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市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宁波市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宁波市2017年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进化论在文明睡眼惺忪.(sōng)之际敲响晨钟,传统价值应.(yìng)声龟裂,
因果报应验出新义,宗教的威严大受质疑,知识界也有人唾弃说教和生命卑微的欷歔,一心经营个人的技艺,遁迹自娱。

B.在诗人以先知自许、诗学篡.(ch uàn)夺宗教的意义上,写诗是一种渎.(dú)
圣行为;而诗歌语言的暧昧性喻示着人的多重性和虚无缥缈,这样,写诗又成了备受限制的尘世灵魂的自我观照与救赎。

C.脚夫们挑的挑,掮.(qián)的掮,胡诌着乡间小调,吱吱喳喳地上了船,等着解缆起篙,有的嫌无聊,便去一边嗑.(kâ)瓜子,有的开了和尚赐的斋佛果盒,
却拈出一柱香来,揣摩着个中的意思。

D.待更阑人静,许先生蹑手蹑脚地取来一沓.(dá)泛黄的信纸,尔后在窗前坐定,时而托腮冥想,时而捋.(luō)着两撇胡子,似有所得,却极少下笔,这样
一直持续到晨光熹微,房外传来盥漱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甲]值得注意的是,史铁生叙述这场灾难的语调,舒缓,深沉,从容,荡净了事发之初绝望的狂躁,充斥
..着一派平和、静远的气象。

据此品味地坛的沧桑,
殊无
....之意。

[乙]四百多年的光阴里,地坛剥蚀了“浮..破落颓败之感,反添返璞归真
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外饰,呈现出朴拙而又凝重的本相。

[丙]而这也恰似史铁生那被命运锤击之后的生命形态,卸落了“最
狂妄的年龄”的甲胄,“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
...然.地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

”这样,有因有果的遭灾就褪去了浓浓的冤屈味,看似难以承受的灾难也不过是生命形态的另一种变化而已。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充斥 B.殊无 C.返璞归真 D.不期而然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 分)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对虚拟技术保持距离,不是因为我们刻意保守,以示另类,而是因为我
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技术可以另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

B.干燥的泥土极易让人长夜瞌睡,山峦下的村舍寂寂,祖母在酣睡中再也没醒
来,她的面容慈祥,像块被雨水冲刷多年的瓦,手摸过去,有时间的质感。

C.历史上一切源于精神价值体系的对经济和法律的干涉,都可以说是违背了社
会现实本身的运行规律,原因之一是旧哲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弊端所致。

D.信息便捷是否意味着学生更有知识呢?爱因斯坦认为信息不是知识,所以他
并不崇拜知识,他说:“‘是什么’的知识无法打开‘应是什么’的大门。


5.欢送词是主人为表达对应邀参加活动的客人的欢送之意,而在活动结束时发表的讲话。

请根据下列信息,拟写一则欢送词。

(横线处100字左右)(4 分)
姚江中学学生会成员一行10人应邀来东山中学参加“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你作为东山中学学生会主席,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在活动结束时,发表了一则简短而又充满惜别与祝愿之意的欢送词。

欢送词
亲爱的姚江中学学生会的同学们:
首先,我谨代表东山中学学生会,对你们参加我校“地球一小时”公益活动,表示真诚的感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祝大家一路顺风,万事如意!
6.根据下面这首古诗,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它的意境。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要求:①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② 100 字左右。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0 分)
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有扇子,但都没想到要把它折叠、缩小,只有日本人想到了。

这源于日本特有的岛国文化心理和由此产生的缩小意识。

那么,日本人是怎样发明折扇的呢?对此,学者们提出了各种假说。

有的认为,这是受到一种用棕榈叶做的团扇的启发。

这种棕榈叶可以横握着扇风,受此启发把一些薄板用线穿起来,使之可以自由折合,从而发明出一种叫桧扇的板扇。

有的认为,发明折扇是受“笏”的启发,最早的扇子是一种形状似笏、材料为桧板的桧扇。

也有的认为,这一启发来自一种叫“拍”的古乐器,这种乐器是把许多板子开孔后再穿起来做成的。

上述假说哪种是准确的,至今没有人去切实探究过。

事实上也是,这些假说跟万有引力法则的发现是受了苹果下落的启发、蒸汽机的发明是因为看到沸腾的水把药锅盖顶开等说法一样,没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些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在牛顿和瓦特之前肯定已经有许多人看到过,但都没有与万有引力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联系起来。

因此,牛顿和瓦特所具有的对物理学的关注和洞察力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从苹果和药锅盖联想到的发现和发明,取决于他们的物理学意识,而这甚至比发现和发明本身更重要。

同样,无论是棕榈叶还是“笏”抑或“拍”,重要的都不是外形,而是意在缩小扇子的日本人的意识,这才是孕育扇子的母体。

可以说,棕榈叶、笏、拍这些东西仅仅是使扇子诞生的父体。

而我们关心的不是寻找父亲,而是打探孕育扇子并使它成长的母体。

扇子是日本文化的一个原型表现,也是看问题的一个新视角。

直截了当地说,折扇是团扇的缩小物,也就是把团扇改变成木棒的形状,以便人能够攥握。

如果把折扇展开成一个平面,其作用实际与团扇没有什么区别。

正如惠庆法师的和歌所唱“袖子里面隐藏的扇子是未满的月亮”,折扇是能藏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