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哲学作业
2.心理语句翻译为行为语句的困难在哪里?请举例说明。
心灵与行为之间真的具有某种逻辑关联吗?的确从整个社会历史的经验中人们总结出了很多看似一般性的结论,比如最简单的笑代表快乐,但这不代表这些结论是必然成立的。
以下列举几种反例:
第一:任何翻译都会面临的困境——不同语言体系间文字意义不对称。
比如中英名字的翻译,Jack翻译成杰克。
在中文中,“杰”和“克”都有其本身作为汉字的含义,同样Jack这个词在英文中也有独特的意义。
所以“Jack”真的等同于“杰克”吗?未必。
不同语种的人们,即便学习了彼此间的语言,也还是无法真正理解彼此。
中文里的“冰箱”指英文中的“fridge”,这实际上是通过同一个物质而引导的粗糙的语言对应关系。
“冰箱”这个中文词从功能和形状上对此物命名,英文“fridge”却不等于“icebox”。
如果我只会英语,又如何能体会到“冰箱”这个命名的妙处呢?在这里可以很显然地看到,因为强行翻译的缘故,我们很可能就会将不同语言间真正重要的信息丢失了。
因此翻译或许能达到“知道”的程度,但却很难做到真的理解。
类比地,我们就可以想象心灵翻译成行为将会有多大的误差了。
第二:即使是同语种也还需要面对个体间的差异性。
我们知道不同地域的人们往往会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地域间的差别说明人类不是天生具有某些心理共性的。
因此我们也就不得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又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个体间认知水平、范围不同。
老师上课提的关于美洲豹的问题就是典型例子——如果我没有美洲豹的概念,如何向我传达S有关于美洲豹的信念,如何以S的行为术语,定义下面语句:“S相信北美洲没有原始美洲豹”?而另一个方面是,即使是具有相同认识水平、范围的人们,也存在着个体间定义的不同。
我把这种交流的误差叫做词汇的色彩。
随着我们的世界观逐渐成熟,对物体的认知也逐渐个人化,同样的词语在不同人之间色彩是几乎不可能相同的。
人和人的交流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想要用语句表达自己,他首先要找到与自己的感情对应的词汇和符号,另一个人看到时,则要把这些词汇转化成自己的感情、精神,因为各自语言的色彩不同,所以即便抛开个体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程度差异不讲,交流也还是会存在误差。
那么不考虑上述这些差异性呢?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三:如何翻译没有付诸实践的心理活动。
人们一定想什么就去做什么吗?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所有的心理活动都会外部化。
一个人躺在床上天南地北的胡思乱想如何用外部行为来翻译?有人可能会说不论如何人总是要呼吸的,但这不代表心灵活动与这类物质反应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呼吸只是人体为维持生命体征的必然行为。
或许又有人说思维总是伴随着大脑神经元的活动。
当然,我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即使你能观察到神经元的反应又怎么样呢?你能通过这个来推断我心中真实想法吗?
第四:即使人们把所有想法都付诸实际,也存在着心灵与行为的不对称。
例如我们之前讨论过的超级斯巴达人以及演技超好的演员等等,他们能够隐藏内心的真实感受,而做出与自己真实感受无关甚至相悖的行为。
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是对心身之间翻译真实性、可靠性的极大质疑。
第五:即便所有人的行为都忠实于他的心灵,也存在难题——心灵与行为两种“语言体系”间存在“多对多”这样的对应关系。
多种心理活动可以对应同一个物理行为,同一个物理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心理活动。
比如,当我们看见一个人扶着脑袋这个动作时,这个人可能的心理状态有:头痛、头晕、困扰、厌烦……又比如,如果一个人心中充满喜悦之情,他可能有的身体表现有:笑容、笑声、脚步轻快、语气轻松……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境就很难总结出普适的心灵与行为间的翻译准则。
冷忠晓
中国人民大学。