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人的英雄主义作者:朱孝远来源:《视野》2003年第11期当我们大家想起希腊的时候会想起什么?想起雅典娜。
还想起什么?奥林匹克运动会。
还想起什么?古代有很多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
还有什么?还有那么多伟大的雕刻。
所以我们一下子就觉得和希腊非常近。
为什么要讲希腊呢?因为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当我们讲到一个源和流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源头是非常清澈的。
而西方人他们一追溯古代的文明就追溯到希腊那里去了。
我先要来谈一个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叫“言必称希腊”。
为什么要“言必称希腊”?首先,希腊文明一定是比较优秀的。
天下的东西,只要做到极端的优秀,就能完成三个超越。
比方说齐白石画的虾、梅兰芳的京剧、古希腊的雕塑、贝多芬的音乐,这样一些东西能完成什么超越呢?首先是时间上的超越,过去的人喜欢,现在的人也喜欢;其次是空间上的超越,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然后,还有一个大题材和小题材的超越。
你看荷兰梵·高的向日葵、齐白石的虾,你说这到底是小题材,还是大题材?还有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是大题材还是小题材?什么东西达到了极端优秀,实际上就完成了这种超越。
古代的希腊文化就是因为优秀,出了那么多哲学家,那么多艺术家,那么多科学家,所以它达到了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
“言必称希腊”的另一个理由是,古代跟现代构成一种反差。
现代人很喜欢看古代的东西,而不喜欢看现代的东西,古和今、古代和现代构成一种反差。
古代很遥远,它体现出人类的一种真性情、真血性,没有修饰成分。
为什么人类学家都要去研究原始社会?他认为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修饰,现代的人比较喜欢修饰。
这样它又带来了第三个“言必称希腊”的理由:希腊的文化刺激。
希腊的文化非常刺激,刺激就是把事情做绝,不做绝不刺激。
有一个哲学家一辈子住在木桶里,刺激不刺激?刺激。
还有一个人叫苏格拉底,为真理而死,刺激吧?刺激。
古代希腊的那些人不回避什么,他们称自己处于“英雄时代”。
哪有一个民族说自己是“英雄时代”的?他们就不回避,英雄就是英雄。
这个说法比较刺激。
所以古代那些人,他们就是不做假谦虚,好就好,坏就坏,这就和现在构成了一种不同。
希腊人对西方人带来一种影响,他们喜欢把什么事情放在高峰和刀锋上体验,就是放在生与死的境界上去加以体验。
比如战争吧,古代希腊的三部史书,都是描写战争的,一部是有“历史之父”之称的希罗多德写的《历史》,讲希腊和波斯人的战争;第二部是《荷马史诗》,讲的是特洛伊战争;还有一部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昔底德写的,也是谈战争。
为什么都谈战争?因为战争把一切浓缩了,使好的更好,坏的更坏,这就是刀锋体验。
希腊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们很纯洁、很纯情,他们是自然主义者。
你到希腊看,希腊靠海,有一个海叫爱琴海,多好听。
爱琴海边的人白天喜欢体育锻炼,喜欢游泳,晚上睡觉是很晚的。
那里的人感情是很热烈的,他们待人非常好,很重感情。
这种自然主义还使得希腊人很少去建摩天大楼,他们就要建与自然亲近的建筑,这一点和罗马很不一样,和中国倒比较接近。
中国古代最高的理想是什么?是融于宇宙之中,像成都草堂,以小见大。
希腊也有这种自然主义倾向。
