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耐药研究进展
引言:随着幽门螺杆菌(Hp)根除疗法的应用,Hp对抗生素耐药性日益严重,甚至已影响到部分Hp治疗方案的根除率。
对其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甲硝唑耐药机制与rdxA和FrxA基因突变有关;克拉霉素的耐药机制与Hp的23SrRNA的V区上的点突变有关;阿莫西林的耐药机制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突变有关;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与DNA旋转酶亚单位(gyrA,gyrB)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突变有关;四环素的耐药机制与Hp 16SrRNA序列中的突变有关。
耐药机制的研究对Hp的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
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
超过80%的带原者并不会表露病征。
幽门螺杆菌最初被命名为幽门弯曲菌,后为修正拉丁语语法错误而变为C. pylori。
1989年,16S rRNA基因定序等研究显示其并不属于弯曲菌属,幽门螺杆菌便被独立归类至螺杆菌属。
世界超过50%人口在消化系统上部带原有幽门螺杆菌。
感染较盛行于发展中国家,而西方国家的影响范围也逐渐缩小。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途径不明,但个体通常是于幼时被感染。
幽门螺杆菌的螺旋状被认为是演化以通过胃黏膜。
甲硝唑具有高效的杀菌作用,而且其作用不受胃酸的影响,价格便宜,因此成为治疗Hp感染的首选药物。
但是由于甲硝唑的广泛使用,其耐药菌株日益增多,耐药率逐年上升。
阿莫西林是一种β-内酰胺类药物,阿莫西林可专一性地与细菌内膜上的靶蛋白PBPs(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肽聚糖的合成,从而发挥杀菌作用。
阿莫西林由于杀菌能力强,且与克拉霉素的联合应用可以降低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因此阿莫西林成为根除Hp治疗的良好药物之一。
左氧氟沙星属于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杀菌作用,通过抑制DNA旋转酶(一种由gyrA、gyrB 分别编码A、B亚单位的四聚体,具催化DNA负性超螺旋的作用)而起作用。
有研究表明左氧氟沙星有较好的抗Hp作用,耐药率较低,且对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耐药的Hp仍保持抗菌活性,可作为克拉霉素的替代药物。
四环素为广谱抗生素,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使用四环素、铋剂、甲硝唑根除Hp,随后国外有较多关于四环素对Hp根治疗效的研究,并与铋剂、PPI、甲硝唑组成的四联疗法作为二线治疗方案。
四环素近年来作为替代药物用于Hp的根除治疗,其耐药情况较少见到报道,平均在5%左右[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