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的有关技术要求
十、沉降观测稳定标准(1)
• (JGJ8-2007)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 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 0.01~0.04m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 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 18-2006)规定沉 降稳定标准是: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 与时间关系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 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于2√2 倍测量中 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观测,软地层二、 三级多层建筑以 0.02~0.04mm/d,高层和一级建筑以 0.01mm/d 为稳定阶段标准。
九、监测频率(1)
•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应随施工 进度及时观测。重要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 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 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一般 建筑,可在一层构造柱脱模后进行观测。按一 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 况每升高1~2层(1-5层)为一观测周期,沉 降速度≥0.5mm/d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 措施,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观测 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载情况而定。多 层建筑每加高1~2层观测一次。
八、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1)
•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 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点位 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 15m处或每间隔2~3根柱基上; •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 处的两侧; • (3)建筑物伸缩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 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 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九、监测频率 (3)
• (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 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除有特殊要求者 外,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 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观测1次,直 至稳定为止。 • (3)在观测过程中,如有基础附近荷载突然 增减、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降雨等情况, 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 量沉降或上浮,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 立即进行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三、地基基础等级的规定(1)
甲级 • 1.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 2.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 3.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 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 • 4.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 车库,商场.运动场等) • 5.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三、地基基础等级的规定(2)
• • • • • 甲级 6.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 括高边坡) 7.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 8.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 9.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 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
七、工作基点的设置
•
工作基点(以下简称基点)是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应根据工程的沉降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而 沉降施测方案应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 制订。依据工作经验,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设三个 基点,且与建筑物相距50m至100m间的范围为宜。基点 可利用已有的、稳定性好的埋石点和墙脚水准点,也可 以在该区域内基础稳定、修建时间长的建筑物上设置墙 脚水准点。若区域内不具备上述条件,则可按相应要求, 选在隐蔽性好且通视良好、确保安全的地方埋设基点。 所布设的基点,在未确定其稳定性前,严禁使用。因此, 每次都要测定基点间的高差,以判定它们之间是否相对 稳定,并且基点要定期与远离建筑物的高等级水准点联 测,以检核其本身的稳定性。
•
六、水准基点的设置(2)
•
建筑物和构筑物沉降观测的每一区域,必须有足够 数量的水准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规 定并不得少于3个。水准点应考虑永久使用,埋设坚固 (不应埋设在道路、仓库、河岸、新填土、将建设或堆 料的地方以及受震动影响的范围内),与被观测的建筑 物和构筑物的间距为30~50m,水准点帽头宜用铜或不 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代替,应注意防锈。水准点埋设 须在基坑开挖前15天完成。 • 水准基点可按实际要求,采用深埋式和浅埋式两种, 但每一观测区域内,至少应设置一个深埋式水准点
沉降观测注意事项
