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1-必修5课内写作素材整理

必修1-必修5课内写作素材整理


还记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仙李白吗?记得他大 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吗?记得他高歌“天生我 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的不屑吗? 面对困难,我们要拥有像李白那样的自信去面对困难,面对生活中的挑 战,赢得成功。 还记得“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行者吗?还记得那个在赤壁之上写下“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吗?他豁达,他大度,他用平 淡去面对愁苦的人生,,让愁苦从他悟性非凡的心中只作穿行而从不停 滞。 面对困难,我们要拥有苏东坡一样超然的智慧,要用平常心去面对,以 不变应万变的心灵去接受上帝的赐予——苦难。 (点评节录:本文作者并未落入俗套而是开篇用比兴手法,由“雏 鹰”、“小海燕”联想到“成长中的我们”,并引出话题“应该怎样做”,接着 作者从“勇敢面对”、“拥有自信”、“拥有智慧”、“拥有一种良好的心 态”等几个角度回答了“我们应该怎样做”。在回答的同时,联系课本中 古今名人:李白、苏轼…………一个个人物缓缓向我们走来,用他们的 诗歌…………诠释“面对困难”时的选择。)
对诗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感悟。 作文考试好比跳水比赛,当众多考生纷纷选择三米台,五米台入水的时 候,是什么推动这位考生选择了十米的高度呢?是“反弹琵琶”之类的写 作技巧,还是“材料出新”之类的写作意识?我看都不是,让他走上十米 跳台作轻松一跃的,是他丰厚的文学积累、独立的思考习惯与丰富的人 生感悟。作文是记录思想的,有深广的情怀,才有高品位的文章。“好 诗与上天联系的更为紧密,而与作者倒可以层层剥离开来。因而我们只 要能听懂上天的倾诉和人间永恒不变的乐音,我们就可以无限靠近诗句 中所传达出的那份永恒不朽的感动”,“用真心去感悟自然吧!有了那份 心动,读诗,你是知音;倾吐,你就是诗人”这些精当的表述,其美主 要不在于语言形式,而在于意蕴的独到与深度。 第三段,作者以细腻的文字,记录了品位诗句时的种种想象:先写雨入 肌肤,再写肌肤的吸纳,接下来以大段笔墨表明沁入人体的不仅是雨 滴,更是自然的精灵——将文思从诗句的品位自然推进一层,赞颂了自 然对人类的滋养。全段想象丰富,语言优美,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 情。) (附2,2007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诗中的名句。有人说,这是歌 咏春天的美好品格;有人说,这是暗指一种恬淡的做人境界;有人说, 这是叹息“细雨”、“闲花”不为人知的寂寞处境;有人说,“看不见”、“听 无声”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还有人说,这里的情趣已不适合当今的世 界……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定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全文不少于 800字。)
2,《小狗包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时期的社会现实,现在包 括所有的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就象我们经常教育下一代不要 忘记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史、中国近现代史一样。课文的 价值还在于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巴金显示出 一个正直成熟的作家严于解剖自己,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和度量。 应用指南: 这则素材比较富有震撼力,可变换说法,结合有关巴金的感动中国颁奖 辞“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 闪耀着璀璨的光辉”,应用于与“爱憎”、“忘记与铭记”、“人生态 度”、“勇气”等相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中,但要注意如何巧妙变 换角度,融入自己的文章,力求做到水到渠成。引用时拓展要适度,角 度把握要准确,联系实际进行思辨。同时,巴金的敢于说真话、勇于解 剖自己的度量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范例片断: (2007年高考全国卷2满分作文“温暖人间”前四段) 在茫茫人海间,与我们认识的人很少。但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总会 有“帮助”温暖我们的心。对亲人的帮助是相濡以沫的支持与关爱;对朋 友的帮助是心有灵犀的默契与配合;对路人的帮助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和 一个搀扶。 帮助无处不在,它沁透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变成呼吸的氧气,支持着 我们的生命。 文坛巨匠巴金曾说:“我的生活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使每个人 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 发展都得着自由。”这个用《家》《春》《秋》等著作来慰藉苦难中向 着和平的人们的心,唯一的生活目标是帮助别人,不管使用充满爱意的 文字,还是用实际的爱心行动,确实给在寒夜中前行的人带来了温暖和
