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阳木雕社会实践文字整理报告

东阳木雕社会实践文字整理报告

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老辈艺术家们的木雕人生世界上的雕刻艺术当属中国为最,而木器雕刻又以东阳木雕为佳。

东阳木雕因地而名,自唐至今千余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物质化的快速侵染,东阳木雕作为非物质文化受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会放下姿态去安静的学习这项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古老艺术瑰宝。

而精湛的掌握这项木雕艺术的老艺人们也大多进入古稀之年,当我们通过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才真正领悟到东阳木雕这件艺术瑰宝的伟大和精华所在。

在东阳有很多著名的木雕雕刻大师,其中有为百姓所熟知,在行业内被封为“雕花皇帝”杜云松、“雕花状元”楼水明、“雕花宰相”黄紫金。

目前较为著名的东洋木雕雕刻大师,主要有获得“亚太手工艺大师”的陆光正大师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冯文土。

继承发扬木雕艺术,翁凿、占铁雕刻木雕人生陆光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阳木雕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1988年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8年荣获“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同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评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历任东阳木雕总厂厂长,东阳木雕技校校长、深圳东方工艺装饰公司特聘总设计师等职。

)东阳木雕起源于唐朝,从宋朝一直发展到明清到现代。

据东阳的《康熙新志》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

陆氏墓与唐元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同在20世纪初被盗,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可见唐代太和年以前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一定程度。

现存的宋代建隆二年所雕的善才童子和观音菩萨像造型古雅端庄,足以说明东阳木雕当时的水平与风格。

明代时期,东阳逐渐发展成为木雕工艺的著名产地。

主要制作生产罗汉、佛像及宫殿、寺庙、园林、住宅等建筑装饰。

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东阳木雕已闻名全国。

当时,约有400余名来自东阳的能工巧匠进京修缮宫殿,雕制宫灯及龙床、龙椅、案几等。

后来,东阳木雕在雕刻花床、箱柜等家具用品方面,也相当有名气。

这些呢,在现存的卢宅"肃雍堂"和白坦"务本堂"、马上桥"一经堂"等古建筑处都可以看到当时的高超技艺。

辛亥革命之后,东阳木雕开始转向买卖,形成东阳木雕产品的盛期。

木雕艺人雕刻的精美的工艺品或者箱柜家具等,被商人买去远销香港、美国、南洋等地,为东阳木雕首次打响了国际性的一炮。

东阳木雕最早的厂家应该是1914年在杭州开设的“仁艺厂”,随后,在上海、香港、新加坡等地均有不错的发展。

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东阳木雕的发展一度受阻,产品滞销,艺人失业,整个市场显得十分萧条。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把流散在各地的木雕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让。

1954年又成立了东阳木雕厂。

至今,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七大类三干六百多个品种。

其中,木雕屏风、挂屏和立体艺术台屏等艺术性较高的欣赏品是近年来东阳木雕行业在传统浮雕工艺形式基础上的一个大胆的创新。

时代在发展,艺术也应该顺应时代大步发展,这样才会有不断的精彩的作品的诞生。

总之,木雕伴我一辈子,也是我一辈子与之为伴的。

1945年3月,我出生于东阳市画水镇一个农民家庭。

小时候就对散落在家乡数百年的祠堂、大户人家的宅院、古旧民居里的木雕构件特别感兴趣,宅院里的雕梁画栋从小吸引着我的心,我觉得,把这些美好的物象,用石头或者木头雕刻成,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15岁那年,我有幸被“雕花状元”楼水明先生破格收为“关门弟子”。

师傅傅特别重视我和喜欢我,他无私的、毫无保留的将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言传身教于我,从作品构图立意到多层次的艺术处理,从线与面的有机结合到人物面部表情的雕刻。

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作品木雕挂屏《热爱和平》被选入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并被送给国家友人。

这是我第一份荣誉,它完全归功于我的恩师。

在我们学艺的那个年代,学一门手艺过过日子并不难,但要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就要付出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那些年,不管严寒酷暑,我都是最晚睡下的一个。

我现在也教导学生,只有数年如一日的苦练,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艺术是相通的,木雕之外,我还从雕塑、绘画、音乐等各方面感受艺术的力量,吸收艺术的精华,寻找木雕艺术的典雅意境,感悟人物神态情怀。

后来,我被东阳木雕厂破格选入设计组,在老厂长带领下走南闯北谈业务,这样的经历,让我有机会能够将自己的才华融入广阔的生存空间,出席一些出口商品交易会,接触大量客户和朋友,积累了众多的人脉资源。

与此同时,我充分利用这些难能可贵的机会,广泛搜集、了解国外工艺产品市场的信息。

不久,我考入东阳木雕技术学校学习,并于1965年进入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深造,与当今享誉内外的著名画家吴山明、刘国辉、吴永良等一起学习几年。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装饰总公司第一次足见出国考察团,由我负责带队。

这次的考察团,从全国抽调了16名工艺美术家去德国及西欧、北欧地区进行工作学习。

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我往返于中国与欧洲各国,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使我学到了不少西方工艺美术创作的专业知识,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为我以后的木雕艺术创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1979年,我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寻找到了创作灵感,开始创作木雕台屏《三英战吕布》。

这一作品立体感、层次感很强,完成后好评如潮,被评为国家艺术珍品,现陈列于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苑。

