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综述-陈美婧.教学总结

国内外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综述-陈美婧.教学总结

2013年Vol.28 No.1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收稿日期:2013-11-21作者简介:陈美婧(1984-,女,福建南平人,研究实习员,泉州师范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科员,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度泉州师范学院校级自选项目(项目编号2012XGB02。

一、引言据测算,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处于一个就业人数的高峰期,年均达到7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极为严峻。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帮助了解并突破学生个体就业的瓶颈,引导学生主动就业,可以很大程度地缓和这一社会矛盾。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通常是利用讲座和课程的形式介绍就业政策、求职常识等应急性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指导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使得职业指导收效微弱。

而大学生普遍希望学校针对其个性特点帮助设计职业人生,即为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一个较新的理念,它提倡以生为本,顺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高校教育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对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一理论研究相对来讲,国外职业生涯理论已逐步趋于完善和成熟,主要的相关理论有职业人格理论、职业锚理论、生涯发展理论等。

西方学者的研究从各个维度涉猎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论的不同领域。

美国作为职业指导理论的发源地,较早在学校中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已成为学校咨询活动和心理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上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强调学生的特性与职业因素相匹配,主要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Frank Parsons的“特质因素相匹配理论”为代表;第二阶段强调学生就业咨询的重要性,从职业指导向职业辅导转变,以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威廉姆逊(Williamson的《怎样咨询学生》一书为标志;第三阶段出现生涯辅导的概念。

代表人物舒伯(D.E.Super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被认为是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第四阶段以“人格——职业类型匹配理论”为代表,通过把握人格特征选择职业,从而达到人职相匹配,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Holland;第五个阶段是当代生涯辅导的最新发展阶段,生涯辅导成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计算机进行生涯辅导在校园陆续展开,生涯辅导被广泛接受。

伴随着美国职业指导理论的发展,职业生涯这一概念被提出来,它是指一个人一生在职业上的经历,尤其是职位、职业的变动、职业选择以及职业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

上世纪50年代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论逐步成熟,走上国际舞台,各国之间关于这个理论的探讨和交流也不断加深,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的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完善。

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很多都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与特性化,如特质因素论强调个体差异对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的影响;舒伯认为职业指导人员要根据测评结果,针对被指导者的需要和独特性,以被指导者为出发点,体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指导方法。

西方学者提出的最具影响力的职业生涯理论有三种:霍兰德的个人特征与职业选择理论、克鲁姆波特的社会学习理论、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这三种理论都想在外部世界与个人特性之间寻求匹配和平衡。

(二实践层面在发达国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起源较早,很多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比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都形成比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体系,并做了很多实践。

美国:中学教育阶段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到八年级时,学校就聘请专家对其进行职业兴趣分析。

中学普遍设置职业指导、生涯规划、职业选择等方面课程,生涯规划辅导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与灌输,并开展大量旨在扩展生涯经验和增进自我了解的职业探索活动和教育活动。

大学里,有专业教师针对不同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指导,并且这种指导推行的是四年职业规划项目,每个年级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除此之外,职业规划与指导社会服务机构也较为常见,学生可以在此类机构的帮助下,重新选择职业。

日本:上世纪中后期日本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正式列入高校教学计划中,以课堂教学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普及,职业生涯教育进入“课程化”时代,相关课程不断完善。

日本提出采用“出路指导”代替“职业指导”的概念,用以和社会职业指导区别开来,并从2005年开始,按一定比例免除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的法人税额,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来。

英国:英国教育部门在教育改革中逐步意识到社会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重要作用,因此重视调动各方面力量,甚至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到法律的高度,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社会各国内外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综述陈美婧(泉州师范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摘要:目前许多国家已把个性化教育作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先决条件提到了国民教育的议事日程。

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梳理国内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历史和现状,总结中国高校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国内一些先进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方法和经验总结,以期提高高校就业指导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综述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312-0051-022013年第28卷第12期陈美婧:国内外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综述部门要为学生熟悉各行各业和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学校要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必修科目,相关帮扶要延伸到学生毕业后,同时,必须与家长积极沟通联系。

德国:德国通过立法、颁布政府文件等方式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落实,这种自上而下的推行,效果非常显著。

一些大学不仅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还开展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与咨询活动。

