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寄生虫总结_-_表格,寄生虫学检验,寄生虫重点
寄生虫总结_-_表格,寄生虫学检验,寄生虫重点
医学蠕虫总结
虫
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性
免疫
实验诊断
流行&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致病阶段
与临床表现
血吸虫(又名裂体吸虫,我国只有日本血吸虫流行)
雌雄异体
雄虫:较粗短,乳白色,腹面有抱雌沟
雌虫:细长,因肠管内残留血色素较多,灰褐色或黑色
80×60um,椭圆形,无卵盖,有侧棘,内含一毛蚴。卵壳上有微管贯通内外。毛蚴和卵壳之间有油滴物质SEA,虫卵成熟后可经卵壳微管缓慢释放进周围组织
2囊虫病(占位性病变)①皮下及肌肉:无压痛,无粘连,躯干多于四肢②脑(危害最严重):三大主要症状癫痫,颅压增高,精神症状③眼
1.问诊生食猪肉史排节片史皮下包块史
2.肛门试子法(首选)
1.猪肉绦虫病:吡喹酮
南瓜-槟榔煎剂
2.囊虫病:以手术摘虫为主。也可用吡喹酮和阿苯哒唑。
牛带绦虫(肥胖带绦虫/无钩绦虫/寸白虫)
班氏:体态柔和,头间隙较短,体核圆形大小均一清晰可数,无尾核
马来:体态僵直,头间隙较长,体核椭圆形大小不等不易分清,2个尾核
丝状蚴
蚊虫叮咬
人体内阶段:丝状蚴进入淋巴管—在大淋巴管及淋巴结经2次蜕皮发育为成虫—产出的微丝蚴进入血液循环
蚊体内阶段:微丝蚴入蚊胃—胸肌发育为腊肠蚴—经过两次蜕皮—丝状蚴(感染期幼虫)到达蚊下唇。
带状,背腹扁平,分节,4~8M长,头略方形,无顶突和小钩,有四个吸盘。成节卵巢分两叶,孕节子宫每侧分支大于15
与猪肉绦虫卵相似
囊尾蚴
囊尾蚴
误食活的囊尾蚴
虫卵→在中间宿主牛小肠消化液作用下,六钩蚴逸出→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囊尾蚴→人食入感染牛肉→在人小肠发育为成虫
成虫寄居于小肠上段
牛
人
牛带绦虫的囊尾蚴不能在人体寄生,因此,其危害性较猪带绦虫小其余均与猪带绦虫相同
成虫:小肠
裂头蚴:各器官组织
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蛙,人;转续宿主:
蛇鸟猪人
犬,猫,人
致病主要为幼虫
曼氏裂头蚴病,常见寄生部位依次是眼,四肢躯体皮下,口腔和内脏。占位性病变,皮下结节可游走。
成虫:粪便查卵
裂头蚴:问诊+影像+免疫诊断。从病处检出裂头蚴确诊。
成虫用吡醛酮和阿苯哒唑
裂头蚴主要靠手术摘除
异位寄生可见脑,腹,皮肤
1、痰液、粪便查虫卵2、皮下包块组织活检3免疫学诊断4影像学诊断
吡喹酮
吸虫小结&补充:
1.吸虫概述:⑴形态--长舌状/叶片状,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雌雄同体(血吸虫除外),有口吸盘和腹吸盘,虫卵有卵盖(血吸虫除外)⑵间接型生活史,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世代交替。⑶多为人兽共患病
2.其他类型吸虫要点:
尾蚴尾部分叉。具有向光性,钻腺分泌溶组织蛋白酶,最快10秒钟可钻入皮肤。离开水6秒死亡,故及时擦干疫水可有效防止尾蚴钻入
皮肤:接触疫水
皮下→肺→门脉系统
血吸虫尾蚴进入人体后 24 d 开始产卵
初产卵经11D变为成熟卵,再过11D死亡。只有成熟虫卵才能随粪便排出体外,接触疫水后至少35天才可能从粪便中查到虫卵。已知吡喹酮只能杀死血吸虫童虫和成虫,不能杀虫卵,血吸虫病人治疗后22D还可能查到活虫卵.因此22D后复查。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曼氏迭宫绦虫(孟氏裂头绦虫)
头节细游走性的皮下包块或结节
小成指状,背腹均有一纵行吸槽,有子宫孔,雌雄生殖孔分开,开口于节片中部,卵黄腺散布节片实质组织的表层,大多片节宽大于长
卵成橄榄形,两端尖,浅灰褐色,60×37um,卵壳薄,有卵盖,内含一个卵细胞和数个卵黄细胞
囊尾蚴
虫卵或囊尾蚴
虫卵:外来感染,自体外感染[肛-手-口],内在自身感染
囊尾蚴
食入
虫卵→在中间宿主(猪或人)小肠消化液作用下,六钩蚴逸出→全身各器官发育为囊尾蚴→人食入感染猪肉→在人小肠发育为成虫
囊尾蚴寄居于全身各组织
成虫寄居于小肠上段
人或猪或野猪
人
1.猪带绦虫病:夺取营养机械性刺激毒素作用临床表现肠道功能紊乱
2)阔节裂头绦虫:成虫可长达10m,,寄生犬科肉食动物或人的小肠,生活史与曼氏叠宫绦虫类似但第二中间宿主为鱼类,经口食入感染。常见合并症为恶性贫血。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感染阶段感染方式 Nhomakorabea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丝虫
乳白色,细长如丝,表面光滑,雌雄异体。
卵胎生,直接产出微丝蚴,有鞘膜,头间隙,体核。
人。马来丝虫还有多种保虫宿主,如猴鼠穿山甲。
以成虫为主,微丝蚴血症多无症状。
(一)急性期急性过敏及炎症1、丝虫热
2、上下肢体淋巴结/淋巴管炎(离心性淋巴管炎),俗称“流火”。
3、丹毒样皮炎。4、出现精索炎、附睾炎及睾丸炎。
(二)慢性期慢性淋巴管阻塞性病变
淋巴管壁增厚,管腔变窄、阻塞,淋巴管破裂,导致淋巴外溢
常见病变部位:结肠,直肠和肝脏
属于伴随免疫,感染免疫的特征是激发抗原来自成虫,靶标为再感染的童虫。主要机制: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1.病原诊断:粪便沉淀涂片法,集卵法,毛蚴培养法,直肠活组织检查法
2免疫
尾蚴膜反应;环卵沉淀试验(COPT):检查循环的抗血吸虫抗体
ELISA
1.流行:分布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病人,病牛为主要传染源。
