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四大名著与中国社会
走出传统路子,对人世生活和大转折的反思
▪ 西游记的宗教性反思
➢ 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 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 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 笑自陶情。苍迳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 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 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 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 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 创作与作者的生活体验的关系 ➢ 作品的反思性与宗教性 ➢ 作品的时空深邃感 ➢ 文化实践的总结和思考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五)小说的文化价值
➢ 文化实践的总结和思考
“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
➢ 《水浒》被列入禁书,挂羊头、卖狗肉,讲的是忠义,做得是 杀人放火、拦路抢劫、开黑店、卖人肉包子、劫法场。 什么叫“替天行道”?关于“道”的理解,已是人言言殊, 更何况如何“行道”,又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和理解。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四)小说的社会价值
➢ 世俗生活的舞台展现,世情世态的历史记载
世俗争斗百态,世俗式宗教,终极人生的宗教反思 平民、精英、贵族与神魔的生活理念与追求
➢ 稗官野史的价值 ➢ 宗教、信仰、饮食、文化在生活中的践行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五)小说的文化价值
走出传统路子,对人世生活和大转折的反思
▪ 水浒传
➢ 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已堪怜。 一心报国摧锋日,百战擒辽破腊年。 然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子尚依然! 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
➢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 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 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3、演变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一样,由民间口头文学
发展演变最后由文人改写成鸿篇巨制,它的成书经 历了自宋至明数百年。 中国古代社会中浪荡底层的游民价值思想 水浒世界奉行江湖道德而非法制观念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六)名著作者及版本流变
➢ 《三国演义》的主题创作背景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三)小说的流变
➢ 小说主体的变迁 ➢ 举例:红楼
“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 此套者”,“不比那些胡 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人淑 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 套之旧稿.”
“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 女, 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 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 可胜数.至 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 以致满纸 潘安, 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 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 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 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 即理.故逐一 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孔明)
前言:戏说四大名著
▪ (三)四大名著主题什么?
➢ 最黑社会的答案:
西游:(俺们天上有人) 红楼:(俺们朝廷里有人) 水浒:(俺们江湖上有人) 三国:(俺们有的是人!)
前言:戏说四大名著
▪ (三)四大名著主题什么?
➢ 最“批判”的答案:
西游:(公款旅游) 红楼:(公款嫖娼) 水浒:(公款吃喝) 三国:(为了公款旅游、公款嫖娼、公款吃喝而奋
走出传统路子,对人世生活和大转折的反思
▪ 红楼梦
➢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 净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二)中国小说的创作背景
➢ 说唱艺术到文人创作:传唱到文人生活经历的 融入
元末的话本 说唱艺人 文人与艺人的地位 正统文人的“事业”与非主流文人的创作 小说地位的变迁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三)小说的流变
➢ 小说主体的变迁
志怪小说到世情小说:从鬼神妖魔——超世俗的人情——世 俗世态
➢ 神魔小说,英雄传奇,世情生活
神魔之战、草莽英雄、乱世豪杰,贵族生活。
➢ 小说取材,都经历了由写神鬼怪异到写英雄传奇最后 到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三个大的阶段。
➢ 古代小说思想倾向千差万别。大抵神鬼志怪小说出现在封建社 会前期,总的思想倾向是宣传天道有常的循环报应思想,与封 建社会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期是相合拍的。
➢ 英雄传奇出现在封建社会中晚期,虽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某些方 面的揭露与抗议,总的倾向却脱不了“惩恶扬善的大框子,到 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时代的思想潮流,都在否 定着这个社会制度的合理性。
前言:戏说四大名著
▪ (三)四大名著主题什么?
➢ 最点题的答案:
西游:(疯狂的猴子) 红楼:(疯狂的石头) 水浒:(杀杀人,喝喝酒) 三国:(大哥,我们动手吧)
前言:戏说四大名著
▪ (三)四大名著主题什么?
