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古人的智慧一一榫卯①①“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②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有一种地老天荒的相守,有一种生死相随的浪漫叫——榫卯。

②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

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一连二,二连三,三接万物,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③榫卯结合,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座始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很多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④木质材料由纵向纤维构成,只在纵向上具备强度和韧性,横向容易折断。

榫卯通过变换其受力方式,使受力点作用于纵向,避弱就强。

另外,本质材料受温度、湿度的影响比较大,榫卯同质同构的链接方式使得连接的两端共同收缩或舒张,整体结构更加牢固。

而铁钉等金属构件与木质材料在同样的热力感应下,因膨胀系数的不同,从而在连接处引起松动,影响整体的使用寿命⑤在牢固的基础上,不同的榫卯满足于不同的应用方式,结构样式更是丰富多样。

历数榫卯样式,其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一类主要是作面与面的接合,也可以是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燕尾榫”、“穿带榫”等。

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主要用作横竖材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结合以及直材和弧形材的伸延接合,如“格肩榫”、“半榫”等。

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等。

三种结构的优势也各不相同。

⑥榫卯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体建构中所占比例较大。

建筑中的木构是梁柱系统,家具中的木构是框架系统,两个结构系统之间同样都靠榫卯来连接,构造原理相同。

根据建筑物体积、材质、用途等方面的不同,榫卯呈现出不同的连接构建方式。

我国古建筑梁柱之间多以馒头榫、箍头榫、半榫、透榫、燕尾榫这五种榫卯方式相互搭配,穿插配合。

⑦明清家具的制作几乎用到了所有的榫卯种类,展现了榫卯结构进化的最终样式。

作为一种巅峰技艺,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

(甲)榫卯结构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长与短的巧组合,可限制木件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的家具就做不到。

(乙)金属材质容易锈蚀或氧化,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明式家具虽已距今百年但木质仍坚硬如初,如果用铁钉组合这样的家具,很可能木质完好,但连接金属的锈蚀老化等因素,也会使家具散架。

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具有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

⑧榫卯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俗话说“榫卯万年牢”,不用一颗铁钉,便可做到扣合严密、间不容发,使用百年而依旧坚固美丽。

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

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

(出自《新华网》有改动)[注音与注释]①榫卯:sǔnmǎo②出自汉乐府民歌《上邪》。

(1)在第②段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________各自一点改变, ________可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

(2)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________(3)本文围绕“榫卯”,依次从 ________、________、榫卯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4)阅读第⑦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优点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②(甲)(乙)两处画线句能否删去其中的一句?请说明理由: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了列图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榫卯进行了说明。

B.第④段所说明的榫卯结构牢固的原因都属于物理性质。

C.榫卯结构可以分为三类。

其中,第三类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优势最大。

D.我国古代建筑、家具的主体建构是榫卯结构,两者的结构系统相同,构造原理相同。

【答案】(1)只要;就(2)引用乐府民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榫卯,形象地说明了榫和卯之间的密切关系。

(3)榫卯的定义;榫卯的优点(榫卯牢固的特点及原因);榫卯的应用;榫卯的文化价值(4)结实耐用;有利于运输和维修;不能,甲乙两处虽然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突出说明了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结实耐用,但是说明角度不同:甲句是从榫卯结构的角度,乙句是从榫卯材质的角度进行说明,且两者之间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组合的,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5)B【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时,学生先判断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条件关系,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即使……也……。

再代入选择即可。

(2)本文中开头段的作用是:由乐府民歌形象的说明榫卯之间的关系,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榫卯。

(3)文章采用逻辑顺序,第一段到第三段引出说明对象榫卯,第四段到第七段说明了榫卯的功能和功效,第八段介绍了榫卯的文化价值。

围绕榫卯,第二段介绍榫卯是什么;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榫卯的优点;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榫卯的类型;第六、七自然段介绍了榫卯的应用,最后一自然段介绍了榫卯的文化价值。

(4)①根据文中的“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比用铁钉连接的家具更加结实耐用”和“除耐用外,榫卯结构的制品还具有有利于运输和维修等优势。

”可知,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优点是结实耐用和利于运输和维修。

②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句子的分析。

学生先应该表明态度不能删去,其次分析原因。

这一段主要是在讲榫卯作为家具的优点,更加结实耐用,甲句是从榫卯结构的角度与铁钉进行比较,说明榫卯结构更能稳固家具;乙句是从榫卯和铁钉的材质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者的使用寿命,说明榫卯结构的家具更加耐用。

并且两者之间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组合的,符合人们客观规律。

(5)A.本文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对榫卯进行了说明。

并未用到列图表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选项错误。

C.根据“还有一类是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这种方法除运用以上的一些榫卯联合结构外,都是一些更为复杂和特殊的做法,如常见的有“托角榫”“长短榫”等。

三种结构的优势也各不相同。

”文中并未提到将三个构件组合在一起并相互连结的构造方法优势最大。

选项错误。

D.根据文中的“建筑中的木构是梁柱系统,家具中的木构是框架系统,两个结构系统之间同样都靠榫卯来连接,构造原理相同。

”两者之间的构造原理相同,结构系统不同。

选项错误。

故选B。

故答案为:⑴只要;就⑵引用乐府民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说明对象榫卯,形象地说明了榫和卯之间的密切关系。

⑶榫卯的定义;榫卯的优点(榫卯牢固的特点及原因);榫卯的应用;榫卯的应用⑷①结实耐用;有利于运输和维修;②不能,甲乙两处虽然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强调突出说明了榫卯结构组合的家具的结实耐用,但是说明角度不同:甲句是从榫卯结构的角度,乙句是从榫卯材质的角度进行说明,且两者之间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组合的,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⑸ B【点评】⑴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各分句间关系,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

⑵本题考查语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注意说明文手段作用常常是引出说明对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

⑶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时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语句作答。

⑷①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句子分析能力。

根据文中的第⑦段重点句子的理解作答。

②先表明态度不能删去,其次分析原因。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2.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①何尊①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

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②《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

中国则否”的说法。

《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

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

”“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

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

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地区。

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

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

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⑤“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⑥“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

“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

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

⑦“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有删改)【注】①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1)阅读全文,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2)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3)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下列选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B.《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的“中国”一词指国内、内地。

C.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末,“中国”一名从未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正式国名,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

D.“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六种不同概念。

【答案】(1)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2)时间顺序。

(3)引用(引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