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研究报告

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研究报告

《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研究报告郏县王集乡中心学校陈财政南永志李豪利高艳芬余艳歌二00八年九月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郏县王集乡中心学校陈财政南永志李豪利高艳芬余艳歌〔摘要〕本课题研究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提出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问卷法、观察法研究了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学生阅读思维发展的表现形式及原因,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为理论依据,深入挖掘了语文教材内在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因素,努力探索出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所探索出的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促进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弊端;阅读思维能力;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人类怀着希冀和憧憬,带着迷惘和困惑走进新世纪之际,创新成了时代的最强音。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思索的至理名言。

可以说创新是教育终极存在的价值所在,是教育的真谛所在、要义所在。

党和国家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中国教育跨世纪的战略措施,强调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可以说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来国家的发展,而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致力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高,希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有一个满意的理解,在回答阅读题时有一个理想的答案,但是,令众多教师感到不解的是学生满意的答卷只出现在“我讲过了”之后,更多的希望总是一次次地变为失望。

细阅学生试卷,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思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断章取义,缺乏准确性;望文生义,缺乏深刻性;以点代面,缺乏完整性;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语文被动学习,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

为了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够准确把握文本表达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蕴涵的思想感情,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非常有必要对学生阅读思维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与研究,剖析学生阅读思维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通过研究,寻找解决策略,教师再有计划地进行阅读思维的训练,逐步使学生的思维具备准确性、深刻性、完整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最终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的思维潜能得到开发,形成一定的阅读思维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的目标通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改变学生疲于应付课业负担、唯书唯上唯师的被动局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潜能,培养富于好奇心、想象力丰富、思维具备准确性、深刻性、完整性、灵活性的创新型人才。

(二)研究的内容1、探索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和原因;2、吃透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内在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

3、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1、普遍性原则: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因此,创造性思维研究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普遍性而决不是仅仅只面向几个尖子生,要发现和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思维潜能。

2、基础性原则:创造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必须注重教材内容,以教材为基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夯实学生语文基本功,然后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加大阅读量。

3、主体性原则: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激励者、促进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人。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真正主体,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思维的主体性,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

4、活动性原则: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语文阅读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5、创造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不同的角度感悟阅读材料,从多角度激活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要转变观念,优化教学结构,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的训练。

(二)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

通过问卷、批阅、对话等形式摸清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存在的困惑和主要缺陷,一是共同的,二是个性化的,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弥补缺陷;了解学生思维的优势特点,因势利导,取长补短,达到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养成思维习惯、形成思维能力的目的。

2、实验法。

针对学生群体和个体的思维特点,采用各种思维训练的方法,了解、寻求最适合学生思维能力形成与提高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开展阅读教学和个别辅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3、观察法。

认真观察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学生阅读思维发展的表现形式并分析其原因,寻求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根据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我们将研究步骤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验阶段、总结阶段)。

现将三个阶段的情况简述如下:1、准备阶段:2008年4月至2008年5月。

在这个阶段中,课题组拟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确定了实验班和实验教师。

课题组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通过问卷法了解学生在阅读思维方面存在的缺陷或不足,以及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形式及原因,然后根据学生阅读思维的特点,找出适合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方法,形成阶段性总结。

2、实验阶段:2008年6月至2008年7月。

在这个阶段中,实验班及有关教师按研究方案进行实验,运用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思维能力。

这一阶段结束,要求相关教师写出论文。

3、总结阶段:2008年8月至2008年9月。

继续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阶段结束,总结验收,撰写研究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分析自从我们所选的课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被平顶山市教科所立项审批以后,我们课题组就按照研究方案开始对课题进行研究。

经过近半年的探索研究,我们找出了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存在的困惑和主要缺陷,剖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找到了一些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通过实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分析陈述如下:<一>课题研究的结果与定性分析1、了解了学生阅读思维的特点,找出了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存在的困惑和主要缺陷。

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何,思维可以划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我们通过对学生阅读思维的观察,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多用常规性思维,而缺乏创造性思维。

学生碰到问题时常常用以往正常的模式化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或用经验的方式、循规蹈矩的办法去解决。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虽然千方百计地致力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高,希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能有一个满意的理解,在回答阅读题时有一个理想的答案,但是,令众多教师感到不解的是学生满意的答卷只出现在“我讲过了”之后,更多的希望总是一次次地变为失望。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思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断章取义,缺乏准确性。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经常会在没有认真通读全文,把握重点词句的情况下,摘取文中的某句话、某个词,甚至是毫不相干的词句作为自己的理解。

(2)望文生义,缺乏深刻性。

学生在理解句子或词语时,往往不加区分的根据字面意思或者完全脱离了文本进行理解。

(3)以点带面,缺乏完整性。

学生在理解文章或回答问题时,有时会抓住一个或两个要点,就以为理解了文章或完成了答题。

(4)生搬硬套,缺乏灵活性。

学生在理解文章或词语时,常常会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而机械地套用某些词句或工具书上的解释。

2、剖析了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阻碍学生思维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⑴教师偏爱求同型教学方法,抑制求异思维的培养。

广大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过分偏爱求同思维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参及习题中的所谓“标准答案”,而对求异思维的培养则被视为费时的“画蛇添足”之类,考什么教什么。

学生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

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

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

这种长期求同型的教学及测试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⑵过分强调照本宣“讲”,包办代替,忽视能力培养。

以成绩为主,片面追求语文“高分”的应试教育,挤占了学生的自由和时间。

教师上课一切均按教案教参,实施“注入式”、“满堂灌”,不容学生有质疑问难,思考的余地。

教师为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分数的目的,只注重抓考分忽视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学习中只按考试的要求,组织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

课堂上一贯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培养。

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提问,不理不睬或横加训斥。

长此以往,使学生墨守成规,机械地照搬现成的结论,而缺乏开拓性、创造性思维。

这样严密束缚学生,哪有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⑶学生被动学习,忽视“合作交流与主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运用“灌输式”教学,教师认真详细的讲解字词句篇,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自我表现或互相合作,互相讨论。

练习和考试严格按“标准答案”来回答才是正确的才能给满分,其它不同的见解和方法却是不受鼓励的。

长时间学生被动学习,学生的创造性也会渐渐丧失,学生极少有自我表现。

自我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越来越差,陷入“不动脑”的依赖状态,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回答问题时只知道“答案是……”而不会说“我的观点是……”“我的理论是……”。

⑷教师自身缺乏创新意识,桎梏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教材的把握上,囿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要么偏重于思想的分析和情节的梳理,要么偏重于字词的讲解和语句的咀嚼,不能大胆地向“轻车熟路”告别,不能真正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不能积极地扬弃与创新,教师的教育模式没有创新,缺少变化,使学生的创造培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