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型建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报告摘要说明多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烧结砖只重视窑,而忽视了干燥这一重要的环节。
现有生产线上,存在着大量的干燥问题,成为了生产中“瓶颈”。
而且我们干燥1kg水的耗热为1100~1200kcal/kg,有的地方还干燥不好。
在发达国家各种节能的干燥室的热耗达到了780~900kcal/kg,这是巨大的差距!各种快速干燥室也使得干燥时间大幅度减少,如法国赛力克的快速干燥室的干燥时间仅为2~4小时,干燥热耗不到900kcal/kg;德国凯乐的快速干燥室热耗只有780kcal/kg等。
还有其他形式的干燥室,如分区控制流动的干燥室(Para-FlowDryer),对干燥介质参数的控制分成9个区域进行控制,非常有利于干燥敏感性高的坯体,可适应于多种系列的产品干燥,其干燥周期根据坯体的干燥性能而定,一般在4.5~32h之间;还有其他类型的快速干燥室,如干燥介质呈平流状态的快速干燥室等。
烧结砖瓦行业的转型升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落后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其中包含了大规模生产线的装备以及自动化控制和清洁化生产;第二就是产品使用功能的转型升级,也就要大力发展具有高度保温隔热性能的烧结砌块(含填充无机保温隔热材料的烧结砌块)以及具有高度装饰功能的清水墙装饰砖、装饰瓦等产品。
而适合于生产这些产品生产的工艺方式就是二次码烧工艺,因此也有着生产工艺转变的内容在内。
前多年我们发展的生产工艺技术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内燃法烧砖的一次码烧工艺。
实质上,现在的内燃法烧砖是影响我国烧结砖产品质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除黑心、压花等问题外,由于内燃而使烟气中携带大量的有害物质,成为了烧结砖瓦行业的诟病。
内燃烧砖带来的危害,台湾砖瓦行业认识最清楚,从推广内燃到完全取消内燃。
现在无论是台湾,还是南韩,都没有了内燃砖。
当然,微孔形成剂则当别论。
该压制砖项目计划总投资17012.4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990.2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6.36%;流动资金4022.1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3.64%。
本期项目达产年营业收入36527.00万元,总成本费用27587.87万元,税金及附加350.89万元,利润总额8939.13万元,利税总额10523.00万元,税后净利润6704.35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3818.65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2.54%,投资利税率61.85%,投资回报率39.41%,全部投资回收期4.04年,提供就业职位712个。
陶瓷仿石pc砖集天然大理石、花岗岩优势为一体,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因此陶瓷仿石pc砖经过多年发展已成功广泛应用于户外人行道、停车场、市政园林工程等,得到市政部门及房地产的认可。
以砖瓦工业为主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墙体材料工业,是中国建材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材料工业范围,是基础工业之一。
墙体材料主要为结构砌筑及围护材料,是建筑物的主体材料。
我国房屋建筑材料中70%是墙体材料,几乎占每栋建筑物主体固体材料用料80%以上,其产值接近建材工业总产值的1/3,耗能占建材工业总能耗的1/2左右,多达7,000多万吨标准煤。
南京新型建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项目总论第二章产业分析预测第三章主要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第五章土建工程第六章公用工程第七章原辅材料供应第八章工艺技术方案第九章项目平面布置第十章环境保护第十一章职业保护第十二章项目风险第十三章项目节能情况分析第十四章进度说明第十五章投资方案计划第十六章项目经营效益分析第十七章项目招投标方案附表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附表2:土建工程投资一览表附表3:节能分析一览表附表4:项目建设进度一览表附表5:人力资源配置一览表附表6: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附表7:流动资金投资估算表附表8:总投资构成估算表附表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附表10:折旧及摊销一览表附表11:总成本费用估算一览表附表1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附表13:盈利能力分析一览表第一章项目总论一、项目建设背景烧结砖瓦行业的转型升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落后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其中包含了大规模生产线的装备以及自动化控制和清洁化生产;第二就是产品使用功能的转型升级,也就要大力发展具有高度保温隔热性能的烧结砌块(含填充无机保温隔热材料的烧结砌块)以及具有高度装饰功能的清水墙装饰砖、装饰瓦等产品。
而适合于生产这些产品生产的工艺方式就是二次码烧工艺,因此也有着生产工艺转变的内容在内。
前多年我们发展的生产工艺技术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内燃法烧砖的一次码烧工艺。
实质上,现在的内燃法烧砖是影响我国烧结砖产品质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除黑心、压花等问题外,由于内燃而使烟气中携带大量的有害物质,成为了烧结砖瓦行业的诟病。
内燃烧砖带来的危害,台湾砖瓦行业认识最清楚,从推广内燃到完全取消内燃。
现在无论是台湾,还是南韩,都没有了内燃砖。
当然,微孔形成剂则当别论。
