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本文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论述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促进人的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中进行,有赖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现代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推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

同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人的片面发展也即人的异化。

基于此,文章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整体的现代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一精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

马克思等精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历史之迷解答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

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使人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②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作为人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为基本出发点,从而第一次把人的发展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

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第二,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结合;第四,解放发展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第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解读在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人的现代化。

什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即人的综合素质的现代化,是指人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各种素质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时期,中国人的现代化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能力的现代化,即人的能力由“专”向“通”的转变;第二,认知结构的现代化,即从单一结构向复合结构转变;第三,需要的现代化,即由单一物质生活的需要向全面需要的转变;第四,行为能力的现代化,即由盲从行为向文明行为的转变;第五,思维模式的现代化,即由片面思想方式向辩证思维方式的转变。

③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快速、科技进步巨大和文化交流频繁。

这为人的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稳步增长、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民主政治权利日趋完善,这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

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机遇的背后意味着挑战,成绩的产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生产生活问题。

经济的迅速增长并不能完全消除经济生产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且一些新的问题又不断产生。

第一,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普遍摆脱了贫困,但并没有实现“共同富裕”,而且基尼系数居高不下。

第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地理条件和国家政策倾斜度等的不同,我国的中、东、西等三大区域的发展呈现了明显不平衡的态势。

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教育发展还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地区间的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第三,就业问题突出。

高校在扩招的同时,也带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世界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就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作为其主体的人的发展。

二是文化生产的反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不可避免地打上商品经济的痕迹,文化生产单纯追求“卖点”和“流行”,从而违背文化生产力的核心价值,出现反文化的结果,人仍然在物欲的统治之下,导致人的发展的新异化。

在中国,大众文化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不断占领文化市场并导致精英文化边缘化。

而精英文化所倡导的重视审美、人文价值等文化特质恰恰是有利于人的发展的。

④大众文化通过影视、网络等将其理念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每个领域,使文化的价值意义日益削减,从而导致人的发展平面化。

三是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而人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生态文明的状况。

现代社会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质污染、物种灭绝、自然灾害频发等无不是生态系统破坏的真实写照。

这也充分表明,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加剧,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对此的强烈回应。

这些问题的产生和存在,说明了“我国现代人的总体素质、生活行为、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不发达、不成熟、不平衡、不完全的过渡性特征”⑤。

基于此,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当下的问题,从整体上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

论文摘要:教育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其实质是教育的理想追求;而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作为教育理想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则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想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想作为一种指向未来的观念,是指人们对未来教育状态的完美设想,它通常表现为教育目的和教育行为的应然状态,并和教育的实然状态相区分。

尽管客观现实对教育理想的产生和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但教育主体对理想的教育形态的追求却是从没中止过的。

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充分发展以及个人能力和社会全体成员能力的统一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解放全人类,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充分、统一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教育组织对受教育者的价值期望,也是受教育者自我的价值追求,因而是教育目的的应然状态。

而且,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理想的实现过程。

因此,教育理想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关联、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一、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作为人们的理想追求,教育平等与社会平等也是实现教育理想的两个基本条件教育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内在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必须遵循的规律,教育也不例外。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揭示的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来认识教育功能、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相互关系。

托尔斯顿·胡森Husen·T把教育平等分为教育起点的平等、教育过程的平等和教育结果的平等。

教育起点的平等体现为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教育过程的平等是指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以及其他教育影响因素教材、教法等在教育活动中所享受的平等,而教育结果的平等则是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中的主体的最终体现。

综合教育平等这三方面的内涵,教育平等就是指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在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中的平等权利的实现。

教育理想的实现,不能不以教育平等这一内在条件作为前提。

社会平等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外在条件。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必须适应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处理好与科学技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以及人口、资源、民族、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系,并对这些方面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这涉及教育外部关系规律。

应当说,社会平等体现为在同一社会中任何人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但由于阶级和经济能力不平衡的存在,人要享受平等的社会权利只是一种理想追求。

当教育理想适应社会关系发展规律时,它就会相应得到实现;可一旦教育理想与社会关系发展规律不相适应时,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就会成为教育理想实现的障碍。

可以说,教育理想的方向性和可行性掌握在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阶级所能实现的社会平等程度上。

教育理想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随着主体认识的改变与社会背景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理想的设想也会发生转变。

但无论这种主观期望发生怎么样的变化,教育理想的实现都不能超出其内部关系规律和外部关系规律。

教育理想主要体现在教育目的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的的应然形态,与教育平等、社会平等有着重要的联系。

二、教育平等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因此被称为“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自由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如马克思所明确指出的,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中的“每一个单个人”的发展。

然而,没有教育平等,就不可能实现个体的整个身心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人的发展只能是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而不应是一部分人得到发展,另一部分人却得不到发展。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教育就要通过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来促使个体整体素质的发展,而教育平等则是确保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

这是因为:人即目的,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只有尊重每一个体的基本人权与自由的发展,做到教育起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平等,才能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教育起点的平等,是指教育组织为全社会的各个人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教育应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以促进受教育者身心自由、和谐、全面、充分地发展。

各个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接受教育的起点也应有不同。

教育起点的平等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起点,个体如果享受不到受教育权利的平等,连最基本的发展机会都不存在,那么其全面的发展则无从谈起。

真正的教育平等不仅仅是教育起点的平等,而且是教育过程中的平等。

教育过程的平等是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所应享受的受教育的平等,是指每个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都享受到的平等且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