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知识点整理《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二、古今异义(古/今)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三、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名词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B、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C、名词作动词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D、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四、文言句式a) 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b) 倒装句:欣于所遇(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五、一词多义①列坐其次旁边水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余船以次俱进次序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④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六、虚词运用-+①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②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赤壁赋》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2.古今异义(1) 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 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一词多义(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东.望武昌(介宾短语,向东)(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二)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2)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4)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5)形容词作动词正.襟危.坐(整理)/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三)文言固定句式l.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省略句(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省略主语“其声”)(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省略“其声”)(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省略主语“苏子与客”)3.倒装句(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结构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结构后置)(四)文言虚词1.而(1) 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2.之(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于(1) 介词,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 语气词,表示疑问。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2)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3) 形容词词尾。
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8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9哉。
12、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13、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14、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一词多义(扩展)(一)实词“道”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3、于是废先王之道名词,主张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二)实词“盖”10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表原因3、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大概”(三)实词“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四)实词“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五)“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③融洽。
“与公甚相得”。
④得到,获得。
“某得八焉”。
(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六)“胜”: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虚词①“其”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指示代词,译作“这”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2、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我们还是回去吧)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是之谓乎!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可怪也与?3、固定用法“何其”,译作“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②“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五、异义词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六、重点句式(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二)省略句、判断句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宾语)2. 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宾语)3.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状语后置句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劝学》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再一次;“暴”同“曝”,晒干。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3.輮使之然也(“輮”同“煣”,火烤。
)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二、词类活用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跑得快)三、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一般指学问广博精深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藏身;今义:通常指托付或者把理想、感情、希望放在某人或者某事物3.金石可镂古义:金属制品;今义:黄金4.故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今义:绳子5.蟹六跪而二鳌古义:脚;今义:下跪6.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四、一词多义1.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以为妙绝(到了极点)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佛印绝类弥勒(非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2.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勉强)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4.望吾跂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博闻强志(见闻、知识)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6.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振兴)汉室可兴也(兴盛)7.学学不可以已(名词,学习)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问) 8.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功劳)9.故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所以)明知故犯(故意)温故而知新(原来的东西)五、虚词积累1.于青取之于蓝(从)而青于蓝(比)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向) 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锲而舍之(表承接)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登高而招(表承接)3.者有蒋氏者(表停顿,无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的人)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的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表判断)六、特殊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宾短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輮以(之)为轮(省略句)《师说》语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读”同“逗”)二、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意动,把……当作老师)2.圣人之所以为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3.则耻师焉(意动,认为……是可耻的)4.孔子师郯子(意动,把……当作老师)5.而耻学于师(意动, 认为……是可耻的)6.不耻相师(意动, 认为……是可耻的)三、古今异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结果的连词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古义:一般的人;今义:大众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读书人有专门学问的人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学制的初级阶段四、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学习)犹且从师而问焉(老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2.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书的著作)3.从惑而不从师(跟随)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介词,自)4.惑惑而不从师(动词,有了疑难问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