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


3、“南北榜”

明初科举考试中的重大事件。又称“春夏 榜案”。 洪武三十年(1397 年)二月会试,主考刘 三吾、白信蹈录取了宋琮等 52 人,全是南 方人,没有一名北方士子被录取,故称南 榜。三月殿试,擢定闽县(今福建闽侯) 人陈安阝为状元。发榜之后,引起北方举 人的强烈不满,他们指责“三吾南人(湖 南茶陵人),私甚乡”,偏袒南人压抑北 人。
(三)考试类别

诗、赋、八股文 贴经、墨义、策问 童子科
唐、宋特设考试科目之一。唐制,十岁以 下能通经者,以及孝经及论语的儿童,可 以参加此科的考试。能背诵送十卷的可以 得官职。宋改为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 者,应试后给予出身并授官。亦称童子举。
女子科举

太平天国曾专门举行过女子科举考试。记 载:“女馆内有识字女子考试,取傅善祥 为第一。傅善祥是金陵人,二十多岁,很 有才气,考上后在东王杨秀清府里供职, 有关政事文书全由她负责处理,杨秀清十 分满意。太平天国三年(1853)女试状元。
(四)防范策略

别头试、锁院、糊名、誊录

科举考场

“桂榜”“杏榜”“金榜”
(五)科举考试录取

1、全国分数线 唐朝继承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做了进一 步的完善。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 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 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仍然实行 按州人口多少进行乡贡的方法,大州一年 三人,中州一年两人,小州一年一人。但 在中央的会试中,并无固定的名额分配制 度.

针对司马光的分路取人说,从江西庐陵应 举入朝的参知政事欧阳修提出“凭才取人” 说。他在《论逐路取人札子》中说“国家 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 东南州、 军取解者往往是二三千人只解送二三十人, 是百十人取一,而西北州军取解多处不过 百人,解送十余人的话,已是十人取一 人。”主张依据才学高下来录取人才。当 时司马光与欧阳修各执一端,互不相让。
三、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 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 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 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一千三百多年。
(一)预备考试

院试要经过三次考试,即县试、府试、院 试,合称“童生试”。

长期以来,盛传太平天国开过女科,并出 了个女状元傅善祥。真史却并无此事。太 平天国开考女科,其说盛传于世,但遍考 太平天国文献,找不到天朝有开女科的制 度。至于女状元一事,更无所见。所谓最 早记录此事的《盾鼻随闻录》一书,现已 证实,这是一本虚构的著作。所谓的“女 状元”傅善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她是 女簿书而不是女状元。

科举考场
名称 地点 时间 学位 榜式 1.乡试 省城 三年一次 举人 桂榜 (秋闱、大比) (秋季)(解元) 2.会试 京城 乡试后第二年 贡士 杏榜 (礼闱、春闱)(礼部)(春季) (会元) 3.殿试 京城(皇帝) 进士 金榜 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合称 为三鼎甲)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南北榜事件其实并不是一次惩治科场舞弊 的案件,而是朱元璋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 基础,笼络北方士人而人为地贬抑南方士 人录取北士的结果。次年,朱元璋死去按 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 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大学士杨士奇向仁 宗提出南北分卷录取的设想,建议在试卷 糊名时标明“南”、“北”二字,南人取 60%,北人取40%。杨士奇的设想到 1427 年正式形成南北卷制度,并把一些不易划 定为南或北的区域分为中卷.

北宋以后,北方地区因为经历较多的战乱, 经济发展收到严重影响,加上与辽、夏处 于对峙状态,学习环境相对不够安定,北 方士人又较不擅长诗赋这些进士科的主要 考试内容,所以北方士人在科举中的优势 逐渐丧失,科举及第的比重出现了南北易 置的转折。在科举录取人才数南北比例十 分悬殊的情况下,到北宋中叶,终于引发 了朝中大臣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
中国古代选士制度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 李介 Email:ldxyjyxylj@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社会成员在天子之下 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贵族,包括皇室、 宗室乃至外戚;另一部分是官吏;第三部 分是民。民中富有知识阶层称为“士”。 受过教育,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并精通修齐 治平之道的士阶层,是当时官僚吏员的后 备队。国家通过测评选拔,不断从士中铨选 新官员进入官场叫选士或取士。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 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 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 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 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 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 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 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二)正式考试