3,《游褒禅山记》一文表面是写作者游览华山洞的见闻和感受,实际 上是在抒发他“深思”和“慎取”。他的勇于探索事物真相的宏伟抱负与进 取精神,要传递给读者的是“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有一 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这样的金玉良 训。 应用指南: 这则素材应用比较广泛,可以应用到与“志向”、“理想”、“信念”、“实现 目标”、“意志力”等有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中,尤其是议论类问 题更为适合,可以通过拓展和延伸,转化成更为切题的材料,扣准角 度,灵活变通。 范例片断: 俗话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在事业上 具有顽强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向着既定的目标,义无反 顾地迈进,从而成就美好的理想。 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王安石在游览褒禅山之后,写出了自己人生 路上的深刻感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没有 明确目标,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力足而不至,正是人生事业成功路上 的一大遗憾。
必修1课内素材: 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阔景色,不禁 触景生情,和自然的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从而进入深沉的思 索: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一群“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应用指南: 这则素材内容丰富,富有豪情,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如“青春”,“希 望”,“责任”,“高度”,“意气”等相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对于提 升文章主旨,使文章充满激情,会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联系毛 泽东诸多的诗词名句,灵活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对于深化文章内蕴 会有重要作用。 范例片断: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犀 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奔腾 万里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 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用过,原句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也 正是这“书生意气”让他成就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让 他成为了永垂史册、青史留名的伟大领袖,这足见“意气”二字如太极, 生四象,生万物。
必修2课内教材 1,《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讲》,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群贤荟萃,人才济 济,既有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也有保守派的代表人物。这么多人能够聚 集在一起,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都要归功于一 个人——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当时,尽管蔡元培倾向于新文化,他 对旧文化却并未简单的否定和抹煞,而是认为“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 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 由发展。”这是这种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理论,加上一系列的锐意改 革,使得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应用指南: 这则材料可应用于“包容”、“融合”、“和谐”等话题作文中。作为中国高 等学府,有着百年历史的北京大学,之所以得到世人的尊敬和仰慕,成 为莘莘学子和文人学者的聚贤之地,其中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 是“兼容并包”。“兼容并包”体现了北大的自信,体现了北大的自强,体 现了北大的民主。正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样,只有将各种精华拿来吸 收,方能常新常活。 范例片断: 孔子曰:“教不倦,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他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 学生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我国近代教育家从康有为、梁启超到蔡元培、 李大钊、陶行知无一不是怀着深厚的情感去培育学生,给后人留下了无 数感人的事迹。蔡元培“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和陶行知“捧着一颗心 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都是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