自然主义跟人为是相对的。
现在的好多事物都是人为的,我们到公园一看,都是人工造的。
而古希腊喜欢自然,和人为构成对立。
古代希腊人包括现在希腊人都非常喜欢美,非常喜欢文化。
美和丑是对立的,这个美在希腊还是分等级的,什么叫美什么叫不美,这里面有很多讲究。
首先那个美不仅仅是外表美,还有心灵美,还有一种美感。
希腊有个哲学家叫柏拉图,他构筑一个思想叫精神之爱,你能理解吗?精神之爱就比较高级,你住在上海,他住在北京,两个人一辈子不说话,然而心心相通。
你能做到吗?希腊人的各种感觉是分等级的。
首先是味觉,味觉高级不高级?和口连在一起,高级不了。
比味觉好一点就是视觉,视觉就有一点抽象了,能够看很远的东西。
再就是听觉,听觉更抽象了。
然后还有心灵美、心灵的感觉。
所以他们就有这样的说法,心灵的感觉特别美。
心灵的感觉再上升到心灵的爱情——精神之爱,那个东西就比较玄了。
现在西方有的人是很自由散漫的,自由散漫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太自由散漫了,太自由,他反而感到自由没劲,要有纪律才有劲。
人有一个“围城”现象,围城就是有一个墙,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去,那座墙就是一个纪律。
假如把那个墙拆掉了,里面的人就是外面的,外面的人就是里面的,男性就是女性,女性就是男性,那还能够有“围城”现象吗?没有了。
所以自由散漫的人特别渴望古代人的纪律性。
“言必称希腊”是一个文化概念还是一个地理概念?是一个文化概念。
我觉得不是地理概念,它是一个文化概念,也就是说古代希腊人的生命力,那种真性情、真血性,成了一种文明发酵的“酵母”,西方人就用这样一种“酵母”来酝酿西方文明的“佳酿”,所以这样就“言必称希腊”。
但“言必称希腊”不能在一个“鸡蛋”上来“盖房子”,所以我们再仔细去看,它是建立在一个很稳定的基础上,这个基础叫做英雄主义。
你把一座大厦盖在英雄主义的身上,不错了吧?!古希腊有很多个城邦,有一个很重要的城邦叫斯巴达。
斯巴达城邦是个贵族政体,虽然它有国王,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典型的奴隶制城邦。
那个奴隶制城邦抓了很多外邦人,把他们都当作奴隶,然后永远是采取一种战争的状态。
那些奴隶叫希洛人,人数远远超过了斯巴达居民,所以斯巴达就要训练自己的公民,就要培养斯巴达的英雄。
斯巴达的英雄主义有两个主题词,一个叫体魄,一个叫力度。
所以身体是斯巴达人最好,女性是斯巴达妇女最美丽,因为他们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斯巴达这样一种精神,就体现在要求人放弃一切,来为斯巴达的城邦利益服务。
在这里我们也许先要区分两个词,一个叫文化,一个叫文明。
这个文化和文明实际在词源上是不一样的。
文化是养育的意思,培养、养育,这叫文化。
文明的意思呢,它是叫你成为一个好公民,文明是成为一个好公民的意思。
在古代希腊城邦你就要成为一个好公民,好的城邦居民。
斯巴达在这一点上做得太过分了。
怎么过分?斯巴达英雄类型,一个叫力度,一个叫体魄。
首先要健美,体育是不错的,但是要健美他就要来搞人种上的优选学。
那边有座山——泰格特山,很高,生出来小孩好不好?不好就从山上扔下去。
斯巴达人觉得城邦要比较男性化,才能保持紧张气氛。
所以扔下去的女孩子要比男孩子多得多。
这样就有杀女婴的习惯,这很不好。
成长起来的小孩要他们接近自然,这点不错。
首先要赤脚,赤脚才能体验到大地的力量。
然后呢,一年不要穿很多衣服,穿一件衣服就够了,一年四季穿一件衣服,那才有个性。
所以斯巴达的教育有点过分,尤其是优选学太过分了。
泰格特山下都是尖尖的石头,扔下来必死无疑,他还是这样。
他们对结婚有很多考虑,比如体格有缺陷的,或者不行的,那一帮人就不能结婚。
有个国王娶了一个不太标准的人当妻子,还交了一笔罚金。
所以在斯巴达是无能之辈就不能生孩子。
还有个制度也不好,对太优秀的,人们应该把自己的妻子借给他们,这太过分了。
但是体育锻炼还是好的,有坚韧的精神,要训练人。
