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操的文学成就宁殷1338130333 摘要;曹操这一历史人物虽然世人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一个传奇。
他是一个具有文才武略的政治家,不仅自己积极从事创作,开创新局面。
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延揽人才,网罗贤士,形成了以其曹氏父子为中心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集团,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字;个人风格诗歌成就名篇分析散文特点正文:曹操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开建安风气之先的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文学事业上,把文学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延揽天下文士,奖掖文学人才,给作家们以较高的社会地位,为其创作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对建安文学的繁荣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他更以自己的创作,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曹操的作品明人张溥辑有《魏武帝集》,收令,教,乐府,古辞等140余篇。
中华书局校勘本《曹操集》收录诗歌122首,文章152篇,较为完备。
曹操在文学上历来最被人推崇的,是他的诗。
相传曹操“登高必赋”,每赋“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他的诗现存的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且大都是乐府相和歌辞——一种利用管乐和弦乐相和伴奏,主要在宴会上演唱的歌曲的歌词。
这与他一生爱好音乐并精通音律有关。
但曹操亲自写作乐府歌辞供乐工演唱,不仅仅是爱好问题。
他的乐府诗往往突破旧题的限制或自创新题,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思想感情,在娱乐性的歌辞中融入个人的人生感慨,而又不太顾及诗的整体结构的严密,凡此均反映了他在艺术上也不受传统习惯束缚的“通脱”性格。
曹操今存二十一首乐府诗,其中艺术形式上有三言,四言,五言,而以四言居多。
其五言诗善于叙事,描写,并融入自己的感情,推动了五言体的新发展。
其四言诗成就更高,继承了“国风”和“小雅”赋比兴的手法和抒情的传统,使中衰了七百年的四言诗重放光彩。
语言运用上朴质,自然又遒劲有力。
既学习乐府民歌的表达方式,不事雕琢,不求辞藻,真率自然,恰当地结合自己的性格个性,无论写事抒情,都掷地有声。
内容上除《气出唱》《陌上桑》等是表现仙游题材,《短歌行周西伯昌》是歌咏历史题材的以外,大都是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生活感受。
下面,笔者会通过几首比较突出的作品来浅谈一下曹操的文学创作。
从曹操的乐府诗中可以看到诗人的打着个人印记的激情,这不仅仅是汉代民歌中所没有的,在仅存的几篇汉代文人所作乐府相和歌辞中也看不到。
其最典型的例子,应当数《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此诗当是曹操为宴会而创作的乐府歌辞,因此并不以思想的深邃见长。
从内容上看,第一节所表达的人生短暂,只能借酒消愁的感叹,与以下展示的期待天下贤才归于他麾下而成就功业的愿望,二者之间实存在着尖锐的冲突。
因为面对短暂的人生,像曹操这般具有雄才伟略的乱世英雄也只能无奈地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么他希望才智之士助其建功立业的宏伟目标,其本身是否有价值也就存在极大的疑问。
不过,如果考虑到这是一首在宴会上演唱的乐歌,也就可以理解,其第一节乃是劝与宴者放怀痛饮,第二第三节对与宴者表示其深厚的感情,包括原先对他们的怀念和由于他们的到来而产生的喜悦,末节则希望目前还无枝可依的贤士都来与他共同创业,他将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态度一概容纳,并学习周公一饭三吐哺的精神,做到“天下归心”。
总之,这是一首以感动与宴者为目的的乐府诗,诗人所要表达的是对他们的热情与坦诚,运用象征手法去倾诉自己的愿望,因而对一般读者也深具感染力。
换言之,即使在这样的劝酒歌中,曹操也投入了自己的由人生的感慨和平日经受的忧愁痛苦所凝结而成的激情,而诗句的感人力量,也正来自这种激情。
钟嵘《诗品》评曹操诗说“曹工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说得非常有道理。
而这种有着曹氏独特激情的诗歌,同样也体现在曹操的写景诗和叙事诗里。
曹操的写景诗中,最为突出的是《不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
这首诗描绘大海的波澜壮阔,于写景中投射了个人气质,格调上与《短歌行》十分相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淡淡,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篇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山水诗。
虽然在先秦的《诗经》和《楚辞》中已有若干写景的句子,但那都是以景抒情;汉代大赋中的写景,又都是为了显示园苑宫馆之盛。
而像《观沧海》这首诗这样客观而集中地描绘自然景色之美,又能与诗人个人情感自然融合为一的,在我国文学史上确实还是第一次。
此诗着意表现大海的磅礴气势和壮阔景象,显露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
诗的起句平实,只是交代观海位置。
按着写放眼纵观大海,之间水天辽阔,波光荡漾。
一个“何”字准确地表现出诗人登上山头一眼瞥见沧海时所引起的惊讶神情。
诗人的视线由远至近,见到海上“山岛竦峙”,岛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虽是秋天,却处处充满活力。
徒然秋风劲吹,草木发声,海上洪波巨浪。
