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揭阳市地名分布

揭阳市地名分布

揭阳市地名分布\由来揭阳市揭阳市在广东省东南部。

市人民政府驻榕城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始建揭阳县,属南海郡。

以县西北秦戍五岭之一的揭阳岭得名。

1991年建揭阳市(地级),辖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和普宁市。

榕城区,原榕城镇,得名于城中古榕广布。

1991年建揭阳市,原揭阳县辖镇榕城、梅云、仙桥、渔湖、磐东五镇划入榕城区。

渔湖试验区老揭阳县辖镇、一部分划入榕城区,大部分现名开发区。

在县境南部、榕江中游南北两河中间。

镇人民政府驻渔湖桥。

古为咸淡水交汇的海边,渔民多在此作业,取名渔湖。

仙桥街道办事处老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东北濒临榕江南河。

镇人民政府驻仙桥山,故名。

现已改仙桥街道。

梅云街道办事处老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南依紫峰山,北临榕江南河。

镇人民政府驻马索圩。

因圩位于梅畔、云光两村,各取首字而得名。

现已改梅云街道磐东街道办事处老揭阳县辖镇,一部分划入榕城区,大部分现名东山区。

在县境中部。

镇人民政府驻乔林村边(盘东新市场)。

清属崇义乡磐溪都,因处磐溪都之东部,故普宁市普宁县在广东省东南部。

县人民政府驻流沙镇。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取“普遍安宁”之意,置普安县。

县治始在今潮阳县贵屿,明万历三年(1575)迁厚屿(洪阳)。

万历十年(1582)改称普宁县。

1952年县治迁流沙。

流沙镇普宁县辖镇。

县人民政府驻地。

在县境中部偏东、大南山北麓、练江上游。

古时此地河溪泥沙淤积,建村名流沙。

清代形成流沙圩。

镇因驻地名。

云落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以驻地名。

因山谷白云缭绕而得名,又传说有仙鹤栖密林中,故名云鹤。

高埔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西南部。

镇以驻地名。

清初建村于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西部。

镇因驻地名。

相传建于明中叶,初称船埠头,成集市后改名船埔。

梅林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始建村,因多梅树而得名。

清代形成梅林圩,镇因圩名里湖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北部,北频榕江,邻接揭西县。

镇以驻地名。

古时此地榕江有龙门桥,桥下常有鲤鱼游跃,名鲤湖,简作里湖。

赤岗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邻接揭西县。

镇人民政府驻赤岗山村。

明代建村,左侧有呈赤色山岗,故名。

大坝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铁山西侧。

清中叶建村于大沙坝上得名。

后形成大坝圩,镇因圩名。

广太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邻接揭阳县。

镇因驻地名。

清同治二年(1863)建广太圩,据碑记“承广之首,取平之义,曰广太圩”。

南溪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隔江与揭阳县为邻。

镇以驻地名。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因临榕江南河,故名。

南径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练江之北,东邻潮阳县。

镇以驻地名,因处狮山和小园山径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径。

下架山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南部。

镇因驻地名,地处小丘,与3公里外之笔架山相比为低,故名。

麒麟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东倚老鼠尖山、大尖山。

镇因驻地处麒麟山东麓得名。

占陇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1940年在东占陇与西占陇之间形成集市,称占陇圩。

池尾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因驻地名,明末建村于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

军埠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南部,东邻潮阳县。

镇以驻地名。

原为荒埔,相传北宋杨文广平南时曾驻军此地,名军埔,后改名军埠。

洪阳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

原地称厚屿。

明万历三年(1575)普宁县治此。

1952年县治迁流沙。

此地为洪阳圩,因处洪山之阳得名。

大南山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以镇西大南山为名。

燎原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人民政府驻泥沟村。

梅塘镇普宁县辖镇。

在县境北部,北临榕江,隔江邻揭西县。

镇驻地池塘边多梅树得名梅塘。

惠来县惠来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沿海。

县人民政府驻惠城镇。

明嘉靖四年(1525)置惠来县,因县治惠来都得名。

惠城镇惠来县辖镇。

县人民政府驻地。

在县境中部。

原属潮阳惠来都,明嘉靖四年(1525)置县,为县治所,筑城,名惠城。

又因城在葵岭之东南,别称葵阳。

鳌江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西南部,南邻陆丰县。

镇人民政府驻中澳。

因处鳌江北侧,故名。

岐石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西南部,南邻陆丰县。

镇区北宋景礻右元年(1034)陈氏从福建莆田八角井脚来此落籍。

因有奇石矗立,故名岐石村。

东港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西南部。

背靠三清山,面临鳌江河,邻接陆丰县。

镇区历史上曾为月劳投溪通外海的小港口,故名东港。

清初已形成圩集,又称东港圩。

镇以驻地名。

溪西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驻地明初建村,以地处龙江西岸,取名溪西。

镇以驻地名。

东陇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驻地原村建在一高坡之东,故名东陇。

华湖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人民政府驻寨内村。

原地有龙潭湖,俗称下湖,雅称华湖。

镇以村名。

前詹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东南部。

南宋末,詹姓从饶平到此建村,后有王、郑、陈等姓来此聚居。

因詹姓先到,故名前詹。

周田镇惠来县辖镇。

在惠来县城东部。

镇人民政府驻东前湖。

南宋建村,因周围为山丘,名为周山,明代山辟为田,改名周田。

镇以村名。

仙庵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北邻潮阳县。

镇以驻地名。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村,因村北有古仙庵,故名。

靖海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原为海边渔村。

明嘉靖后形成圩集,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靖海守御千户所于此,故名。

神泉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

镇区为小岛,唐代岛上已有人定居,村座落于神庙前,称神前。

后岛与陆连。

明洪武时因海边有一甘泉,改称神泉。

隆江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驻地原为龙江边集市,名龙江埠,又名万兴寨,后建城,又称隆江城。

