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有教无类
【学习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理解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观点并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3、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主要讲授第一则、第三则、第五则、第六则、第七则选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预习案】
【自主学习】
1.字音熟记
语上()愠色()弑君()罔()不悱不发()
一隅()殆()切磋()贫而无谄()
2.通假字
学而不思则罔通,理解为
于吾言无所不说通,理解为
3.古今异义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古义今义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三已.之,无愠色
礼后.乎
5.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①判断句
回也非助我者也判断依据
起予者商也判断依据
②省略句
赤也惑,敢也判断依据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判断依据
③宾语前置句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判断依据
其斯之谓也判断依据
何谓也判断依据
【文本研读】
本文共十则选文,现将十则选文归类分为四部分:通过本选文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作为学生应该怎么学习,作为老师应该怎么教育学生。
第一部分:第1则(谈有教无类)
1、子曰:“有教无类。
”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
第二部分:第2、3则(谈因材施教)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注释】中人,中等资质的人;语,名词作动词,告诉;上,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译文】。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注释】斯,就;行,做,实施;如之何,怎么能;其,加强反问语气;惑,迷惑,糊涂,不明白;敢,谦词,斗胆,冒昧;进之,使他前进,进,使动用法;兼,胜过、超过;退之,使他后退,退,使动用法。
【译文】
第三部分:第5、6、7、8则(谈学习态度)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注释】愤,郁结在此指问题想不明白;悱,想说话却不知道怎么说;反,类推;复,再。
【译文】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
【注释】尝,曾经;食,吃饭;以,目的连词来,用来。
【译文】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注释】罔,迷惑无收获;殆,危险。
【译文】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注释】说,悦,喜欢
【译文】
第四部分:第9、10则(谈联系延伸)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注释】谄,指讨好、奉承被人;乐,以。
为乐,把求道当做快乐;与,介词,跟。
【译文】
10、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注释】倩,笑时两颊呈现酒窝好看的样子;盼,转动眼睛的样子;素,白色的丝绢;以为,以。
为白色的底子;素,用来作画的白色的底子;起,启发;言,讨论,讨论;
【译文】
第4则(给学生谈“仁”的标准)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
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
”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仕,做官;色,已,使动用法,使。
停止;愠,恼怒;旧令尹,指子文;以告,应为“以之告”,把旧令尹之政告诉给。
违,离开,背离。
【译文】
【探究案】
1、下列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勇气与魄力。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虽然只有八个字,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时将会依次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以及出现这两种矛盾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C、孔子认为完善修养是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D、“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认为思考没有什么益处,因该执着于学习。
2、什么是有教无类?你觉得现实生活中教师应怎样做到有教无类?
小结:孔子作为教育家注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意抽象与具体、学习与思考、教与学、师与徒、学生的自觉要求和教师的合理启发等不同因素相辅相成的作用,也表现了他的人生智慧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训练案】
高考热点
1.下面是奥巴马获胜演说的第一段话,奥巴马所说的“答案”具体指什么?请简要回答并对这段话加以点评。
假如还有人在那里怀疑美国是否真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家,假如还有人在质疑我们的奠基者的梦想是否依然存活于我们这个时代,假如还有人对我们民主制度的力量半信半疑,那么今晚你得到了明确的答案。
答:(1)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一则小故事,根据文意在横线处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元朝文人胡石塘名声很大,他应聘到京城,皇帝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
上朝时,胡石塘没有察觉自己的斗笠戴歪了。
当元世祖问他平常所学的是哪些学问,胡石塘回答:“都是一些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皇帝笑他说:“________________。
”
结果没有任用他。
19.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式。
宽广的胸怀不会被躲躲闪闪的指责拦住,拦住你的是你的狭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