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讲解

1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讲解


1(图中各加载点砝码数量和支座标高以比赛现场确定的参数为准,此图仅为示意) 15
1
16
一二级加载为静荷载
1
三级加载为动荷载
17
模拟球在不同位置的荷载
1
18
a.下图所示规避区内不得出现结构物
1
19
1
20
1
21
1
22
支座竹板无需模拟,结构与竹板连接处可设置为铰接
左右各50mm处的桥下净高不做要求,桥 上标高无限制。
1
54
演示NIDA如何添加荷载工况
如何添加荷载
1
55
演示NIDA如何进行分析和杆件设计
只需要做两种分析
• 线性分析 – 强度和刚度 (应力比<1) • 特征值屈曲分析 – 稳定性 (刚性体系失稳系数>1, 柔性体系另外判断)
1
56
可知:最大应力比均未超过1,故一级加载通 过。
1
57
1
58
1
52
演示NIDA如何设置与检查
竹索两端要铰接,只允许受拉
1荷载工况部分:由于参数未定,荷载工况数量较多。此处一二三级荷
载各举一例进行陈述。
加载点 A1 A2 B1 B2 C1 C2 D1 D2
一级加载
加载重量(N) 135 65 125 75 115 85 105 95
加载点 A1 A2 B1 B2 C1 C2 D1 D2
1
29
1
30
二级加载:
第二级加载,共分为两个步骤:
(1) 步骤一:保持C加载截面的C1、C2加载点静载不变,从其左侧加载点(A1、 A2、B1、B2)或右侧加载点(D1、D2)中任选一个加载点,将该加载点
的所有砝码转移至另一侧的任一加载点上(移出和移入砝码的加载点由 参赛队自主确定)。二级加载第一步示意图如下:
1
模型要求
13
要求在比赛现场设计制作一座桥 梁,承受分散作用的竖向集中静 荷载以及桥面移动荷载。在确保 模型安全的前提下,还需要对模 型的变形进行控制。模型轴测示 意图见图 1。
1
模型的边界条件
14
模型加载装置平面及立面图如图 2 所示。
(图中各加点砝码数量和支座标高以比赛现场确定的参数为准,此图仅为示意)
b.模型支座必须在下图所示的竹板(斜 杠)长度内
1
23
1
24
打开三维轮廓显示,在电脑模型中, 构建外轮廓不允许进入规避区。
1
25
1
26
1
27
1一级加载:8个加载点(距离B轴各75mm处)加载40N~130N(10的倍数)
28
的荷载,各加载点荷载不重复,注意每个加载点荷载还要加上砝码盘重
量5N。
1
32
1
33
待定参数的确定
1
移动荷载
34
移动荷载为 50N 铅球
(直径为 111mm)
数值模型要求: 在球滑动轨迹内,每 50mm内需有一根横 梁提供支撑
1
35
1
36
1三级加载:
37
在第二级(第二步)加载的条件下进行移动荷载加载(球重50N,忽略板 自重),为保证移动荷载能够顺利加载,每隔50mm处需设置加载点(下图 红色箭头所示为加载点,加载点也可以是节点,取决于个人设计)。
1
39
1
40
电算模型制作介绍
1
41
提供演示模型一号,展示结构设计的思路和分析加载情况,
并非完全满足赛题要求,供同学们参考。另有演示模型
二号,也提供给同学们研究所用。
演示模型一号
演示模型二号
1
42
材料属性
材料部分:竹皮的弹性模量设为6Gpa,抗压强度为30MPa,抗拉强度为30MPa.
演示如何在 NIDA中 添 加 和 修改材料属性
2020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赛题解析与电算模型制作介绍
刘思威
中山大学副教授
1
2020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解析
2
赛题参考
• “关于公布 2020 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题目的通知” • “2020年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题目补充说明4.17”
1
要点
要点
3
要点 要点
1
桁架桥
1结构模型设计思路
38
本次结构设计解读为两个主梁搭接一根次梁(亦可解读为两个拱桥搭接一座水 平桁架桥,因桥身上部未给限制,同学们有很大发挥空间)。在此以第一种解 读为例,梁主要受扭,故拟采用桁架结构作为主体骨架,桁架具有抗弯承载能 力强且材料利用率高的特点。由赛题解读可知:一二级加载均为非对称加载, 会使结构产生扭矩,故拟在桁架主体结构中加入斜撑用以抵抗扭矩。三级加载 为移动荷载,在NIDA 模型中拟用静载代替移动荷载进行加载,故每隔50mm处因 有杆件或者节点作为移动荷载作用点。具体模型示意图如下:
4mm~7mm 8mm~10mm
1
44
演示如何在NIDA中添加和修改截面
1
45
演示如何创建立面
• 确定关键点坐标 • 创建节点 • 创建杆件
1
46
1
47
1
48
1
49
1
50
1
51
结构支座部分:支座约束应当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此处支座情况全为固接,如下图:
1 杆端约束设置,桁架体系,杆端可为铰接或刚接
59
1
60
下一次讲座预告:
1)比赛演示 2)方案说明书编写说明 3)评分细则 4)补充说明
欢迎讨论和交流 Liusw8@
二级加载(第一步) 加载重量(N) 0 65 125 75 115 85 240 95
53
加载点 A1 A2 B1 B2 C1 C2 D1 D2
二级加载(第二步) 加载重量(N) 0 65 125 75 115 85 0 335
三级加载:在第二级(第二步)加载的条件
下进行移动荷载加载(球重50N,忽略板自 重),每隔50mm加载一次移动荷载(50N)。
4
• 承受竖向力 • 抗弯体系 • 简支 • 依据弯矩分布,可以采用变
截面形式
1
桁架
5
1
桁架与斜拉桥
6
提示:可能会很有启发性
1
屋面桁架
7
扭矩
影响抗扭和抗弯性能 的因素有哪些?
抗扭、抗剪性能好
如何设计?
抗扭
抗弯 部分
1
8
1
桁架拱桥
9
拱桥和曲梁的区别?
1
P
A
曲梁
M图 P
P C
B
A


10 B
1
43
选用的截面应满足下面的尺寸要求:
截面类型
0.2mm
方形
日字(方形)
0.35mm 3~7mm
0.5mm 8mm~12mm 10mm ~15mm
田字(方形)
10mm~15mm
拉条 矩形
4mm~10mm
圆形 三角形(等边)
4mm~10mm 4mm~10mm 4*6mm 、 7*10mm 6*8mm 5mm~8mm 9mm~12mm

直梁 ◆拱与同荷载同跨度的梁相比,截面弯矩小——节省材料,易于大跨。
1
11
多思考和观察身边的结构体系
海珠桥 (建于1933年)
1
12
比赛采用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NIDA-10(教育版) 进行结构分析,采用线性分析、特征值屈曲分析, 模拟三级加载。
由于比赛涉及到本院参加省赛与全国赛所采用的比赛 模型方案,同学们请勿外传本文件及相关设计材料与 分析模型。
1步骤二:将第一步移入荷载点上的所有砝码,全部转移至该加载点的B轴对称 31
点,或者移至第一步移出荷载点的B轴对称点上。例如:第一步选择了C加载 截面右侧的D1加载点,将作用其上的所有砝码转移到C加载截面左侧的A1加载 点(移入点可以在A1、A2、B1和B2之间选择);第二步将此时作用在A1上的 所有砝码移动到A2加载点上(移入点可以在A2、D2之间选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