诗人的心像大海一样不能平静,他想到那运行的日月,灿烂的星河以致整个宇宙都出自大海的怀抱之中,这是何等壮观的境界啊!一个动荡不安而又包容一切的大海形象出现了。
所以说,诗人写海其实也是在写自己。
因此,他写海并不专门写海的外观,而是写海的壮阔气势。
在手法上可以说是虚实相见,动静结合。
写海的外貌全属实写,其中不仅写了静景,也写了动景。
在布设景物时,由于插入山岛草木,海景又不显单调。
由于引入秋风,方显出大海生气。
而写大海气度恢弘则用虚笔。
这种虚拟之词出现在实写之后,尽管夸张,仍然很真实地表现出了大海的特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写海来写人的性情,抱负,非常精彩!由于大半生都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度过,曹操对于军旅生活又颇为深刻的感受。
他的不少乐府诗,以行军或者战争为题材,且情致深切,刻画入微。
《却东西门行》,《苦寒行》描写战士征途的艰辛和思归之情,实际上也包含了作者本人在统率大军征战过程中所产生的伤感。
其中《苦寒行》描绘征途的艰辛,抒发的感情真实而动人。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阪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旧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此诗虽为叙事,但其个人的激情仍蕴含其中。
一唱三叹,抒情气氛极浓,表现出一种悲壮的美。
作为军事统帅,他厌恶战争的情绪竟也如此强烈,甚至发出了“我心何拂郁,思欲一东归”的悲吟!这种感情其实正是出于认得本性。
然而,为什么不索性撤兵回归呢?他以象征的手法回答道: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要回去的路已经断绝了。
这是因为:正在与其他政治军事力量苦斗着的曹操诗没有退路的,回头意味着死亡。
曹操可是英雄呀! ,我们在这里听到的,已经不再是诗人在行军途中的呻吟,更是他在人生路途上的悲鸣,但他终于战胜了自己,战胜了敌人,成为了后世公认的大英雄。
作为叙事诗,此篇在结构上虽不甚严密,而刻画军旅生活的佳句时见其中。
像“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用野兽人的恣意对峙呈现行军途中环境的险恶。
“斧冰持作糜”,将严寒酷冷之中战士食粮的奇缺直观地加以描摹,便都达到了一种可以入画的境界。
而尤其重要的是,此诗将叙事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汉乐府中的叙事内容,大抵描绘生活中的个别事件。
如《十五从军中》,《陌上桑》等;至曹操的乐府诗,则已能从宏观的视角富有条理地描绘大规模的复杂过程,并在整体上显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宏阔气势,此诗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此外像《薤露行》,<蒿里行》两诗突破乐府旧题原本为挽歌的旧制,直接表现汉代末征战史诗,尽管铺叙尚有散漫而不凝练之病,但叙事分明,境象开阔,在古代诗歌叙事方式的进步历程中,仍有独特的意义。
至如《蒿里行》的下引段落,以由近及远,交错迭现的形式,突现战后的惨痛与战争的严酷,有有一种惊心动魄的冲击视觉与情感的效力。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人不假比兴,纯用白描,寥寥几笔就将悲惨凄凉,让人触目惊心的广阔社会画面展现在。
中世文学发展到汉末,由于外部的社会文化急剧变革,诗人内心表现自我愿望的强烈,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样的时刻,既需要一个人站出来担任新文学开拓者的角色,也需要一种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学形式充当通向未来文学的实验工具。
曹操及其乐府诗,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与背景上成为建安文学的先锋。
他的无所顾忌的个性及其特殊的政治地位,使他十分成功地在汉末流行乐坛掀起了一股味旧曲填新词乃至创新曲新词的狂飙。
他将自身的感慨,迷茫,悲哀,激奋融进那些形制尚不免有些粗糙的乐府歌辞中,把一向不被重视因而也常常不署作者名的乐府诗提升为文人作品。
因此建安文学后来发展的主流,在相当程度上正是继承了曹操乐府诗的精神特征。
曹操的散文也很有特色。
曹操的思想开放,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落实在政治,治军,治家的行动上。
他好法术,尚刑名,但对儒术并不一概废弃。
各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都是工具,只要对统一国家,巩固权益有益,就拿过来用。
由于讲实用,他对传统思想的突破,就更大胆,更自然,更显得理直气壮。
既有为我所用,敢作敢为的处世态度,又享有最大的言论自由,曹操为文自然有通脱,清峻,质朴的风格取向。
思想自由,持论通脱,易使散文创作具有任气,随意的特点。
所谓“通脱”就是行为举止无所拘束而不偏执。
曹操作文,全是随意而为。
由于“随意”,故其为文能说真话,求真美。
如《又下诸侯长史令》中“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
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以谁为心腹也。
”又如《求贤令》中“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士”。
都明白道出了自己的用心。
除了立论通脱,任气,曹操散文风格的清朗,峻健,主要是通过清约峻直的语言艺术表现出来的。
其文用语简约,质朴,论理说事,无不径遂直言。
无论长短,行文疏朗而简约。
而直言其意,多不展开论说,只以结论告人。
意思明白,且说得使人感到毫无可商量辩解之处。
如《止省东曹令》中短短的几个字:日出于东,月盛于东,凡人言方,亦复先东,何以省东曹。
无不表现出语斩截,说一不二的特点。
而实是以不合逻辑之理强说自家主张。
曹操为人,最忌“以伪假实,条不胜华”。
不愿“饰辞”之举。
以至生活上“雅性节俭,不好华丽”。
这种个性透露在他的文论主张当中,故有为文“勿得浮华”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