晚上睡在城墙上,金庸小说中的小龙女也是睡在一根绳子上,斯巴达人没这么高级。
城墙高高的,摔下去就摔死了,摔死就摔死。
还要培养人的忍耐力,荣辱不惊。
还要培养女性,培养她们当好的、健美的母亲。
在希腊的城邦里面的妇女地位,就是斯巴达妇女地位高。
斯巴达妇女地位高是有道理的,第一点斯巴达的妇女是练武的,健美,她们进行体育锻炼,所以力气很大;第二点斯巴达的妇女是结成“妇女帮”的,她们经常是一群妇女,尤其是一群少女,跑过去,看到谁好就一起跑过去赞美他;看到谁坏,就一起跑过去侮辱他。
接下来就是雅典,雅典也有英雄。
雅典的英雄概念有两个主题词,一个是美,一个是文化。
雅典人最爱美了,所以开了很多美容院。
雅典人培养出一种用榄油做成的香波或软膏,所以雅典那些人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像斯巴达人那样体育锻炼,渐渐地就软化了。
还好,他们有美容术。
所以在雅典,文化是无价之宝,雅典人特别爱文化,特别尊重文化,文化人尤其哲学家是大家非常尊重的。
斯巴达人注重体育锻炼,当然他们也注重文化,不过是另一种文化。
雅典造就出了很多人,你看苏格拉底,后来就跑到雅典去了,他们都跑到雅典去了。
斯巴达那些精神也被一些有血性的哲学家看好。
苏格拉底以后的一些学生都觉得他们要学习斯巴达人的体育锻炼,不要仅仅谈文化,应该进行实践活动。
苏格拉底是个很有趣的人,他一天到晚在街上进行街头教育。
苏格拉底的性格很有趣,他是个具有洞察力的哲学家,他的直觉是批判性的,他的知觉是创造性的。
直觉跟着感觉走,就是批判性的,他想一想就会生出一个点子来,怎么改善你。
所以他看你就像医生在看病人。
一看你怎么脑细胞这么多,你只用它的百万分之一,一看你怎么少了一只胳膊,一看你怎么想问题这么奇怪。
苏格拉底的知觉是创造性的,能想出一套体系来帮助你,所以苏格拉底是教育家。
苏格拉底这样一种哲人个性,在雅典能够发扬光大。
所以就找到了一些主题词:雅典是美和文化,斯巴达是体魄和力度,《荷马史诗》是友情和智慧。
从这种情况来看希腊人是非常讲英雄主义的,这样一种英雄主义又构成了他们叫诗性的生活。
这样一种希腊人,这样一种精神,这样一种美感,后来渐渐地走向理性,也就是诗渐渐变成历史学了。
这样的一种理性的色彩,后来就比较多了。
只要比较一下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就可以感到哪个文化比较理性,罗马文化还是希腊文化?罗马文化比较理性。
你看后来希腊文化被罗马文化所取代了。
比较一下,我们总是把希腊和罗马都叫古典文明,是不是古典文明?是。
但是罗马和希腊很不一样,罗马强调制度,强调国家,强调法律,强调一元化;希腊强调个人,强调精神,强调文化,强调英雄主义。
所以不能把希腊和罗马完全当作一回事。
这两种文化很不一样,晃动得很厉害,从希腊向罗马文化的转变,是从浪漫主义向理性主义的转变,尽管希腊本身也有理性主义。
再来谈谈希腊文化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什么影响。
你看古代希腊人这么有诗意,后来罗马人有理性,从外观来看,西方文明总是有两个东西,一个理性的成分,一个诗性的成分,后来中世纪搞信仰时代,那么浪漫,后来又怎么样?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文主义,后来一个时代又是理性时代,后来又是科学时代,还有现在的后现代主义,一个个是交错的。
就是理性和诗性两种元素在相互交替。
为什么“言必称希腊”呢?因为古代的希腊和罗马确实奠定了西方文明的诗性和理性两种元素。
另外希腊还奠定了一个东西叫世俗主义。
希腊的神也好,信仰也好,体育运动也好,他们谈的是现实世界上的事情,不是谈彼岸、神灵的世界。
神不是永远住在奥林匹亚山上,而是从山上走下来,参与和帮助人们进行生活。
所以希腊人发展了他们的世俗世界。
还有一个贡献是希腊人发展了人文主义,人文色彩很重。
所以从西方文明的运动形式来看,经常会感到有一种非理性的人性欲望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