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班内分组教学论文:课改初探“班内分组教学”法

班内分组教学论文:课改初探“班内分组教学”法

班内分组教学论文:课改初探“班内分组教学”法
随着全省自08年开始推行新课标和高考的改革,我们认识到课改势在必行。

当然,课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比较科学的方法"分组教学法"具体做法是:
一、对学生分组
对学生恰当分组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把班内学生分成4组,第1,2,3,4名分别分在第1,2,3,4组,然后拐线,第5,6,7,8名分别分在第4,3,2,1组,以此类推。

保证了各组学生成绩均衡。

然后对每组的平常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劳动表现等进行量化考核,对成绩优的组表扬,对成绩差的组鼓励引导。

当然在平常的课堂提问中也是公平的,因为每组的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同的代码,1组的3号和4组的3号综合成绩基本是同层次的,这样分组教学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二、对课堂教学内容分层
数学知识是由数学问题构成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手段。

因此,无论是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数学问题的解决。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

班内分组教学除把学生分组外,还要把教学内
容分层。

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大高潮;另一方面是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

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

三、课堂操作
做好上两项工作后,在课堂上就可以充分展开分组教学了。

先由老师抓组,比如抓到了1、3、5、7组,然后再抓号,抓到2号,那结果就是1、3、5、7组的2号共四位同学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解答完毕,老师给予评讲,做出尽量公正的评判,得出量化分数,量化分数每节都进行累积,总量化积分(含作业等的量化积分)高的给予表扬及适当奖励,积分低的找差距,争取迎头赶上。

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效果良好。

班内分组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

班内分组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

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

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条件。

随着教学活动层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

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

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