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在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用于烧结砖瓦原材料的评价体系。
现在行业内流行的可塑性指数,是1911年瑞典人为土工试验而发明的一种测试土壤的方法,而将其使用到了煤矸石、页岩等工业废渣的测试上,误差很大,不能正确评价原材料的特性;又如干燥敏感性指数是我们借用前苏联上世纪50年代的方法等等。
真正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我们一直未引入到行业中,如原材料的矿物学分析、与生产工艺密切相关的热分析手段等。
正因为对原材料没有一个科学的、切合实际的评价,就给一些不良设备制造厂家推卸责任有了借口,出现问题不从自身设备上找问题,而是你的原材料不行。
须知,现在用于烧结砖瓦的原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如果事前不能正确评价造成的损失会更大,这样的实例在国内多不胜数。
另外,环保的要求日益严格,那么,某种原材料能否用于烧结砖,必须事前给出评价。
但是,现有的评价体系,虽然说能够测定出含硫量(在常温下),但是焙烧中有多少硫挥发了?是否有氟化物?是否有氮氧化物?没有一个合理的预先测定评价方法。
那么就形成了建厂初期不能正确计算出投资,更不好去计算其运营成本了,所谓的投资回收期都成了不可信的数字。
再如,不能对原材料的干燥性能给出确切的评价,没有合理的干燥制度、干燥室的建设就失去了准则,造成了各说各有理,最终只有用户倒霉;同理,对原材料的焙烧特性搞不清楚,不能制定出合理的焙烧度,那么就造成了窑炉的长短不一,宽窄不一,码坯高度、码坯密度拍脑袋等问题,更谈不上烧砖隧道窑的自动控制了。
一个连正常的焙烧周期、烧成温度范围都不知道的人,怎么能建造出来节能、高产的窑炉呢?全内燃烧砖,火行速度都控制不住,怎样能够实现烧砖隧道窑的全自动控制。
环保的压力,迫使烧结砖瓦行业的燃料结构的改变;产品功能的提高也要求取缔全内燃或超内燃法烧砖。
因此,烧结砖行业的燃料结构调整必然要走台湾走过的路。
例如没燃尽碳的黑心砖,其抗冻性都是不合格的;缺氧形成的压花、含硫烟气污染使产品失色等有缺陷的,就不能作为有装饰功能的产品等。
在北美、欧盟等发达国家,已经将烧结砖厂排放的二氧化碳作为碳指标进行限制。
因此,从现在起,烧结砖瓦行业就必须做好应对燃料结构的改变,如利用生物燃料或是可再生燃料等。
实际上目前可以采用过渡的方法,采用半内燃与半外然相结合的焙烧形式,也可以使我们的隧道窑真正做到全自动化控制,如江苏丹阳贝斯特公司内燃只加到不足200kcal/kg,其余靠外喷石油焦炭的焙烧方法,不但消除了黑心、压花缺陷,提高了产量,烟气净化的压力大幅度减少,而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隧道窑自动化控制,产品一直供不应求(300元/M3)。
这里没有全盘否定一次码烧工艺的意思,只是这么多年来我们把一次码烧工艺用烂了,不该用的地方也在用。
使用一次还是二次码烧工艺,必须建立在原材料的适应性、产品形状和功能的基础上。
如要生产高孔洞率的烧结保温隔热砌块,最好使用二次码烧工艺。
因为不仅仅是码坯高度,也必须考虑到干燥的形式;再如,某种原材料的自然含水量较高,要生产装饰砖,也最好使用二次码烧工艺。
我们不能再发展建立在全内燃基础之上的一次码烧工艺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内燃法衍生出的窑炉也应停止发展了。
生产工艺的改变,有利于产品功能的提升,有利于使用多种类型的原材料,有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更有利于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为何不能改变呢?当然,这些改变必须建立对原材料(混合料)有科学的、正确的评价的基础之上。
烧结墙体材料行业必然会走向节能、环保、健康、绿色产品的方向,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被淘汰。
二次码烧工艺对原材料的适应范围更广,对高保温隔热性能、高孔洞率的烧结空心制品以及高档次的清水墙装饰砖的生产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及灵活性。
各种工业固体废料(煤矸石、粉煤灰、冶金工业尾矿、建筑渣土等)、江河湖海淤泥、城市污水处理污泥、水净化处理淤泥、造纸工业淤泥、食品工业残渣等均可作为原材料(燃料)。
已经研发制造的高度自动化的、适用于二次码烧工艺坯体单层快速干燥的切码运系统设备,配合节能的大断面装配式隧道窑,使得单条生产线的年生产能力可达1.8亿块(折普通砖)以上。
该系统设备对原材料的适应范围广泛,对多规格产品的适应能力强。
二、报告编制依据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3、《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细则》(2010年本)。
4、国家现行和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等。
5、项目承办单位现场勘察及市场调查收集的有关资料。
6、其他有关资料。
三、项目名称南京新型建材项目四、项目承办单位xxx有限责任公司五、项目选址及用地综述(一)项目选址方案项目选址位于xxx新兴产业示范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建设条件良好。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截至2019年,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658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971.62平方千米。
2019年,常住人口850.0万人,城镇人口707.2万人,城镇化率83.2%。
南京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是中国东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地理坐标为北纬31°14″至32°37″,东经118°22″至119°14″,是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南京属宁镇扬丘陵地区,以低山缓岗为主,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水域面积达11%以上,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南京早在100-12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活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