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

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

中医内科学
第二章 心系病症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心痛 第三节 心衰 第四节 不寐
学习目的
掌握心系病证的发病特点,以及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等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等。
学习要点
心悸辨证要点,分证论治,惊悸与怔忡鉴别;胸痹心痛概念,治疗原则,分证论治,预防调护;心衰概念,与哮病鉴别,辨证要点,分证论治;不寐基本病机,
(二)病机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
肝、脾、肾等脏。心主血脉,心病失于推动,血行瘀 滞;肝病疏泄失职,气滞血瘀;脾虚失其健运,聚生 痰湿,气血乏源;肾虚藏精失常,或肾阴亏损,或肾 阳虚衰,均可引致心脉痹阻而发胸痹心痛。病理性质 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阴伤、阳衰, 并可表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甚至阳衰阴竭、心阳 外越;标实为瘀血、寒凝、痰浊、气滞,又可相互为 病,如气滞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一般胸痹 心痛发作期以标实为主,多为痰瘀互结;缓解期以气 血阴阳亏虚为主,心气虚常见。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心痛的论述更多,治疗方法也颇为丰富。如《太平 圣惠方》将胸痹心痛并列,收集治疗本病的方剂甚丰,芳香、温通、辛 散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药相互为用。
《圣济总录·胸痹门》有“胸痹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问刺痛, 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的记载。
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提出用苏合香丸“治卒暴心痛”,丰富了胸 痹心痛的治疗内容。
第二节 胸痹心痛
概述 【病因病机】 【诊断与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预防调护】 【结语】 【临证要点】 【名医经验】
概述
胸痹心痛的概念: 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
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 畅,心前区、膺背肩胛间隐痛、绞痛,历时数秒至数 分钟,经休息或治疗后症状可迅速缓解,但多反复发 作;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不能缓解。
广义心脏电生理检查包括各种有创及无创检查技术,如无 创的体表心电图、运动心电图、监测、食道心电图(食道调搏 )、心电向量图、正交心电图、心室晚电位等,也包括心内心 电图。狭义心脏电生理检查是指在心动周期的某一时刻给予 心脏一个额外刺激,以观察心脏反应,这种方法叫心脏刺激 法。可分为无创性食道心脏刺激和有创性心内膜心脏刺激两 种方法。心脏刺激是心脏电生理学检查的重要方法,可以测 定心脏传导系统的生理功能,诱发和复制心律失常及揭示其 发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对于曾发生过 室性心动过速或者晕厥的病人,也建议做电生理检查,以根 据检查结果建议采用药物治疗或安装自动除颤起搏器(),预 防猝死。
分证论治。
心主血脉,又主神明,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 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经脉属心络小肠。心之 本脏病多因情志所伤、禀赋不足、年老体虚、久病失 养所致,证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心脉血液运行障碍和情 志思维活动异常。依据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 ,临床上将心悸、胸痹心痛、心衰、不寐等归属为心之心绞痛、心肌 梗死以及心包炎等疾病,表现胸痹心痛临床特征者, 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 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心脉痹阻为其 主要病机。
(一)病因
.寒邪内侵塞邪侵袭,胸阳被遏,气滞血凝,发为本病。《素问·调经 论》日:“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 凝则脉不通。”《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 心也。”素体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亦成胸痹心痛。如《医门 法律·中寒门》言:“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 裁·胸痹论治》亦认为:“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 结也。”
.饮食不节 恣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健,聚湿 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胸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心痛。如痰浊留恋日久,痰阻血瘀,亦成本病。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痰浊内生;郁怒伤肝,肝郁气滞, 甚则气郁化火。痰阻气滞,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如《杂病 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日:“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 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由于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故心 系病证常可引起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同时,其他脏腑 的病变,也可影响心的功能,临床上常相兼为病,如 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 、心肝血虚证等。
心系疾病实证的治疗,宜损其有余,兼用重镇安神。 心火亢盛者,宜清心安神;心脉痹阻者,宜化瘀通络 ;痰蒙心神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神者,宜泻火涤 痰。虚性病证,当补其不足,兼以养心安神。心气虚 、心阳虚者,宜益心气、温心阳;心血虚、心阴虚者 ,宜滋心阴,养心血;心阳暴脱者,回阳救逆。同时 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攻补兼施,脏腑兼顾。
据历代文献记载,胸痹心痛有广义、狭义之分,广 义者范围甚广,可涉及胃脘痛等多种疾病。本节专论 由心之病变引起之狭义胸痹心痛的辨证论治。
胸痹心痛源流: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
《内经》对之已有明确论述。
汉代张仲景首先明确提出了“胸痹”病名,并设专篇讨论。将其病因病 机归纳为“阳微阴弦”。治疗方面,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半 夏汤等十首方剂,以通阳宣痹为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劳逸失调劳倦伤脾,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无 以濡养心脉,拘急而痛。或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 动无力,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心痛。
.年迈体虚中老年人,肾气自半,精血渐衰。如肾 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 振,血脉失于温运,或阴寒痰饮乘于阳位,痹阻心脉 ,发为胸痹心痛;若肾阴亏虚,不能濡养五脏之阴, 心脉失于濡养,拘急而痛。
明清时期,对胸痹心痛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明代徐用诚《玉机微义 》中明确提出胸痹心痛既有实证,亦有虚证。王肯堂《证治准绳》用失 笑散及大剂桃仁、红花、降香等治疗死血心痛,清代陈念祖《时方歌括 》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王清任《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等,至今沿用不衰。
知识链接
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