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题整理(折线图)

高考题整理(折线图)

(2008 全国卷2) 读图l.完成1~2题
图1
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
A①B.②C③D.④
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
A.0.05 km2B 0.5k m2C.5 k im2 D.50km2
1.D 2.A
(2008 全国卷1)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
1.B 题目中有一条件“当地1月平均气温3℃”→南方地区,图中农作物有油菜,油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该地为长江下游平原→太湖平原。

高考考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解析:该地种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蔬菜、花卉等种植面积上升较快,具有城郊农业特色,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应该是市场需求量的变化。

答案:A
高考考点:人口年龄结构分析与人口增长类型。

(2010 全国卷2)图2示意某河流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逐年变化。

读图2,完成4-5题。

4.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
5.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流域内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
4C 5B
(2010 四川)图l是2004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

1.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B. 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 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D. 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2.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A. 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B. 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C. 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 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答案:1.C 2.D
解析:根据四川的能源生产结构判断①天然气比重在四省中突出,同时拥有煤炭和水电判断为四川,②原油比重占主导地位判断为黑龙江,③煤炭虽占主导地位,但是水电比重在四省中最大判断为甘肃,④原煤占比重最大为河北。

1.原煤、原油、天然气都是非可再生资源A错,只有水电是清洁能源,比重很小B错,原煤、原油、天然气矿物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C对,煤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会增加酸雨的危害D错
2.根据判断结论①为四川,综合比较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是正确的。

(2011 安徽)图9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完成25~26题。

25.A 26.D
25.图中甲地河流搬运能力最弱的时期是
A. 11月至次年1月
B. 2月至4月
C. 5月至7月
D. 8月至10月26.甲地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蒸发旺盛
B.河道弯曲
C.地势起伏
D.湿地调储
(2011 新课标)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

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

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10分)
(2)图8为图6中M水坝的景观。

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

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12分)
图8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6分) 36.(28分)
(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
水需求量大。

(2)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

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

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 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 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

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

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

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2011 山东)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 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

读图回答7~8题。

甲城市 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 .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 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 处
2000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0M
N
30
60
距市中心距离(km )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2000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0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P
Q
5
10
15距市中心距离(km )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7.D 8.B
(2011 江苏)图12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13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23-24题。

23.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24.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A.建设用地增加
B. 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 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D. 未利用地增加
23.BC 24.A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