镇以驻地名。

葵潭镇惠来县辖镇。

在县境西部,邻接普宁、陆丰两县。

龙江蜿蜒而过,江中有潭10余个,岸边璧水庵前有古葵树,葵潭名由此起。

清末即有葵潭圩,镇以圩为名。

揭东县揭东县在广东省东南部。

县人民政府驻曲溪镇。

1991年置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东部境地,故名。

曲溪镇揭东县辖镇。

县人民政府驻地。

在县境中部,枫江之西、榕江北河北岸。

南宋始建。

古有山泉顺势南流,从车涵口流经寨内注入榕江北河,因溪流弯曲得名。

地都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南部,面临榕江出海口。

镇人民政府驻钱岗。

古称地美都,历来为“鱼米之乡”,故名。

登岗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镇因驻地名。

相传元天历三年(1330)福建人路过该地,登虎山四望,认为可定居,取名登岗。

炮台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榕江南河、北河汇合处。

宋代建,原名铺前。

清顺治十三年(1656)临江处建两炮台,俗称城仔内。

后渐成集市,炮台亦渐取代铺前。

玉滘镇又名玉窖镇。

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东邻潮州市。

镇区明初有谢姓至此经商,居于大滘桥西侧,原名大滘,雅称玉滘。

镇以驻地名。

云路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梅岗山西北麓。

1957年设云路乡。

因乡驻云路村得名。

宋末建云路村,以期望子孙平步青云得名。

埔田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黄岐山北麓。

镇人民政府驻牌边村。

1961年设埔田公社,因社址设于埔田村得名。

埔田村名源于埔田湖。

锡场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西、南面为榕江北河萦绕。

镇以驻地名。

初名三姓村。

后村民淘锡砂,炼锡,改名锡场。

新亨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北部。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形成集市,称新亨埠,1949年置新亨镇。

玉湖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北部、榕江北河上游。

镇政府驻洪厝村(玉湖圩)。

因四周环山,中为湖沼,清以前称产湖。

民国时期改称山湖。

1949年雅化改名玉湖。

月城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偏西,榕江南、北河之间。

镇以驻地名,元致和元年(1328)立村,明建圆寨,寓意“十五之月”,故名。

桂岭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部。

镇政府驻桂岭圩。

霖磐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南部、榕江南河中游北岸。

镇人民政府驻南塘。

清末磐溪都桂林村与霖田都德桥庵下村合建霖磐市于三角渡边,名意示霖田、磐溪两都共建。

白塔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部。

镇因驻地名。

原名玉塔,因西北有小山联成“玉”字形得名。

后因缺水地白色,俗称白塔。

龙尾镇揭东县辖镇。

在县境西部。

镇因驻地名。

镇区处山峦似卧龙之尾,故名。

渔湖镇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榕江中游南北两河中间。

镇人民政府驻渔湖桥。

古为咸淡水交汇的海边,渔民多在此作业,取名渔湖。

仙桥镇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东北濒临榕江南河。

镇人民政府驻仙桥山,故名。

梅云镇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南依紫峰山,北临榕江南河。

镇人民政府驻马索圩。

因镇有梅畔、云光两村,各取首字而得名。

磐东镇揭阳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人民政府驻乔林村边(盘东新市场)。

清属崇义乡磐溪都,因处磐溪都之东部,故名。

揭西县揭西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

县人民政府驻河婆镇。

1965年划揭阳县西部和陆丰县五云、上砂等地置县。

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西部境地,故名揭西。

河婆镇揭西县辖镇。

县人民政府驻地。

在县境中西部。

1965年析置揭西县,始为揭西县治。

明初有南关城,后为兵乱所毁。

明洪武年间(1368 —1398),姓何老妇在南关城废墟上设卖茶寮,人称“何婆”,后成圩镇称何婆寮。

近代改称河婆。

此村是首站,改为此名。

棉湖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创于北宋仁宗年间,古名道江,又称云湖,后因云湖沿岸多木棉树,故名棉湖。

元代建棉湖寨。

清代已成为重要集镇,称棉湖市。

东园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榕江南河中游北岸,邻接揭阳县。

镇因驻地名。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建村。

原名冬茄园,以后谐音简称东园。

塔头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镇人民政府驻山寮。

镇因塔头圩而得名。

圩紧靠五经富水边,俗称大头埠,方音谐音塔头埠,今称塔头圩。

凤江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镇人民政府驻旧厝。

主要由凤湖、阳夏、鸿江三地组成。

取凤湖之“凤”,鸿江之“江”而得名。

金和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南部,南临榕江南河。

镇人民政府驻牛埔圩。

1956年成立金和乡,取金坑村之“金”,和顺村之“和”,合称金和。

大溪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

镇人民政府驻岭埔。

当地人称南河为大溪,故名。

钱坑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

宋初钱姓人居此,原名钱家寨。

元初钱姓他迁,又榕江南河流经,改为钱坑。

京溪园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清末已在岭溪村南边形成京溪园圩,镇因圩名。

五经富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北部。

镇以驻地名。

元至正十六年(1356)曾姓人从北方展转五华河口后到此,设打铁铺五间,得名五家铺,后以敬重儒家五经,取五家铺谐音,名五经富。

灰寨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东部。

镇人民政府驻坡洋村。

因灰寨圩得名。

据称古民居多为石灰三合土建造房屋,人称灰屋,建圩称灰寨圩。

南山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因处大北山南麓而得名。

龙潭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中部。

镇人民政府驻白棉湖。

因境内龙潭水而得名。

坪上镇揭西县辖镇。

在县境南部。

镇以坪上圩为名。

五云镇揭西县辖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