➢ 最时尚的答案:
西游:(三藏的团队管理艺术浅析) 红楼:(败家子是怎样炼成的) 水浒:(兄弟连) 三国:(记实文学:是金子总会发光---记农村青年
▪ (七)红楼梦的成书、学术地位和宿命情结 ➢ 红楼梦的社会地位
艺术成就
➢ 人物是类型化还是典型化,这是古典小说与近代小说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大体上由《红楼梦》作为分水岭的。
➢ 布局首先必须服从于表达主题的需要。
《三国》的主题,从政治方面去看,是民众对仁政的向往; 从历史方面来看,是要表达一种“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观 念;从道德方面来说,是要称扬一种生死相托、患难与共的 人际关系。
主题通过全书“尊刘贬曹”的总体倾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主题与三国纷争的实际结局相比较,不能不给小说带来 浓郁的悲剧色彩,天下最后竟统一于窃国大盗,邪恶战胜了 仁义。人谋不敌天命,人不能与命争。这就规定了《三国》 全书的悲剧色彩。
➢ 英雄、好汉权术与造反的可操作性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六)名著作者及版本流变
➢ 《水浒传》作者、版本及题材演变
1、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 罗贯中著: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 施耐庵著、罗贯中编: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 施耐庵著、罗贯中序:金圣叹《水浒传序》 ➢ 施耐庵著: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七)红楼梦的成书、学术地位和宿命情结
➢ 红楼梦的社会地位:现实主义的重要转向
《红楼梦》与中国古典现实主义的终结 红楼梦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中介,为近代小说开了先河,首先
是因为它是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汲取题材。
➢ “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
施耐庵生平事迹至今知之甚少,只知与罗贯中同时, 据传曾参加过农民起义。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六)名著作者及版本流变
➢ 《水浒传》作者、版本及题材演变
2、版本
➢ 一百五十回《忠义水浒传》,前署“东原罗贯中编辑” ➢ 明崇祯末与《三国演义》合刻《英雄谱》,称“英雄谱”本 ➢ 一百十回《忠义水浒传》,亦称“英雄谱”本,内容与百十五
▪ (四)四大名著告诉我们什么?
➢ 西游:(猴子被人驯服) ➢ 红楼:(男人被女人驯服) ➢ 水浒:(好汉被官府驯服) ➢ 三国:(和平被战争驯服)
前言:戏说四大名著
▪ (四)四大名著告诉我们什么?
➢ 红楼:(亲戚靠不住) ➢ 西游:(神仙靠不住) ➢ 三国:(战友靠不住) ➢ 水浒:(老大靠不住)
《三国演义》,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历史长篇小说,同时也 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乱世题材取向:
➢ 宋元讲史话本,譬如《新编五代史平话》、《武王伐纣书》、 《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三分事 略》、《吴越春秋平话》,写的都是乱世。
➢ 宋元时的戏曲也是如此,元杂剧优秀作品也多是以乱世作背景, 如《窦娥冤》、《鲁斋郎》、《单刀赴会》、《赵氏孤儿》、 《陈州粜米》。南戏中的《琵琶记》、《拜月亭》
➢ 通俗小说戏曲不是文人自我欣赏、自我陶冶的工具,它是艺人 谋生的手段,它所面对的是广大的文化程度有限的民众,这就 决定了小说必须主要依靠请及偶尔的曲折离奇来吸引听众和观 众。乱世可以打破常规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六)名著作者及版本流变
➢ 《三国演义》的布局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它的布局受到了历史原貌的巨大牵制, 这是和世情小说、神魔小说不同的。具体来说,受到《三国 志》的制约。
《红楼梦》与其他古典小说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它的故事已 蜕尽了荒诞离奇的色彩,生活本身已成了作家所要描写的主 体,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真实性成为小说的生命,是 由《金瓶梅》开创了先例,而由《红楼梦》划了一条明显的 界线。从此,人们衡量小说的尺度,不在于是否炫奇标异, 而在于是否再现现实生活。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第一讲:名著简介
第一讲:名著简介
▪ 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四大名著对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意义 ▪ 四大名著的解读方式与研究方法
一、四大名著的成书和社会历史背景
▪ (一)何谓四大名著?名著评定
➢ 名著构成
《红楼梦》:清初,曹雪芹、高鹗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 《水浒传》:明末,施耐庵 《西游记》:明末,吴承恩
➢ 四大名著走出传统小说的路子
小和山樵评大团圆的结构陈套:
➢ “凡小说中,才子必遭颠沛,佳人定遇恶魔。花园月夜,香阁 红楼,为勾引藏奸之所。再不然,公子逃难,小姐改妆,或遭 官刑,或遇强盗,或寄迹尼庵,或羁栖异域。而逃难之才子, 有难必有遇合,所遇者定系佳人才女,极人世艰难困苦,淋漓 尽致,夫然后才子必中状元,作巡按,报仇雪恨,娶佳人而团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