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高考新教育2013-09-01 18105cc149a20102e7ha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兰州一中教研处根据有关资料摘编新课程改革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而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旧课程的辨证否定。

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

同时也要注意到新课程的缺陷,在课改中避免矫枉过正,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前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从1949年至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共经历了八次革新。

前七次的时间分别为1949-1952年、1953-1957年、1958-1965年、1966-1976年、1977-1985年、1986-1991年、1992-2000年。

七次改革的简介见下表。

改革时间改革情况简介第一次1949-1952 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

设置了门类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第二次1953-1957 这四年时间中,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第三次1958-1965 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

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第四次1966-1976 “文革”十年,整个教育领域受到重大影响,学校课程与教学经历了一场灾难。

第五次1977-1985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

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第六次1986-1991 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第七次1992-2000 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

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

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

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前七次课程改革,虽然均有成就,但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滞后、课程内容偏难偏繁、德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课程结构单一、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和人文学科比重过低等问题。

针对旧课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国家于2001年正式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相关介绍及取得的成就1.新课程改革有关政策文件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国家政策和文件,构建了本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政策框架。

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同时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语文等21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2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2003年,印发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行)》和语文等15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以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国家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

2002年秋季,除上海、西藏外,全国范围内有530个省级实验区(以县区为单位)开始新课程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学生数达870余万人。

到2003年秋季,全国共有1642个县(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

2004年秋季,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首先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进行实验,2005年增加了江苏,2006年又增加了天津、浙江、福建、安徽和辽宁。

目前,全国已经有1/3的省份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近日,针对2004年首次实验的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四省的高中学生,出台了新课程标准高考大纲,对于进一步推动新课改有重大意义。

2.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取得的成就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在于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的重点是转变课程的功能,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制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课程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改变了过去以应试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更合理、更科学、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的倾向。

倡导建构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

新课程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位一体”。

突破了学科中心的束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

改善了学习方式,要求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

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强调学习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效。

经过几年的实验,新课程改革在实验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题组对部分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调查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在对新课程与教材的适应、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新课程改革实验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课堂的变化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再不是以往的“闷课”,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它把学生从诸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赋予他们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质问、怀疑等的自由和权利。

学生的解放,教材、教学过程、时空的开放,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教师的变化教师的观念、角色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

本次新课程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启蒙运动”,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与反思,已被广大教师所认同接纳,教师逐步树立起了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等都发生了变化。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课程的开发者。

学生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变化较大,学习主动性增强,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质疑和创新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都有较大提高。

经过几年的实验,新课程改革在实验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新课程改革进行中存在的问题1.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方面第一,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迟迟没有出台,严重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展。

评价改革滞后并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深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国家依然沿用以前的中、高考考试评价制度,使实验区的家长、教师和学生都有种担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以原来的一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情况,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

第二,国家经费投入依然不足,且各地区投入不平衡。

新课程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不论是在新课程资源开发、学校场地建设、教学硬件设备、师资培训等众多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仅仅依靠学校自身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实际的,需要国家的大力扶持和社会各部门的协调。

第三,对农村教育重视不足。

主要表现在对农村教师培训不足、经费支持不够、课程编制较少考虑农村教育的需求、选择的实验地区和学校农村比率远远少于城市的等等。

另外,对每次组织的教师新课程培训缺乏必要的评价,使得一些培训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还存在对实验区的检查与评估不足,服务于新课程的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

2.学校方面第一,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学校依然是形式主义至上,缺少真抓实干,部分原因是评价制度的滞后,关键问题则是学校领导的观念有问题。

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学校新课程改革的进展情况。

第二,新课程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支持,由于多数学校经济上的不足,有心无力,使课改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对教师均有较高要求,具有一定的难度,各地区因经济等各因素制约,课程开发的能力与校本课程质量发展不平衡。

第三,选修课的增加使教学管理难度增大,部分学校无所适从。

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有的学校出现教学管理混乱的情况,学生选修课的指导与管理工作一团糟。

第四,各学校大班教学的现状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使得“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只能是一句口号。

第五,各学校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不足。

尽管一直在提校际合作、资源共享,但大部分学校依然是独来独往,而且惟恐自己的经验被其他学校获得。

这种关起门来搞课改的想法影响了课改效果。

3.教师方面第一,观念转变慢。

受以往教学经验的约束,许多教师虽然已经接受并认同了新课程改革,但在观念上依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走的还是传统教学的老路。

第二,曲解新课程改革相关理念。

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要么不够,要么理解不准,导致课堂教学失控,一些好的教学方式形式化极为严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的角色把握不准,对学生们的学习指导不知如何下手,有的依然是以前的手把手教,有的则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是不知道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学习。

这使得实施新课程后,教学效果反而没有过去的好,这一问题是制约新课程改革推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