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浮力》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材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认识浮力》下面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力学部分,属于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它是建立在前一章力与运动,尤其是二力平衡的基础上的一课,当然,他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下两节浮力的大小探究、计算、物体的沉浮,所以很关键。
二、说学生情况
1、知识基础
本届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尤其是数学计算很不理想,这位本节课的浮力大小的计算带来了困难。
但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已有了力的一些基本知识,虽不能灵活运用,但也对本节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认知水平
学生已具备了一些认知能力,但感性认识仍强于理性认识,并且很多同学缺乏意志力,没有耐心,但对感兴趣的东西有敢挑战,愿意努力去弄清楚的精神。
3、任教班级学生特点
我所任教的年级,共两个班,60名学生,他们对实验探究、常见问题找原因等学习方式很感兴趣,有较强的参与欲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浮力,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物体的沉浮条件。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和认识浮力的存在知道怎样用测力计测量浮力,经历推理
过程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浮力与压力、重力的关系,体会物理概念之间的联系,
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进一步对物理产生兴趣。
由于本年级的学生基础差一点,我觉得本节课的应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做一侧重。
因为浮力这一章内容尤其是浮力的计算,它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难点,如果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无疑能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一个很大的推动力,也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使他们能在浓厚的兴趣下学习枯燥的内容而不产生厌烦感。
四、说重点难点
认识浮力的存在、产生的原因及沉浮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其中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以尝试教学为主,以学生的兴趣为贯穿始终,掌握浮力知识为教学目标的一节课。
为了实现这一点,我采用了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体验过程,通过分组、回答问题、讨论问题,表达见解,充分的去体现他们的自主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结合多媒体能展现形象生动图片、动画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来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本节课的开始我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三个图片并加以问题。
第一个图片是《曹冲称象》,当然也是书上的图片,问题是:古时不能用称直接称的大象,曹冲能把它称出来,你能吗?用学生熟知的故事,直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浮力,这时我再加上一个问题,怎么知道船上的石头和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呢?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一个疑问的旋涡;第二个图片是《两条船》,问题是:木头能在水上漂,这谁都知道,可轮船是铁的,怎么也能在水上漂呢?这是一个他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可这当中还竟然有他们想不到地方,这时在他们的大脑内又有了疑问,好奇的欲望充满了他们的大脑,兴趣得到了提升;第三个图片是《热气球》,问题是:水有浮力很常见,谁也知道,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么也能漂浮东西呢?到这里,学生们的大脑已经充满了各种疑问,急需要找到答案,兴趣又一次霸占了他们的大脑。
为了找到答案,他们马上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这三个图片和问题虽然在本节课得不到最终解决,但为本节课的学习增加了动力,也为以后的学习做了一个心理准备。
(二)、学习过程
第一环节:出示学习目标
在出示学习目标后,我让学生自己先看一看课文,尝试着自学一下,提醒他们,不要急于求成,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把不懂的地方加以注意,待会老师在讲解时再慢慢解决,这样学生们便带着尝试着学习后不懂之处进入了下一环节的学习。
第二环节:什么是浮力
这一知识比较容易学习,这里我采用了学生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方法。
在分开小组,简单的说明怎样实验后,就不再多讲,关键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让他们体验将盖紧瓶盖的空矿泉水瓶压入水中的感觉,让学生自己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把一个铁块挂在测力计上,放入水中,这让他们知道即使在水中沉底的物体,随着物体的慢慢浸入水中,也受浮力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大,当物体全部放进水时,浮力的大小就不再变了,总结出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它的大小就是测力计上少的那一部分力,即称重法求浮力:F浮=F1—F2,从实验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然后,再让他们讨论开始的图片,热气球受不受浮力的作用呢?找几个小组说一说他们的看法,最后加以多媒体展示、强调,使他们学到的知识更加深入大脑。
第三环节:浮力产生的原因
其实在第一个环节的学习时,学生们就有了疑问,他们知道浮力是水对物体的作用,但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是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我们这一届基础差,知识面很窄的学生,单单看书是很难理解这一点的。
在这里我首先通过一个“小魔术”启发学生的大脑。
用两个纸杯,一个完好无损,一个杯底儿有小洞,每个纸杯内放一个乒乓球,向纸杯中加水,请学生观察有什么样的现象?同时问他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然后分组实验,将乒乓球置于一个底部掏空,去掉瓶盖的漏斗形可乐瓶中,向瓶中注入水观察现象,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寻找原因,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发现物理现象及规律。
最后我用演示动画的方法来进一步的解决这一问题。
先让他们回忆一下液体压强的特点,分析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接着演示动画,把较抽象的东西形象化,结合理论推导,使他们按照思维的逻辑一步一步的把谜底揭开。
同时放慢课堂节奏,不催促他们,不增加他们的大脑负担,保持住他们的兴趣,耐心的引导他们,由他们自己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即另一种求浮力的方法F浮= F向上- F向下。
随着这一系列的活动的进行,这一难点便得以突破。
第四环节:物体的沉浮条件
当上一知识点的学习结束后,学生兴奋的大脑大都要松懈下来,这时也不要太急,在稍作停顿之后,由老师重新提出第三个要研究的问题,即:既然物体都受浮力,那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还有的悬浮、漂浮呢?这一问题很常见,可学生们想的不多,兴趣又一次在大脑内站起岗来,到这应先让他们想想,物体在液体内部还受什么力?他的方向怎样?同时请他们在自己的草稿纸上画一画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再随着老师进一步的展示图片,这一知识点很快就会迎刃而解。
然后,让他们想一想,讨论讨论钢铁做的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使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更加扎实。
七、说课堂练习
本节课除了书上发展空间上的三道题外,我自己又设计了七道题,书上的先让学生做第一次尝试,进行确定答案,纠正不足后在做我设计的题,做第二次尝试,这也是他们的作业。
当然,这些问题大都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还有的是对本节知识的延伸,这其中有文字,有图片,有填空,有选择,有问答,有计算。
总的来说,简单的多,复杂的少,虽然题量不大,但样式丰富,既能巩固课堂内容,又能不让学生乏味,使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兴趣。
八、说课堂板书
这一节的板书我采用的方法是,我写出题目,然后让学生上黑板将每一环节的知识点写到黑板上,大至为:
第2节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竖直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方向竖直向上。
F > G 上浮
F浮= F1—F2 F = G 悬浮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F < G 下沉
浸在液体内部的物体,受到上下压力差造成的 F = G 漂浮
F浮=F向上—F向下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练习为主”的尝试理论,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因为我刚担任物理学科教师不久,对课程的分析深度可能不够,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也不够到位,难免出现疏漏和欠缺,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多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