• (3)为加强沉降观测精度,观测时要做到五固定:即 观测路线、测站位置、观测人员、观测使用仪器、观 测方法,在前后的观测过程中需固定一致。 • (4)因第一次观测值没形成周期比较,为保证初始观 测值的精度,应采取两次观测结果取平均值。 • (5)沉降观测路线要闭合,路线由工作基点和沉降观 测点组成的闭合环,每次观测完毕计算闭合差(一级 ≤0.3√n mm,二级≤1.0√n mm,n为测站数),若闭合 差超限,需重新观测使闭合差在限差范围内,以确保 沉降观测精度。
十一、沉降观测注意事项
• (1)外业手簿 • 外业手簿是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基本资料,应做到记录 认真、字迹清晰、整洁、格式统一。记录不得转抄或 涂改,如观测、记录数据有误,应在观测记录时立即 将错误数据用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上正确数字,正 确数字及被划去数字均应清晰可辨认,并加盖更改人 的红章。 • (2)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 卷扬机等振动影响范围内。(避免检测环境对观测精 度的影响)
(2)
(12)
五、沉降观测仪器的选用
•
三、步骤: 1. 水准仪认识 水准仪主要组成部分:望远镜 、水准器、基 座 准星
目镜对光螺旋 物镜对光螺旋 物镜
目镜
水平微调螺旋 脚螺旋
水准实验所用仪器:WILD水准仪的结构组成
带提把粗瞄准器 的弧型提把
DiNi 图示
目镜对焦 水平气泡 显示面 板 盘键 口传 输 接
沉降观测的有关技术要求
三冶测量大队:杨连华 2016年5月
一、沉降观测的目的和意义(1)
• 沉降观测之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对拟建 建筑物施工过程进行周期性观测,了解 建筑物在施工加荷以及入住或设备安装 加荷过程中的沉降变化。从而为设计提 供依据,也为后期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因此,在建筑物主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 沉降量的动态观测。
九、监测频率(2)
• 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 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设备安装等) 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 少在增高荷载的25%、50%、75%和100% 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 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 期间,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封顶后1~ 2月观测一次,竣工后观测周期,根据建筑 物的稳定情况确定。竣工时总观测次数不 得少于5次;
八、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2)
•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5m而地质复 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墙 中部布点,在室内地面中心以及四周设地 面点; • (5)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 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 (6)各种构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的对称 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
三、地基基础等级的规定(3)
• 乙级 • 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 丙级 • 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 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 物;次要的轻型建筑物
四、沉降观测的级别、精度指标及适用范围
(一)
(0.3)
(1.5)
(二)
(0.5 )
(3)
(三)
(1)
(6)
(四)
十、沉降观测稳定标准(2)
•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 18-2006)规定竣 工验收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允许值是: • (1)高层建筑和一级建筑物平均沉降速度≤0.06 mm/d, 最大沉降速度≤0.08mm/d且不多于2处; • (2)二级、三级、多层建筑物和低层建筑物平均沉降 速度≤0.10 mm/d,最大沉降速度≤0.12mm/d且不多于2 处。 • 二、三级多层建筑以0.04mm/d,高层和一级建筑以 0.01mm/d为稳定标准。 (沉降最大值点) •
“双动” 调焦旋钮 快捷 键 水平微动螺旋
360°水平测角环
DINI面板
数字英文 显示
数字和字母键盘
测量程序
删 除 大小字母、数字切 天宝程序 菜单 开关 测量键 取 消
确 定 方向 键
读数方法
• 精平后,转动“测微螺旋”,使十字丝的 楔形丝精确夹准某一整分划线。 • 将整分划值和测微器中的读数合起来。
沉降观测注意事项
• 当建筑变形观测过程中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 必须立即报告委托方,同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 数或调整变形测量方案: 1 变形量或变形速率出现异常变化; 2 变形量达到或超出预警值; 3 周边或开挖面出现塌陷、滑坡; 4 建筑本身、周边建筑及地表出现异常; 5 由于地震、暴雨、冻融等自然灾害引起的其 他变形异常准仪
中翰 ZHAL自动安平水准仪
Leica NA700 Series
六、水准基点的设置(1)
水准基点的设置:基点设置以保证其稳定可靠 为原则,宜设置在基岩上,或设置在压缩性较低 的土层上。水准基点的位置,宜靠近观测对象, 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外。 •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标高定位时使用的 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水准基点。如水准点与观测 点距离过大,为保证观测的精度,应在建筑物或 构造物附近,另行埋设水准基点。
一、沉降观测的目的和意义(2)
• 其主要目的有: • 根据观测数据控制、调整施工加荷 速率; • 预测沉降趋势,确定建筑物的沉降 稳定时间; • 通过实测沉降量,预测沉降量并验 证设计合理性;进行设计的再优化, 控制和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
二、沉降观测的适用范围
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2 .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 乙级的建筑; 3 .加层、扩建建筑; 4 .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 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 5 .需要积累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建 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