光明。 一生都在帮助别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热爱,就像巴金留给人们的 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被人们永远铭记在心中。而“帮助”也成为人们前进的 灯塔,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并让温暖这颗火种撒满人间,点燃 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 (点评节录:…………文中引用课本中关于巴老的相关素材,能够加以 引申拓展,值得考生借鉴…………)
4,读《赤壁赋》,你会觉得自己处于一种月光水色的笼罩之中,聆听 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令我们折服的是作者在走出监牢到达流 放之地几乎丧失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一点也不灰心丧气,反而那么坦 荡、旷达,具有强烈的生活信念。作者融情于大自然,得人生旷达胸 怀,在大自然里寻找精神的愉悦,感悟自我,在自我里品味生命的真 谛。 应用指南: 应该说,和苏轼有关的作文素材历来为经典,在诸多的高考优秀作文中 应用。与《赤壁赋》相关的作文素材可以以此为起点挖掘拓展,应用 到“人生颜色”、“感悟人生”、“挫折”、“生命的意义”、“人生的关 键”、“个性”等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中。注意材料的选取角度,注意 不同文体的选取方式。 范例片断: (2007年高考全国卷1优秀作文“成长路上的跌倒”前六段) 雏鹰,在风雨中历练双翅,总有被树干划伤的时候;小海燕,在风浪中 如何矫健,也总有被骤雨打湿羽翼的时候。成长中的我们,总会遇到坎 坷,总会摔在地上,面对家长的期望,学校的焦灼,社会的责任,我们 应该怎样做? 我们要学会勇敢面对,学会克服困难,在失败中学会成长。
2,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写了一种境界:于世俗中寻求内心平和的 精神世界,不被肤浅的繁华所惑,始终追求自我达成的信仰。瓦尔登湖 畔景色优美,梭罗的精神以此为寄托,以自身实践对物欲横流的世界进 行着反驳。他代表着一种精神,而并非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精 神,在今天对我们更有指导意义。
应用指南: 这则素材具有代表性,梭罗与中国的陶渊明颇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 特点,可应用于“个性”、“精神家园”、“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等相 关话题与材料作文中。应用时可以拓展梭罗的相关资料,加之引用中国 的一些富有代表性的文人的诗句,进行比较阐述,效果更佳。 范例指引: (2007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令人陶醉的诗句,往往不是能够凭借枯燥的艺术理念讲清楚的。这些诗 句往往是一种细腻的、微妙的、独特的人生体验。而这种体验,不要说 外人难以体察,就是作者本人,当他处于另一种境遇,眼前所见的是另 一幅图景的时候,恐怕也难以复制出当初诗中所蕴藏的那一份情思吧。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坦诚地说,我是第一次知道这两 句诗,然而一首真正美好到极致的诗,却并不太需要读它的人先了解时 代背景、创作动机、诗人的生平遭遇等等,我们完全可以仅仅凭借一颗 跳动着的心去感受,凭借一双敏感的耳朵去倾听。换言之,好诗与上天 联系的更为紧密,而与作者倒可以层层剥离开来。因而我们只要能听懂 上天的倾诉和人间永恒不变的乐音,我们就可以无限靠近诗句中所传达 出的那份永恒不朽的感动。 读这样的诗句需要静下来,放下手中的俗务,松开心灵的桎梏,然后, 想象……如丝的细雨,轻轻的沾湿穿透春日薄如蝉翼的衣衫,如酥油一 般滋润肌肤。缓缓的,如松软的雪地上一颗被挤碎的樱桃,红色的汁液 渗出,渗到雪花的每一缕机理,在它六角形的每一个尖尖上,凝结成每 一个细小而饱满的红色珠子。而皮肤如泥土般,而令人体察不到的微弱 呼吸,吐纳着那柔滑的水滴,渐渐的,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便都有了 雨水的存在。那些雨水并非凭空生出的死水,它们有着自己的生命,或 许曾摇摆过嫩绿的水草,或许曾有鱼儿在水中吐过泡泡,或许是一泓清 泉绕过岩石青白色的脊梁,它们蒸腾、凝结,在天空中听着鸟儿的歌 声,然后那自然孕育的跳跃的灵魂,便随细雨沁入了你的身体。在这一 刻,我们还只是一个孤零零、硬邦邦的个体吗?我们同大自然灵与肉的 亲密接触不就在不经意间实现了吗?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两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和梭罗。我注意到他们的诗 文中,似乎特别强调农耕之乐,强调自给自足,用自己的双手去盖房 子、种粮食果蔬、畜养家禽家畜。而他们的伟大之处则正在于此:他们 超越了单纯的懒汉闲夫式的隐士情结,而构建了一套更为纯朴、更为谦 逊真诚的与大自然亲近的人生哲学。因而,陶渊明摆脱了魏晋名士张狂 不羁、折磨肉身、痛饮狂歌、最终服药而死的悲惨结局。而梭罗则没有 向他的后辈一样,或充满“迷惘”,或深信“垮掉”,最终在仇恨、纵欲与 郁郁寡欢中被粗砺的现实吞没。是大自然,充满善意,怀抱博大胸襟的 母神,拯救了他们在人世间伤痕累累的身躯,然后用她甘甜的乳汁和轻 暖的抚摸平息了他们内心的愤世嫉俗的怒火。他们无疑是幸运的。但如 果不是听从了上天的旨意,一心一意地将自己的心脏贴在大地上,于山 川同呼吸,与草木结友伴,他们又怎能在浑浊的世上,为后世留下一颗 纯白无限的冰玉之心,又以其感悟自然的卓越作品彪炳千秋呢? 用真心去感悟自然吧!有了那份心动,读诗,你是知音;倾吐,你就是 诗人。 (附1,阅卷点评:本文视角独特,见解不凡。作者超然于试题所提示 的角度之外,另辟蹊径,从诗句的品读入手,从容而优雅地表达了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