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总结与梳理.doc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总结与梳理.doc

8上第四单元复习总结篇目作者简介及朝代内容、情感、主旨句通假字、古今异义、成语重点字、词、句欣赏点《与朱元思书》吴均 (469 —— 520) ,字叔庠,吴兴故鄣( 今浙江安吉 ) 人,南朝粱文学家。

思想感情: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本文通过对富春江奇特秀丽景色的描写,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主旨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中心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通假字:有时见日见同“现”,显现,显露。

窥欲忘反'反 \' 同 \' 返 \' 、返回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古今异义:鸢飞戾天者古:至今:罪过,乖张经纶世务者古:筹划、治理。

今: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重点字:缥(pi ǎo)碍(ài)竞(jìng)泠(líng)嘤(yīng)鸢(yuān)戾( l ì)轩(xuān)邈( miǎo)重点词:风烟:指烟雾。

俱:都;共色:同样的颜色。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 \' 光景 \'\'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到了极点。

绝:停。

急湍:急流的水;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友好或美丽)鸟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息心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上,在上,犹:好像,如同。

交映:互相掩映。

缥碧:青白色。

韵:和谐声音。

重点句: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它飘向哪个方向。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浪好像飞奔的马。

3.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在长久不断地叫,从不停止;猿猴也在不停地哀鸣。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那些像老鹰那样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 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6、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7、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 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薄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2、理解性默写: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写山 \' 奇 \' 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全文共两段,第一段为总写,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

第二段是为分写。

先写\' 异水 \' ,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流舒缓处,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湍急处。

再写\' 奇山 \' ,以负、竞、轩邈、争、直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泉声、鸟声、蝉声、猿声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分)(1)从 \'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 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2)从 \'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欣赏: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

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讨论: \'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 \' 奇\' 在何处?* 奇在 \'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句中连用 \' 负、竟、轩、邈、争、指 \' 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后人敬称“靖节先生”。

东晋著名文学家,诗人。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内容:文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鄙弃世俗荣利、独善其身的精神。

思想性格:志趣高洁,淡泊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主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通假字古今异义:造饮辄尽古:往,到今:常用于“创造” “制造”等义赞曰古: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

今:赞美,夸赞每有会意古:对内容有所领会今: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成语:不求甚解: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工夫。

今天指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重点字:嗜Shì辄zh ?吝lìn褐ha箪dān汲jí俦ch?u 觞 shāng瓢piáo屡lǚ娄l ?u欤yú重点词:何许、不详、因以为、慕、好、甚解、会意、性嗜酒,亲旧,或置酒、造饮辄尽,期、既、曾不吝情、环堵萧然,蔽;褐,屡,晏如、颇示、赞、戚戚、汲汲、兹若人之俦乎、觞、欤、重点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造饮辄尽,其在必醉。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对名利看得很淡,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的追求, 安贫乐道,文中反映他这种思想性格特点的句子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如何理解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不能仅理解为一种读书方法, 即不死抠字眼, 而力求理解真谛 , 它还与作者的“不慕荣利”有关。

他读书的目的, 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的体现。

3、他“嗜酒如命”,是否颓废消极?五柳先生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这是他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他饮酒时“造饮辄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也是他率真自然的体现。

4、作者如此喜欢“著文章”,却只是“自娱”,说明什么?五柳先生才华出众,著文章不是要给别人看, 更不是要献给统治者去求得官禄, 而只是“自娱”,这正是他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体现,与世人的追名逐利形成了鲜明对比,使这个身处污浊社会而保持高风亮节的五柳先生形象更加令人钦佩万分。

5、五柳先生的生活状况说明了什么?“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写出陶渊明安贫乐道,豁达乐观的精神。

6、最后一段“赞”有什么作用?文末的“赞”借用典故称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无怀氏、葛天氏之民,是对他高洁人格的再度赞扬。

7、文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分别与上文哪些句子对应?不戚戚于贫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不汲汲于富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马说》韩愈( 768—— 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内容: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寄托了作用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思想感情: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

中心论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古今异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等同,一样今:指等候,等待成语中的“马”:指廘为马,龙马精神,心猿意马,青梅竹马,老马识途,马革裹尸,马首是瞻,塞翁失马,天马行空,车水马龙重点字: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食马sì 祗zhǐ重点词:祗辱、骈、称、故、虽、一食、食马者、才美、外见、等、常、策之、执策、道、尽、材、鸣、通、执、临、知、重点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且欲于常马等不可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马说”即谈马、论马。

写作方法:托物寓意的特点。

题目《马说》和全篇的说马。

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物寓意。

1、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文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这是一种什么句式?“不”字,将“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用三个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4、“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千里马—人才(被埋没摧残、怀才不遇的人才)伯乐—识才之人(让人发挥作用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昏庸的统治者1、用原文填空:________________ 是全文的主旨句,因为这种客观现象,造成了“千里马”___________ 的遭遇。

所以文章最后,作者感情达到高潮,大声感叹________________, 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