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全集版本一、填空题1、在日常生活中,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念、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2、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学的欧洲起源分别是进化论、和批判学派。
4、是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5、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W模式”。
6、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续的桥梁和。
7、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
8、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9、传播模式构建的方法有过程的方法和的方法。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现象。
二、名词解释题1.赖特的“四功能说”2. 内向传播3.媒介——人体的延伸4、传播效果5、传媒接近权6.模式7. 人内传播8.郭庆光的大众传播定义9、媒介即讯息三、判断题1、“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中心是受众。
()2、传播技巧指的是在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
()3、“诉诸感情”--主要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4、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5、大众传播所传达的信息具有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的特点。
()6、传播学的三个学派是: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符号互动论的芝加哥学派以及交往传播的帕络阿尔托学派。
()7、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的集合体。
()8、《报刊的四种理论》由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合著,是研究传播体制的代表性著作。
()9、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是认知效果、情感效果和行为效果。
()10、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
()四、简答题 10分×3=30分1、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体现在哪些方面?2、集合行为中(紧急事态下)流言的特点?3、组织传播及其功能有哪些?4、模式的功能有哪些?5、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都是哪些?6、人际传播的动机(意义)是什么?五、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每题15分)1、请你结合实例理解分析“传播:是一把双刃剑”的理论观点?2、结合实例分析“作为市场的受众”的观点,并且评价其优势和劣势(局限性)?3、请结合实例分析阐释“子弹论”(又名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的理论内容并评价其优缺点。
4、简要分析阐释“使用与满足——受众主体论”的主要内容,并请评价这个理论的优缺点。
祝福大家期末能取得优异成绩,过一个快乐而充实的暑假!复习题参考答案汇编一、填空题参考答案1、交往活动2、运行规律3、精神分析理论4、施拉姆5、拉斯韦尔6、中间纽带7、流言8、组织传播9、系统10、社会集合二、名词解释题参考答案1、①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包括警告性信息(警戒外来威胁)和工具性信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②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并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其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行为的行为,其含义与“社会协调”一致③社会化功能:即“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也叫“教育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规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④提供娱乐: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2、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3、媒介的第一位功能在于延伸人体的感应能力。
媒介具有某种有机体的性质,任何媒介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一切媒介的出现,每一项新的延伸,都会使人类感官的均衡状态产生变动”,因而使得某一个感官特别突出而凌驾于其他感官之上,造成时间和空间的改变,重新塑造人类了解环境、了解社会的新方式,从而触发社会组织的大变革。
在他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4、所谓传播效果,依据传统的传者中心说,是指传者发出的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介渠道到达受众后,所引起受者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
教材中认为,传播效果应具有下述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这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5、传媒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ass media):核心内容是要求传媒必须向受众开放。
已在三个方面已经产生了普遍的影响:“反论权”、“意见广告”、“开放频道”。
6、①模式是“对真实世界理论化和简约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②模式是用“图像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的一种有意简化的描述。
一个模式试图表明任何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直观而又具体地再现人类传播活动的理论描述方式。
(戴元光:《传播学通论》)7、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8、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9、媒介即讯息就是指传播媒介是巨大的社会比喻,它们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告诉我们存在着什么样的世界。
它们不仅激发并取悦我们的感官,而且,通过改变我们所使用的传感设备的比例,确实在改变我们的性格。
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简答题参考答案1、要点:①政治功能:监视(收集情报)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②经济功能: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③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摆脱工作等)。
2、要点:集合行为中(紧急事态下的)流言的特点:(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3、要点:①组织要依靠传播协调各种关系。
②“组织传播是指围绕着相应的组织目标组织成员之间和组织与外环境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以达到组织关系协调的活动。
”“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③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4、要点:①构造功能:提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一般的图景。
②解释功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
③启发功能:能引导学生或研究者关注某一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
④预测功能:对事件的过程或结果进行预测,便利研究假说的建立。
5、要点:①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传播通过提供信息,对社会起着“瞭望哨”的作用。
②社会协调功能: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提供评论和解释,帮助理解支离破碎的信息碎片以形成一致意见的功能(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
③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美、发展和创造。
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6、要点:①人际传播的首要动机和目的是获得信息,以满足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②认知自我、他人与社会。
③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④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如要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五、论述题参考答案1、要点:【1】对媒介的指控①降低公众的文化情趣。
②增加青少年犯罪率。
③促使世风日下。
④诱使民众陷于政治肤浅的境地。
⑤抑制创造力。
【2】对媒介的赞许①揭露罪孽腐败。
②担当言论自由的卫士。
③给千百万人带来一些文化。
④每日为疲惫的劳动群众提供无害的娱乐。
⑤告诉我们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
⑥通过不懈地催促我们购买和消费各种产品来刺激我们的经济,使生活更加充裕。
(能够按照上述参考观点答出并且结合实例分析展开论述,给满分)2、要点:【1】“媒介市场”(media market)这一表述被广泛采用,似乎可以为描述受众现象提供一个更实际的选择,一个更富于价值意味的术语。
这一概念能够清楚地标示出媒介、社会人口统计指标、媒介服务或产品的实际或潜在消费者所覆盖的范围。
它可以被界定为是一个“具有已知社会经济特征的、媒介服务和产品的实际与潜在消费者的集合体”。
【2】把受众看做市场或消费者的观点,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换句话说,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即受众)。
【3】作为市场的受众观存在的问题: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臵上;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能够按照上述参考观点答出并且结合实例分析展开论述,给满分)3、要点:①“子弹论”又称“魔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这种观点盛行于20世纪至30年代末,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案例:广播剧《火星入入侵地球》。
②人们当时持有“子弹论”的原因首先,任何新生事物都会引起恐惧。
现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从物质与文化意识上猛烈冲击了当时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