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生活中挖掘习作的源泉

从生活中挖掘习作的源泉

从生活中挖掘习作的源泉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平时,习作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讲解方法,然后学生自己练习写作的方式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时课堂气氛比较平淡。

同时,每次学生的习作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写空话、套话、记流水账,或者是根本就没内容可写,这种现象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在与学生面批、面改作文时,我渐渐发现了其中的端倪。

首先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大部分学生没有建立起习作与生活相联系的开放系统,学生不会向生活学习,不会认识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其次,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因为教师不可能跟踪每一名学生。

第三,学生不会选择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为自己的作文服务。

于漪曾说过:“写文章,也就是写生活,学写文章的人,要在生活这一关上下工夫。

”是的,生活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我们每天都畅游其中。

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能激荡起思考的波澜和写作的灵感,我们的习作,就应该从生活中撷取朵朵美丽的浪花。

最后,习作态度不端正。

学生把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放在心上,特别是不动笔的作业,没有可查的依据,有的同学就偷懒耍滑了。

因此,我觉得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可以帮助学生挖掘习作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

”可见,生活是习作取之不尽的创作之源。

生活实践多了,感触多了,学生才有所悟,才
有所写。

可是,今天的“小公主”“小皇帝”们参与生活实践的机会太少了,没有经历,就谈不上感受。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源泉,鼓励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

我鼓励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从而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

”大自然奥妙无穷,社会生活色彩斑斓,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但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便会如流水般悄悄溜走,所以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我组织了多种活动,从学生“拔河比赛”“演讲比赛”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今天我当家”“我给妈妈洗脚”……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体验着“快乐习作”的快乐,习作兴趣浓了,也有内容可写了,习作水平也提高了不少。

每次习作,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一篇篇活泼有趣的习作应运而生。

记得上次我们全校师生到沈阳棋盘山野生动物园秋游,出发前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年的秋游,我们来搞个摄影展如何?”学生虽一时懵了,却充满了好奇。

我继续说道:“平时,我们出外旅游,不总是老师背着照相机,给同学们拍摄、照相,以留作美好的回忆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眼睛就好比是照相机。

这次秋游,
同学们一定要用眼睛去捕捉令自己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物……”第二天习作课上,我对学生说:“昨天的秋游,你们一定拍摄下不少美好的画面吧?请你先仔细搜索一下,定格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再用语言把它描述出来。

如能拟个精彩的标题就更好了!”这句话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心情愉悦,思维灵活,表达自由、流畅,兴致勃勃地展示着自己看到的最动人的一幕。

而此时学生展现出来的就是一幅幅精彩的生活特写。

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认识和感受,有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受到挫折的懊丧,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

作文只有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充满生机。

让生活为习作服务,让学生的习作来记录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浑河站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