1988年,我创作了现收藏于台湾南园的大型木雕落地屏风《锦绣中华》。

这是我采用东阳木雕深浮雕的形式来表现祖国秀美山河及中华千年建筑之艺术的一幅作品。

高山大河、悬崖绝壁、青松翠柏以及精妙绝伦的建筑等,巧妙地组成了雄浑壮美的画图。

也就只在这一年,我有幸成为东阳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7年春,随着香港回归日期的日渐临近,我着手创作落地屏风《航归》,以身前浮雕工艺表现大海归航,寓意祖国实现进一步的统一。

作品以苍老的梅树为基座,镶以别致的斗花边框,被选作浙江省人民政府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回归礼品。

而从1999年开始,我相机创作了木雕立屏《年年有余》、木雕落地花瓶《云龙花瓶》、木雕屏风《三友图》、《西湖明珠》等,并连年获得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暨博览会金奖。

我认为,木雕艺术的价值,重要的是通过交换、通过市场才能真正的得以体现。

2003年初,省政府决定要将倒掉七八十年之久的雷峰塔予以重建,我有幸负责主持装修工程,主创大型木雕壁挂《白蛇传》,以诠释这一家喻户晓的美丽神话爱情故事。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保持创新是保持盎然生命里的根本所在。

在传承东阳木雕艺术的基础之上,采用了新颖的多层次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方法突出主要人物,时期纵深感更加强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时空感受。

我与北京人民大会堂有一种特殊的情缘。

早在1974年,我创作的木雕挂屏《松鹤同春》、《百鸟朝凤》被选送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

2004年7月,人民大会堂实施装饰装修工程,浙江省政府决定撤换浙江厅内的主体画面,重新制作一幅以杭州西湖为背景的大型壁画。

有关专家在考察后研究决定,采用我的作品——《锦绣西湖》。

为了这一作品能够体现东阳木雕的最高水平,我又对小样进行再创作。

全方位展示西湖娟秀之美。

9月份,我着急10多位木雕艺人开始精心创作。

由于这一作品长达5.4米,宽为3.85米,成品后在干燥的北方容易开裂。

为此,我在选材上特地采用了7块东北大椴木,并对其拼装。

这样,就解决了气候影响这一难题。

在雕刻技法上,采取了“叠雕”形式制作,令人耳目一新,使得整件作品层次更加分明,更具独立感,极大地拓展了画面空间。

此后,我和技术人员又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室创作了长8米、宽3米的大型木雕壁挂《锦绣中华》。

紧接着,我连续创作了大型很浮雕落地屏风《锦绣中华》之一、之二、之、之四等系列作品,被公认为东阳木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工艺美术大师,仅仅局限于东阳木雕领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其他门类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以产生更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我主持创作设计的新加坡董宫酒店大厅的巨型木雕装饰,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誉为“新加坡至今最好的建筑雕刻”。

我还先后为美国、德国、日本、埃及等国家以及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杭州楼外楼、望湖宾馆等设计厅馆并进行木雕创作。

东阳木雕现在被列入了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也当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样,东阳木雕的传承危机感,也在逐渐加重。

尽管在四大木雕中,东阳木雕的传人数量居于首位,但年轻一代的从艺者寥寥无几,现在生活水平提高,愿意花几十年时间辛苦学习木雕的人越来越少。

长此以往,东阳木雕将难以后继有人。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在大专院校开设木雕班,成了一个不错的传艺方法。

在我担任东阳木雕工艺美术学校校长那数十年里,亲自主抓教育,每年培养学生数百名,现在这上千名学生都已成为东阳木雕的技术骨干力量。

在教学上,我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理论修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双重培养。

我们这一代人不能成为大师的终结者,而是积极地催生新一代的大师。

艺术是永无止尽的,我想,满腔的激情,义无反顾的执着,我一定能领略艺术真正的无限风光。

冯文土(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1993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历任东阳木雕研究所所长,东阳木雕技校校长,东阳木雕集团总工艺师、顾问。

东阳木雕首批国家非文化物质遗产代表作继承人。

)我们中国有四大木雕,分别是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和潮州木雕,其中两大木雕是以地方命名,如东阳木雕和潮州木雕,两大木雕是以木材命名,如黄杨木雕和龙眼木雕,四大木雕都各有各的特色。

我们东阳木雕的特点主要是以平面雕刻为主,如镂空雕,浮雕等。

黄杨木雕是以小件雕刻出名,做成小物件,小摆件之类的。

龙眼木雕主要是大件的雕刻出名,如根雕。

潮州木雕主要是以贴金木雕为主,镂空贴金。

我们东阳木雕是比较实用的一种,应用范围比较广的。

它是08年被评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说现在要准备评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阳木雕历史蛮悠久的,而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就是说,鲁班师傅是我们的宗师,不仅是木工的宗师也是我们雕刻的宗师。

他其中一个故事里面说,鲁班在过去造房子的时候,有一根柱子裁短了,回到家里唉声叹气。

老婆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今天一根柱子裁短了,没有用了,房子造不起来了。

老婆一想,说这有什么难的呢,你看看我。

老婆穿了木头靴子,所以就长高了,头上又戴了簪花,显得修长。

所以鲁班师傅通过老婆的点拨就想到了,后来柱子搞了一个柱头,上面雕刻了女人的簪花。

这样说房子又没有短,又没有矮下来,柱子照样可以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