总体而言,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个性化、立体化,服务系统化、测试工具化,服务内容丰富细致,注重职业规划教育与指导的全程化与全员化。

但缺乏系统的价值观取向,很少对学生持有的价值观加以评价,过于追求与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从而忽略社会需求,过分依赖测试手段,缺乏生动、具体、灵活的工作。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一研究内容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起步较晚,尚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基本上是引进和介绍西方的理论和实践,缺乏符合国情的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实践。

上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引起热烈反响。

学者龙立荣、吴贵明、杜映梅等相继出版了《职业生涯管理:结构与关系研究》、《中国女性职业生涯发展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等专著。

截至2013年10月,在百度上输入“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所搜到的相关文献约有1,650,000篇。

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到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论文147篇。

国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现状调查、问题及策略研究、经验总结等实践层面。

1.现状调查杨一平认为,对个性化就业指导的研究,必须深入下去,作为专题系统研究;王本贤认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未能完全根据大学生的个体需求、个性特征、生涯发展等特殊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金科阐述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探讨不同背景变量之间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差异情形以及大学生的生涯规划各个层面的相关情形;郭捍华指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内容滞后于就业形势的新要求,指导老师自身素质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2.问题及策略研究综合各文献,专家学者提出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对策主要有:通过建立个体生涯成长档案、加强个体服务的咨询、运用职业测评软件、借用心理辅助模式等手段发现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优势,达到“知己”的目的;通过专业化职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加强个性化职业指导课程教育等手段让学生理解企事业用人的标准,达到“知彼”的效果。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郑国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侧重个性分析,明确职业定位;张向前、黄种杰、骆峤嵘指出,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评估,加强社会实践及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学生应加强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对职业理想进行阶段划分;张祝秀阐释了高校毕业生一对一职业生涯辅导的价值与举措。

3.经验总结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逐步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不少研究者借鉴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通过分析与总结,努力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

目前的研究往往模仿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没有与大学生的特点很好地结合,未能很好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步骤、阶段的特征。

高校职业指导网络化、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指导与咨询活跃丰富,重视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职业指导师的专业水平有明显提升。

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和突破,但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研究不够深入,专题研究较少,独创性研究少。

(二研究方法国内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的文献中,定性与思辨居多,其中又以感悟性思辨分析为主。

定量与实证方法运用较少,但实证方法不断拓展。

具体表现:一是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成为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重要方法。

如秦俭在其论文中针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研究”采取问卷访问的方法;沈富儿运用专家访谈、学生座谈法。

二是以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理统计以揭示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检验经验理论的关系类文章不断出现。

如陈凌宇就职业生涯管理对高校应届毕业生择业影响的研究;蔡银银就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的关联性的研究;董雪琴就大学生自卑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性的研究。

三是探讨心理辅助模式、个体咨询、职业测评等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模型开始建构,如郑纯、凌辉剑、李国栋运用北森职业兴趣测评软件和心理测试软件,结合职业兴趣测试与自我性格测试,建立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用模式。

综上所述,虽然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研究在我国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

研究中探讨意义、功用的很多,但关于概念的专门研究很少。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实证方法不断拓展。

探讨性文章和经验总结较多,理论研究较少。

因此,我国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与发展。

参考文献:[1]马克.帕金森,著.金马,译.应聘中能力和个性测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2月第1版.[2]杨一平.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2(05:61-63.[3]王本贤.生涯发展理论下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辽宁教育研究,2006(12:92-94.[4]金科.大学生个性化指导实用模式探析[J].职业,2010(35:22-23.[5]郭捍华.高校职业生涯个性化指导实用模式探析[J].职业,2010(35:22-23.[6]郑国娟.基于心理辅助模式的大学生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职业时空,2006(20:71-72.[7]张向前,黄种杰,骆峤嵘.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26:88-90.[8]张祝秀.试论个性化职业指导——高校毕业生一对一职业生涯辅导的价值与举措[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4:42-43. [9]秦俭.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10]沈富儿.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探讨[D].厦门:厦门大学,2008.[11]陈凌宇.职业生涯管理对高校应届毕业生择业影响研究——国有商业银行应届毕业生职业生涯管理个案研究[D].北京:对(下转第62页2013年第28卷第12期陈永衡:民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超过了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