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基础运用层]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吾尝终日而思矣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余嘉其能行古道D[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传授。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心备.焉备:具备而闻者彰.彰:清楚B.不积跬.步跬:一步金就砺.则利砺:磨刀石C.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D.吾未见其明.也明:明智郯子之徒.徒:同类的人B[B项,跬: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B.木直中绳,以为轮C.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A、B、C三项均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走得快”“使……弯曲”“使……学习”。
D项为意动用法,“以……为耻”。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A[B项,古义:寄身,托身。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C项,古义:传播道理,文中指传播儒家思想。
今义:通常指传播宗教思想。
D项,古义:在文中指对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下列各句中,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马之千里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C[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判断句。
]6.下列有关文学或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
“蓝”,也叫蓼蓝,叶子可提取靛青。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读,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句。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
巫的职业以占卜、祝祷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C项,应为“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
而《荀子·劝学》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4)韩愈在《师说》中用对比手法揭示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形成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代圣人敏而好学,尊师重教,虚心向别人请教学习,而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怎能不更加愚昧?(5)韩愈在《师说》中将士大夫对自己与对儿子的不同要求进行对比,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其中有关重视孩子教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分析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7)《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8)韩愈在《师说》中说明不必苛求老师一定要比弟子强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愈在《师说》中谈及择师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在《师说》中慨叹从师风尚长久不传、人难免产生疑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8)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每逢佳节,许多同学总忘不了给老师、同学、亲人送贺卡,以优美含蓄的语言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真挚的感情。
请根据要求,给两张贺卡各写一段话,每段文字都要用一种修辞手法。
每段不超过60字。
(1)写给曾经开导过自己的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给和自己闹过误会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节日贺卡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而言,语言内容必须要注意场合、礼貌,要符合双方的身份。
根据本题要求,还要讲究文采,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1)老师,在我失意的时候,您像柔和的阳光照进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您的教导如一缕春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2)让爱的扁舟越过误会的冰川,到达你心灵的彼岸。
让我们抛开“误会”的背包,乘着友谊编织的小船去遨游吧!9.仿照示例,感受和理解下面两个画面形象的内在涵义,请为它们分别设计画外音,要求中心明确,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画面:一个女孩在“有需要可自取”的零钱箱前驻足,把自己手中的硬币放了进去。
画外音:你相信良善,提供便利;我心怀感恩,传递爱心。
画面一:一个行动缓慢的老人脱下帽子,向停车礼让他的司机深深鞠躬致谢。
画外音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面二:四川九寨沟地震中,前方落石滚滚,一个身着迷彩服的士兵与人们逆向奔跑,跑向救灾前线。
画外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画外音一)人心在互相体谅中温暖,世界在相互礼让中美丽。
(或“长辈是晚辈最好的教科书,今天,我向您鞠躬”。
)(画外音二)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却义无反顾;他们也有家人朋友,却无惧无畏。
(或“你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与人民群众心心相通、血浓于水的深情”。
)[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劝学(节选)荀子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囋⑦。
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⑨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注】①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
②没:同“殁”,死亡。
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④箸:通“著”,显明。
⑤蝡:同“蠕”,微动。
⑥傲:浮躁。
⑦囋:形容言语繁碎。
⑧向:通“响”,回音。
⑨方:仿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B[断句时,通读语段把握大意,然后借助关键词和断句技巧进行排除即可。
“君子之学”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宜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后面断开,可排除A、C。
根据句式的对称性,可排除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指经书,先秦“六经”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但《乐》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B.“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
而后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C.小人,通常指儒家定义的“君子”的反义词,儒家对小人的定义,指像小孩子那样说翻脸就翻脸,说变脸就变脸,出自孔子“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说。
D.学者,“学”者,觉也,系指通过学问觉悟之人,即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而通达智慧的人。
D[D项,学者,指求学的人。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人应该终身学习。
B.学习不应该停留在表面,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应该入耳入心,贯彻到行动中,表现在举止上。
C.在荀子看来,《礼》是基础,《诗》《书》《礼》《乐》《春秋》涵盖了天地之间所有学习的内容。
D.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接近贤师,这样也就能养成崇高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也能通晓世事了。
C[C项,“《礼》是基础”说法不当,原文说“终乎读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翻译句子时,应通读语段了解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