如唐代的孙伏伽、王维、张九龄、韩愈、 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 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 马光、朱熹、包拯、寇准、张九成、张孝 祥,明代的杨慎、康海、汤显祖、张居正、 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 板桥、钱大昕、林则徐、翁同和、洪钧、 张謇、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 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一、察举制

所谓察举,即经过考察后予以举荐之意。 起源于高祖刘邦,初形成于文帝,定制于 武帝。汉察举以其选贤使能为宗旨,为汉 室提供了大批贤士良才,成为历史上闻名 的强盛王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汉代首 开“考试”之先河,开辟了教育测评史的 新纪元。

太学的考试与选士东汉取士的主要途径有 三,即贤士方正、孝廉和博士弟子。前两 种来自察举,后者则赖以太学的培育和考 选。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以研究儒术, 传播儒学知识为主,既是培养人才的学校, 又是选取官吏的场所。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在明清实行南北卷和省取士制度的情况下, 东南地区的科名仍然特别兴盛。进士排名 的殿试不存在及第人数增减问题,则完全 是自由竞争,毫无区域配额,结果是东南 人才脱颖而出,清代江苏省一甲进士占全 国总数的 34.8% ,浙江省一甲进士占 23.7% 。 这与东南地区的人文特长有关,北方人士 较尚武,南方人士较尚文。科举考试的诗 赋制义等文体又与东南地区人士的才质习 性相宜。
2、“南北之争”

以淮河、秦岭为界,可以将中国地理大体 划分为南方和北方。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 史上的早朝,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 占绝对优势。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及其周 围地区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从唐 代 357 名宰相的地域分布来看,属于北方占 91.3% ,属于南方仅有 31 名,占 8.7% ,南 北差别十分悬殊。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 心南移,随着士族地位的下降和进士科举 地位的上升,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崭露头角。

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它是由吏部 尚书陈群创议的。延康元年(220年)春,被 曹丕采纳施行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 要的选士制度。将推荐的人才分为九个等 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 下;下上,下中,下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

此后,明代基本沿用南卷 55%、北卷 35%、 中卷 10%的会试录取比例。在明末逐渐增 加云南、贵州两省的举额。南卷包括应天 及苏松诸府 、浙江 、江西、福建 、湖广 、 广东 ,北卷为顺天 、山东 、山西 、河南 、 陕西,中卷包括四川 、广西 、云南 、贵州 及风阳 、庐州二府和滁徐和三州。

经历此次南北地域之争后,省试仍未实行 分区定额制度,整个北宋科场中南方士人 占了绝对优势。据美国学者 JohnChaffee (贾志扬)以地方志中所载北宋进士统计, 现在可考的北宋进士全国有 9630 人,其中 南方诸路达 9164 人,占 95.2%,北方诸路 仅 466人,占总数的4.8%。在凭才取人的原 则下,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进士及第人数 占据了压倒优势,这是中国科举史上南北 及第比例最为悬殊的一个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闻之大怒,特命侍读张信等 12 人复阅试卷,复查结果认为刘三吾并未 舞弊违法,维持原榜不变。北方举人不服, 又有人上疏告张信等人与刘三吾暗中勾结, 故意将北方人的劣卷呈送皇帝审阅,肆意 欺骗。朱元璋闻讯更加恼怒,下令处死白 信蹈、张信等考官和状元陈安阝等人,刘 三吾以年老免死,革职充军。朱元璋亲自 阅卷,录取了任伯安等 61 人,全为北方人, 故称北榜,并在六月发榜。当时称为“南 北榜”。
(六)意义

科举制度一经确立,就成为历代士人从政的主要 道路。它的改革势必影响到官吏的来源构成。严 格而完善的考试制度,使普通读书士子与世家子 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其考中进士的机会是 均等的。这一变化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意味着平民参与政治的意识在增强,机会在增多。 宋代以后,中国政普通士人凭借 个人奋斗,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治机关,有些 人还入阁拜相,雄据于权力的宝塔尖上。
4、分省定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南北卷制度被废除, 采取分省取中的办法,按照各省应试人数 的多寡,再按省分配会试中的录取名额。 这种分省录取的制度比较成熟,一直延续 到清朝末年科举制度结束。清代十分注意 对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人士的照顾,在省 内专门划出名额,另编字号专门录取这些 地区的士人。

在1300余年的科举史上,曾产生出700多名 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唐 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 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读 书人只是极少数。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 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 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 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 外交家等。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 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进 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 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参加由各省学 政或学道(即学政)主持的院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