挟、隐藏于人群,逐渐沦落为毫无理智的应声虫。

(紧扣材料分析,进一步批判跟风现象,拓展了内容,增强了力度。

)盲目跟风,导致停滞不前;回归理性,方能取得进步。

古往今来,哪次思想解放不是源于人自身理性的思考?哪次社会向前迈进一大步时不是在理性思考的推动下而有的?盲目跟风,只会像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一样可笑。

若不考虑自身实际,只是一味地模仿他人、附和他人,便只能永远地将自己停留在模仿中,而忘了原来的自己。

一个人,只有深刻认识自己,回归理性,才能不断超越自我。

一个国家与民族亦然,今天,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程之中,我们要不断拓展战略远见、保持战略定力,为人类社会贡献更多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而不是盲目地跟从时代,这样的国家,才有机会走在时代的前沿。

(联系现实,深度分析,正反对比,说服力强。

)我们生逢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时代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机会,也带来了很多旋涡。

莫被“莫言现象”遮望眼,拒绝跟风,回归理性,抓住最恰当的机会,向着新时代的曙光迈出坚定的步伐。

(篇末总结,发出呼吁,深化观点,升华主题。

)范文展示二“莫言热”下的冷思考陈青强自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以来,全国掀起了一股“莫言热”:有人疯狂购买他的书最后只是用来充当门面,媒体大肆报道他的作品来博眼球,文学界开始研究“莫言现象”,网上疯传各种“莫言语录”。

对于“莫言热”现象,我认为要保持一颗理性之心,避免盲目跟风,正确对待文学。

(概括材料,提出观点。

)“莫言热”反映了众多国人的盲从心态,这是一种怕落伍、怕寂寞的时代焦虑心理。

随着网络信息的迅速发展,我们所接触的信息越来越碎片化、快餐化。

许多人就是因为缺乏理性思考,而逐渐被卷入盲从的浪潮之中,而迷失了方向。

因为盲从,东施效颦终成笑话;因为盲从,杨丽娟追星导致家破人亡,难道今天,我们还要重蹈前人之覆辙吗?不,这决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为此,我们更应该保持定力,对任何事物都要理性分析,做一个理性之人,如此才能立时代于不败之地。

(分析“莫言热”的原因,反面援例,表现力强。

)莫让功利化侵蚀文学这片神圣的沃土。

一本好书,不在于它是否出名,而在于它呈现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因此,盲目地去追捧莫言,充满功利化地炒作,更有甚者,要利用莫言的故居去发展经济,这不仅滑稽可笑,更是对文学的一种亵渎、一种玷污,实在令人痛心不已。

我想,我们应该保持自己那颗纯洁和热爱之心,带着一种虔诚与敬畏,沉静、细细地品味属于我们的那些优秀的精神粮食:《红高粱》中那种为生存而奋力反抗的伟大精神;《生死疲劳》中农民与土地亲如母子般的纯朴之情……我觉得这才是对莫言最大的尊敬,这才是最好的追捧方式。

(该怎么去功利化?紧扣材料,举例分析,内容充实。

)莫言获奖,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超越。

但我们不能因此头脑发热。

众所周知,我国优秀的作家还有很多,我们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作家,适合自己的书。

不必跟风,不必附庸。

放下浮躁之心,追寻生命的沃土,走进作家的心田,与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去探讨生之伟大与困惑。

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我,并还文学一个安宁。

(联系现实,提出希望,强化观点。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各种“热”现象层出不穷,各色怪事情俯拾皆是,但我们依旧要保持一颗纯净之心。

就像林清玄在微博上的最后一条留言:“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忘记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希望这种功利化的现象能逐渐消除,但愿更多的人能秉持一颗淡定、从容、率真和理性之心,共建文学之净土,共享人生之多彩。

(引用名言,结束全文,寓意深刻。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