1.外溢淋巴液刺激纤维组织增生,导致组织纤维化,最终形成象皮肿(多见下肢,阴囊,也可见上肢,阴茎,阴唇,乳房,生殖系统橡皮肿仅见班氏)2.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渗入鞘膜腔,形成睾丸鞘膜积液3.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腰干淋巴压力增高,乳糜液回流受阻,返溃入肾盂,形成乳糜尿,仅见班氏
我国流行的班氏丝虫与马来丝虫的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班氏微丝蚴晚上10点至凌晨2点;马来微丝蚴晚上8点至凌晨4点。因而最佳采血时间应晚上10点至凌晨2点。
淋巴系统(班氏丝虫可寄生于浅部及深部淋巴系统,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管、结,马来丝虫多寄生于四肢表浅部,如上下肢)
蚊,班氏丝虫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马来丝虫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
临床表现:1.局部压迫和刺激2.毒性/过敏反应:囊液溢出可引起严重的过敏休克3.继发感染:囊砂转移到其它部位可引起多发性棘球蚴病
1.问诊2.病原学诊断:仅用于术后确诊,禁止穿刺3.影像诊断4.免疫诊断
1.成虫寄生的犬,狼为传染源。首选手术摘虫。早期阿苯哒唑,吡喹酮,甲苯哒唑有一定疗效。
绦虫小结&补充:
虫卵可引起胆石。
晚期造成肝腹水
常见体征:肝脾肿大
问诊:食生鱼片
病原学诊断(确诊)集卵法,十二指肠引流
1.查治病人和带虫者
2.加强宣教工作,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3.合理处理粪便
4.药物治疗-吡喹酮
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
虫体肥厚,腹部扁平,背部隆起。全身布满体棘。卵巢于子宫并列,睾丸左右分枝并列
金黄色,酒坛形,底部厚,上端薄。卵盖大,可脱落。卵内有一个卵细胞和数个卵黄细胞。
2.防治:查治病畜病人。控制消灭钉螺。加强粪便管理。
治疗药物:吡喹酮
虫名
形态特征
生活史
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实验诊断
防治原则
成虫
虫卵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体内移行
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
终宿主
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黄瓜子状,半透明,腹吸盘位于虫体前五分之一,睾丸分支
蠕虫卵中我最小
形似芝麻棕黄色
上有盖来下有疣
肩峰明显内毛蚴
囊蚴
口: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
童虫经胆总管或者随血流或经腹腔到肝胆道发育为成虫。虫卵随粪离体。
终宿主的肝胆道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纹沼螺和赤豆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如麦穗鱼)
人犬猪猫等
童虫,成虫,虫卵均可致病
机械和化学刺激造成胆管阻塞(引起胆管炎,胆囊炎,
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受损(肝实质萎缩引起肝硬化)
虫卵(造成主要病变)→虫卵肉芽肿(只有成熟虫卵才能引起,病理初期何博礼现象,属于Ⅳ型变态反应)→肝肠纤维化
→晚期表现为腹水(大肚子病),肝脾肿大,消化道出血。
临床分为急性血吸虫病(果酱状粪便)慢性血吸虫病(占感染者多数)
晚期血吸虫病(又分为巨脾型,腹水型,侏儒型,结肠增殖型)异位血吸虫病(多见肺,脑,皮肤)
微小膜壳绦虫
小型绦虫,5~80mm,有可自由收缩的顶突,有小钩,胚膜内有一六钩蚴
圆形或近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较薄,胚膜两端有丝状物
似囊尾蚴
似囊尾蚴(昆虫传播途径),虫卵(自体感染途径)
口或自体感染(缩小膜壳绦虫生活史类似但必须经中间宿主昆虫)
自体内感染,体内幼虫直接排卵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不需要中间宿主;体外感染,可吞食虫卵或带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昆虫(似囊尾蚴在小肠绒毛中发育为成虫)
虫卵
经口感染
成虫寄生在终宿主小肠上端,孕节和卵经粪便排出→人误食虫卵→六钩蚴在人肠道内孵出→钻入肠壁随血流到个组织脏器发育为棘球蚴
人体各组织器官,最常见为肝右叶,其次为肺
羊牛骆驼等食草动物和人
犬狼等肉食动物
棘球蚴可寄生于人体各组织脏器引起包虫病。棘球蚴对人体的危害以占位性病变为主,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棘球蚴的体积、数量和寄生部位。
1)毛毕吸虫和东毕吸虫:主要引起毛蚴性皮炎,又称游泳痒,稻田皮炎。
2)布氏姜片虫:虫卵体积为蠕虫卵中最大,淡黄色,卵壳薄而均匀,卵盖不明显,内有一个卵细胞和数十个卵黄细胞。终宿主为猪和人,寄生部位小肠。中间宿主为扁卷螺,以菱角,孛芨等水生植物为传播媒介。粪检虫卵为诊断依据。以吡喹酮为首选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